《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探讨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其中《孔雀东南飞》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笔者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我认为并非如此。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
  也有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的举止完全说明她是一个“有礼节”、“不专由”的人。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不事舅姑”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参考文献
  [1]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其他文献
期刊
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
随着北京户外广告设施的逐年增加,为了日常养护与管理过程中部分广告设施、安装不规范等现象以及各类安全隐患,北京市质量监督部门以《关于印发201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修订
[摘要]王阳明临死之时,微笑着对他的学生周积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这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直面生死、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关键词]王阳明 生死观 致良知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治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
肉苁蓉为历代补肾壮阳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中药材 ,也是著名的补益药物之一 ,有“沙漠人参”之称 ,亦称大芸 ,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中药材。国产肉苁蓉药材为肉苁蓉属中
摘 要:在行使不动产租赁权和租赁物其它权利出现冲突时,若想平衡各方的利益,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仍然需要在一些情况下限制租赁权的行使。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不动产的租赁物返还请求权的救济问题。  关键词:不动产;租赁;所有权;返还请求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189-02  一、引言  不动产的租赁是应用不动产的一种主要形式,不动产的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座谈时讲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女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但是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荣辱观呈现出新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与此伴生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日益显现和爆发,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东台市审时适变,以构建“六诊六式”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理论以人的态度及其改变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传递者的威信和吸引力、传递者的意图、信息的倾向性、接受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倾向、沟通信息的重复等因素
通过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找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