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砂仁中的8种元素

来源 :现代食品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了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同时测定药食同源食品-砂仁中铝、铬、镍、砷、锡、镉、汞、铅8种元素的快速方法。HNO3-H2O作消解液,利用ICP-MS检测,在动能甄别模式下(KED),采用内标法,结果表明各元素检出限低,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7~1.0000(Hg为0.9935),检出限0.00025~0.25μg/kg。用该方法对标准物质大米(GBW10010)、丹参GBW(E)090066进行方法验证,结果均在证书的范围以内;选取广东砂仁实验,加标回收率85
其他文献
在单位组织的党日活动“说说家乡的党史故事”活动中,我重温了当年名扬全国的杨水才同志的先进事迹,杨水才同志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再次深深打动了我。杨水才同志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自幼家贫,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获“人民功臣”称号。
数字化的兴起为亚太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能够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包容性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贸易便利化和供应链互联互通,促进人员互联互通等,同时也使亚太区域互联互通面临数据安全、数字鸿沟、保护主义及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新挑战。亚太区域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治理规则和标准互联互通,依托数字技术促进人员互联互通,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数字互联互通的包容性。
李曼瑰(1907—1975),原名李满桂,笔名雨初,广东台山人。她在长达半世纪的戏剧生涯中,正式发表汉语剧本27部、英语剧本8部。除丰硕的创作成果外,她还从事戏剧研究、翻译、推广、教育等活动。1949年由大陆迁往台湾后,她利用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推动小剧场运动,引领台湾剧坛走出封闭保守状态,开启了面向现实、面向人生、面向现代的新局面,她被称为“当代台湾戏剧的‘引潮人’”~①、“台湾当代戏剧的奠基人” ~②和“台湾戏剧运动的领航人”~③。
本文通过梳理考察呼捷玛斯发展轨迹的同时,关注其在苏联社会生产与制度变迁中多重身份流转的原因,并试图就“生产”与“制度”的讨论回答“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一命题。首先,呼捷玛斯在与包豪斯的相互借鉴中共同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风格上的借鉴。其次,经过与意识形态的杂糅,构成主义的现代话语功能被改造为整体计划的国家工具,平台化与制度化的场域交叠揭示了呼捷玛斯多重身份在先锋艺术和意识形态双重影响下的隐性建构方式。本文认为,构成主义成为政治隐喻的神话折射出艺术与政治的功能偶合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通过数字网络以及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传播,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语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播音主持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新媒体时代,如何对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
坚定政治方向,引领改革发展,密切联系群众是高校党支部的重要政治职责。高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把关作用,要找准教材选用政治关、引进人才政治素养关、课堂纪律政治关、论坛、讲坛、学术讲座、报告会的政治关、教师培训考核政治关、科学研究的政治关、制定政策措施的政治关、党员群众言行政治关、学生社团组织的政治关、新媒体政治关十个着力点。从强化学习,提高党员群众的政治素养与政治鉴别力;完善制度,在规则与流程中实现政治把关;找准抓手,建设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三个方面切实提高高校党支部政治把关作用的能力和水平。
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融媒体中心显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2018年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战略以来,各地都把融媒体中心建设放在重要高度来进行。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重要思想的宣传单位,对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宣传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其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从而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为信息传播搭建更好的平台。
本文根据新媒体时代医学图书出版现状,从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出版内容方面,分析当下适合医学图书出版创新的有利条件,从营造科普环境、打通出版痛点、扩大读者群体、促进行业转型四个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医学图书出版创新的意义。
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需关注政策稳定风险,规划、建设与运营,企业国际化,管理体制,融资难以及员工本地化等问题。建议加大国家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创新园区自身发展,注重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使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得到长效发展。
法国人谢阁兰早在1914年就进入长江上游进行考古学意义的调查,其考古具体成果与贡献正逐渐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20世纪初,当中外学界目光聚焦于北方丝绸之路时,谢阁兰却对长江上游的石刻颇为关注,并将其置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大型石刻雕塑艺术史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本文通过梳理谢阁兰对长江上游摩崖造像的研究,从装饰纹样和风格传播的角度,讨论他的工作方法,学术目标以及对中国现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