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二中全会于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人民、我们的党、中华民族、责任……成为国家领导人在会上频频触及的词汇。事实上,在当代中国,这些词汇是密不可分的,将其连接起来,就是党的历史责任,党对人民的责任,党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正是这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最终成就了历史的选择,也必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为凝结民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不二选择。
【忆往昔】
危机时刻的“责任行动者”
2003年4月20日,北京北创出租汽车公司49岁的张四平等到了一个要去北京南站的客人。当张听到这位客人说自己“肺部有感染,打了一个星期点滴都没好,要回老家”时,张立刻将车停在路旁,锁上客人放行李的后备箱,然后用手机开始给110、120、12345……拨电话。客人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给张,央求放他走,但张苦口婆心劝他留。张四平说:“我这是对你负责,你要真是‘非典’就没命了,连别人也连累了。我知道你没钱了,你放心,如果医生说你没事,你明天在北京的花费,我都包了!”
接下来的场景是匪夷所思的。在等医院的车来时,天下雨了,张四平在雨中淋着,不断劝阻经过的行人绕道而行。整整两个半小时以后,医院的车才到,拉上病人走了。张四平将出租车彻底消毒后回家,已经是凌晨。
【5秒杂评】
危机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素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公民拿出黄金首饰和外汇积蓄捐给政府;“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国公民自发赶到遇袭地点救人;1998年中国抗洪救灾中,亿万公民顽强拼搏,众志成城,都体现了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及面对危机的信念和意志。一位德国学者说:“在这个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是并不问别人尤其是国家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自己能为别人尤其是国家做些什么。”在危机中,真正的公民不仅仅是受保护者,更应是主动积极的“责任行动者”。
【读舆论】
人生因责任而美丽
2011年11月14日早晨,浙江衢州衢江四小六年级的两位学生翁进城、翁明冲姐弟迟迟没来上学,细心、爱心和责任心驱使该校陈霞、姜文、江忠红三位老师及时行动。打家长电话,手机停机;上门查访,敲门不应、留下字条;访家长单位,代为手机充值;四处寻找,分头行动,绝不放弃……在学生家长打工所在商店店长夏肖艳的帮助下,终于在危急关头,把两位学生和其母亲从煤气中毒的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止都有可能造成悲剧的发生。”
2011年,“最美”一词成为网络热门词汇。继“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护士”肖芳和“最美女大学生”刘紫君之后,衢江四小的三位老师用自己的细心观察和判断及时救出命悬一线的学生一家三口,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教师”。
【5秒杂评】
社会舆论一再用“最美”来形容一个个饱含真善美的故事中的当事人,反映出在道德和责任缺失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对心灵美的认同、渴望与呼唤。
责任所系,人人有份;履责担责,人所必为。正如季羡林老人所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我们埋怨世风日下时,当我们声讨道德缺失时,当我们心痛麻木不仁者众、施善救危者稀时,更应反省是不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与义务。尊重生命,坚守善良,扶危救困,传承“美丽”,即使身在低处,我们也要像“最美丽”的人们那样,用强烈的责任感将自己的灵魂高高举起,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积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看新闻】
有一种责任叫爱
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的长途客运司机吴斌驾车载着24名乘客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被一块迎面飞来的数斤重大铁片砸中。此后的1分16秒里,吴师傅强忍疼痛将大客车缓缓减速、停下,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打开车门疏散旅客。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叮嘱乘客“别乱跑”。因为伤势过重,6月1日,48岁的吴师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面对媒体,他的同事没讲出多少他的“故事”或“闪光点”,只说“他是一名非常平凡的驾驶员”。但,就是这位“平凡的驾驶员”,从2003年驾驶长途客车至今已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从来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受过一个旅客投诉。
【5秒杂评】
就是因为有了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事业的热爱,将责任融入灵魂和血液之中,并使之成为习惯,吴斌才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特有的坚守和冷静,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大善大勇。责任就是一个人,对工作、对群体和对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这种自觉状态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有一种爱。
正因为有了对他人、对亲人的敬爱和责任,正因为有了对事业、对工作的敬爱和责任,才使无数的平民英雄层出不穷,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后反思】
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责任
33岁的周晓丽家境富裕,父母是义乌市场上的第一代成功商人,从不干胶生意开始,后来又开办印刷厂,积累了千万家产。有着良好经济基础的周晓丽在十年间只坚持做了一件事:收治智障儿童近千名。2012年,由于媒体的报道,她一夜之间成为名人,有网友甚至称她为“最美富二代”。
“我真的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没有像网友说的那么伟大。”
被网友赞为“最美富二代”的浙江义乌智障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周晓丽感到有点苦恼,对入选“最美”系列很是反感。
【5秒杂评】
周晓丽的苦恼是一个提醒,她在提醒我们,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急功近利的当下,有人急于出名,想方设法去炒作,自然喜欢戴上“最美”的帽子,以谋求更高的知名度。怀有这样念头的人或许不多,但如此畸形的“最美”观,需要社会正能量来纠正。
或许是因为社会道德有所滑坡,或许是因为个别冷漠的人刺激了人们对善良的渴望,因此每每出现有关善良、爱心新闻的时候,我们常以“最美”进行冠名。其实,我们远没有进入最美时代,只是因为美丽太少,所以一旦出现美丽,就冠以“最美”,这是物以稀为贵的一种折射。
我们张扬“最美”,为“最美”鼓掌,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榜样激发更多的人去做善事、去奉献爱心。但我们不能忘记,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责任。对于善良,有时,我们需要的是默默地祝福,悄悄地跟进。默默关注是对善良最好的滋养,可以让善良在安静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这也是行善者最愿意看到的,这才是对善良最好的尊重。
让善良自然地存在,让善良快乐地滋生,让善良静静地滋润社会,这种美很阳光、很和谐。
【忆往昔】
危机时刻的“责任行动者”
2003年4月20日,北京北创出租汽车公司49岁的张四平等到了一个要去北京南站的客人。当张听到这位客人说自己“肺部有感染,打了一个星期点滴都没好,要回老家”时,张立刻将车停在路旁,锁上客人放行李的后备箱,然后用手机开始给110、120、12345……拨电话。客人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给张,央求放他走,但张苦口婆心劝他留。张四平说:“我这是对你负责,你要真是‘非典’就没命了,连别人也连累了。我知道你没钱了,你放心,如果医生说你没事,你明天在北京的花费,我都包了!”
接下来的场景是匪夷所思的。在等医院的车来时,天下雨了,张四平在雨中淋着,不断劝阻经过的行人绕道而行。整整两个半小时以后,医院的车才到,拉上病人走了。张四平将出租车彻底消毒后回家,已经是凌晨。
【5秒杂评】
危机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素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公民拿出黄金首饰和外汇积蓄捐给政府;“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国公民自发赶到遇袭地点救人;1998年中国抗洪救灾中,亿万公民顽强拼搏,众志成城,都体现了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及面对危机的信念和意志。一位德国学者说:“在这个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是并不问别人尤其是国家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自己能为别人尤其是国家做些什么。”在危机中,真正的公民不仅仅是受保护者,更应是主动积极的“责任行动者”。
【读舆论】
人生因责任而美丽
2011年11月14日早晨,浙江衢州衢江四小六年级的两位学生翁进城、翁明冲姐弟迟迟没来上学,细心、爱心和责任心驱使该校陈霞、姜文、江忠红三位老师及时行动。打家长电话,手机停机;上门查访,敲门不应、留下字条;访家长单位,代为手机充值;四处寻找,分头行动,绝不放弃……在学生家长打工所在商店店长夏肖艳的帮助下,终于在危急关头,把两位学生和其母亲从煤气中毒的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止都有可能造成悲剧的发生。”
2011年,“最美”一词成为网络热门词汇。继“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护士”肖芳和“最美女大学生”刘紫君之后,衢江四小的三位老师用自己的细心观察和判断及时救出命悬一线的学生一家三口,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教师”。
【5秒杂评】
社会舆论一再用“最美”来形容一个个饱含真善美的故事中的当事人,反映出在道德和责任缺失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对心灵美的认同、渴望与呼唤。
责任所系,人人有份;履责担责,人所必为。正如季羡林老人所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我们埋怨世风日下时,当我们声讨道德缺失时,当我们心痛麻木不仁者众、施善救危者稀时,更应反省是不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与义务。尊重生命,坚守善良,扶危救困,传承“美丽”,即使身在低处,我们也要像“最美丽”的人们那样,用强烈的责任感将自己的灵魂高高举起,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积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看新闻】
有一种责任叫爱
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的长途客运司机吴斌驾车载着24名乘客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被一块迎面飞来的数斤重大铁片砸中。此后的1分16秒里,吴师傅强忍疼痛将大客车缓缓减速、停下,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打开车门疏散旅客。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叮嘱乘客“别乱跑”。因为伤势过重,6月1日,48岁的吴师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面对媒体,他的同事没讲出多少他的“故事”或“闪光点”,只说“他是一名非常平凡的驾驶员”。但,就是这位“平凡的驾驶员”,从2003年驾驶长途客车至今已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从来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受过一个旅客投诉。
【5秒杂评】
就是因为有了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事业的热爱,将责任融入灵魂和血液之中,并使之成为习惯,吴斌才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特有的坚守和冷静,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大善大勇。责任就是一个人,对工作、对群体和对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这种自觉状态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有一种爱。
正因为有了对他人、对亲人的敬爱和责任,正因为有了对事业、对工作的敬爱和责任,才使无数的平民英雄层出不穷,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后反思】
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责任
33岁的周晓丽家境富裕,父母是义乌市场上的第一代成功商人,从不干胶生意开始,后来又开办印刷厂,积累了千万家产。有着良好经济基础的周晓丽在十年间只坚持做了一件事:收治智障儿童近千名。2012年,由于媒体的报道,她一夜之间成为名人,有网友甚至称她为“最美富二代”。
“我真的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没有像网友说的那么伟大。”
被网友赞为“最美富二代”的浙江义乌智障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周晓丽感到有点苦恼,对入选“最美”系列很是反感。
【5秒杂评】
周晓丽的苦恼是一个提醒,她在提醒我们,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急功近利的当下,有人急于出名,想方设法去炒作,自然喜欢戴上“最美”的帽子,以谋求更高的知名度。怀有这样念头的人或许不多,但如此畸形的“最美”观,需要社会正能量来纠正。
或许是因为社会道德有所滑坡,或许是因为个别冷漠的人刺激了人们对善良的渴望,因此每每出现有关善良、爱心新闻的时候,我们常以“最美”进行冠名。其实,我们远没有进入最美时代,只是因为美丽太少,所以一旦出现美丽,就冠以“最美”,这是物以稀为贵的一种折射。
我们张扬“最美”,为“最美”鼓掌,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榜样激发更多的人去做善事、去奉献爱心。但我们不能忘记,不打扰善良也是一种责任。对于善良,有时,我们需要的是默默地祝福,悄悄地跟进。默默关注是对善良最好的滋养,可以让善良在安静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这也是行善者最愿意看到的,这才是对善良最好的尊重。
让善良自然地存在,让善良快乐地滋生,让善良静静地滋润社会,这种美很阳光、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