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如果把淮南比喻成一部“著作”,封面就是煤城,封底写上的则是两型城市。而书的正文,是淮南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转化过程。
淮南将如何完成转型?
让我们以“阅读者”与“观察者”的视角切入,在一系列新理念和创造性举措中,感知淮南从“矿竭城衰周期律”中突围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背后,是淮南对自身转型的冷静思考,还蕴含着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细节,以及扣人心弦的财富故事。
2009年12月,两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这是淮南市决策者为实现产业与城市蝶变树起的一座新航标。从煤电资源城市到建成两型城市,淮南之路可分为“三步曲”,目前处在向第三步迈进的关键阶段,“淮南模式”的立体轮廓,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期待,淮南能够从煤炭“一马当先”变成多元产业体系“万马奔腾”;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两型城市的淮南答卷,必将绚彩夺目。
放眼全国会发现,淮南构建两型城市,是在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道“特殊考题”的新答案,由此引发出的思考,才是淮南之梦的样本意义所在。
【观察】
解读淮南转型方略
从“矿竭城衰”到“矿竭城存”只有一字之变,但反映的是淮南在破解“煤炭方程式”时的多层面改变,恰恰是这种改变,重塑出淮南的全新形象。
如果说三安公司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照亮着淮南高新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淮化集团斑驳的旧痕则印刻着淮南传统产业的历史轨迹。6月下旬,当本刊记者穿梭淮南采访时,从山北老城区到山南高新区,虽只有舜耕山一山之隔,但在穿透时空的对比中,彰显着淮南的新动向。
三安公司所在的淮南高新区,是山南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板块;山南新区则是淮南市着力打造的现代化新城,其背后是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铿锵脚步。如今,淮南正在通过一系列创造性举措,努力打破“矿竭城衰的周期律”。
对于任何一座面临“矿竭城衰”难题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淮南正在进行一场改变发展方式的试验,引来外界的强烈关注当在情理之中。
那么,淮南将如何打破资源周期律?让我们以观察者的视角走进淮南,去感知一座煤炭资源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蝶变,并且在产业牌、城市牌与融入牌中探寻淮南转型的路线图。
升降曲线背后的产业转型
6月29日,淮南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约“联姻”,双方将在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合作领域涉及产业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基地建设和科技合作,以及共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创业园等。此前在1月24日,淮南已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淮南高新区设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在中科院项目的近旁,三安公司的巨大厂房已经拔地而起;淮南首创的“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也已经启航。据悉,淮南是华东地区第一个将“云计算”研究开发纳入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城市,目标是在5年内发展成为合肥经济圈,乃至华东地区“云计算”、“海应用”领域的核心集聚区。
当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时,我们能强烈地感触到,淮南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从产业发展数据的升降曲线中,就能看到这种转型。
在2010年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关系上,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0.8%。同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近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较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对淮南这座百年煤城来说,不要小看这样一些数字之变,这是淮南的非煤产业保持连续多年在上升。这条上扬的经济曲线反映出的,是淮南产业结构的大变化。
而引领这种变化发生的,就是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提出的产业发展“四煤”战略——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从2009年7月以来,跳出煤炭看淮南,在深煤、非煤等方面,开始打出精彩的产业牌。
在“深煤”产业上,煤化工是一颗“产业树”,越生长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多。2010年12月,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在淮南揭牌,总投资600亿元建设现代化煤化工基地。据悉,全部建成后将实现600亿元年销售收入,年利税116亿元,这标志着淮南的煤炭、电力、化工“老三篇”在立足煤与延伸煤上,再次写下精彩一页。
在“非煤”产业上,煤机装备制造是第四增长极——号称淮南产业转型的“新四军”。这是淮南不懈追求的结果,早在2007年12月,安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淮南)基地就已揭牌,是安徽省重点扶持的6大成套技术装备基地中,率先启动的一个。
这一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跳出淮南看煤机。在淮南市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有200多个大型煤矿,煤矿机械每年的交易额高达500亿元以上,加快大型煤矿基地和现代化煤矿建设,将促使煤机装备制造业的需求量持续攀高。杨振超告诉《决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淮南以‘百亿煤机’产业基地为核心,可以做到所有生产工序装备在淮南一地实现全部成套。”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淮南市“非煤”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36%,远远超出煤炭行业的14%、电力工业的2%,同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以后,煤电投资比例持续下降。
在一升一降的背后,淮南超越“煤”字的新产业风生水起,近两年开工的大项目,是最好的佐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三安公司高倍聚光光伏发电项目、陕汽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有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在现代服务业上,淮南正在筹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产品交易市场、煤行业金融衍生物交易中心,让煤炭从资源变成资本。
由此可见,面对矿竭城衰,淮南下定决心不做悲剧式英雄,决不再一次重复煤炭枯竭型城市的悲剧。
但青梅煮酒谁能最终笑傲江湖,打好产业牌只是淮南转型的一个支撑力。就如同汽车不能只有一个轮子,飞鸟不能只有一个翅膀一样,淮南还需要打好城市牌,“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之路。”淮南市市长曹勇告诉《决策》。
城市向南再造一个新淮南
“展一幅梦幻画卷、拥一座山水之城”,在《魅力山南》宣传画册的第一页上,一幅氤氲青岚的水墨画,将山南新区呈现出来。美国城市学家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这样写道:“一个城市,它承载了创造者的梦想、渴望和骄傲。”对淮南来说,山南新区就是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梦想、渴望和骄傲。
2008年6月,山南新区管委会成立。在管委会网站上,有一句宣传语特别夺人眼球:“山南新区:给你一个向往淮南的理由”。那么,承担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双重使命的山南新区,将如何助力淮南打好城市牌?这就需要把山南新区放在城市体系中来看。
先从淮南市总体规划来看,念好“山水经”成为淮南的一张名片。在淮南市规划局,一座山水园林城市的板块式开发,清晰地描述出山水与城市的关系: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
首先,在山与城上,八公山与西部城区、舜耕山与山南新区、上窑山与东部新区是互融互动的。其中,舜耕山是大淮南的“中央公园”,依山向南,山南新区规划到2020年建成区60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是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山南新区将再造一个新淮南”,山南新区规划展示馆里的这句话,让每一个人怦然心动。
其次,在水与城上,是三个一体化开发。淮河穿城而过是淮南的优势,谋划跨河联动,推进淮河治理与主城区、北部城区一体化开发;高塘湖与东部新城、上窑、高铁交通枢纽一体化开发;瓦埠湖与西部新城、八公山旅游服务区一体化开发。这三个一体化就是三水环绕,淮南市建委主任范德喜对《决策》总结说:“淮南将建设成为滨河滨湖城市。”
如果说山南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好的画卷,山北老城则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2010年,淮南城镇化率达到65%,既高于安徽省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煤炭开采的单一性,造成城市功能低。
怎样打破城市化上的一高一低?
2009年3月,淮南大建设正式拉开序幕,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智能化和文化“六位一体”的理念,凸显了淮南在老城区改造上的智慧。尤其是绿色淮南,让外界改变了对一座煤炭城市傻大黑粗的传统思维。
实际上,淮南不仅仅有绿色,“淮南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和绿色生态的宜居地。”这已成为新淮南的形象写照。本刊记者从淮南市外宣办了解到,以“五彩淮南”为主题的城市营销,已经登录中央电视台。淮南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向明告诉《决策》:“淮南要打造成能源城中的旅游城,旅游城中的能源城,建成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合淮“双城记”
70公里,这是从山南新区到合肥的直线距离,飞驰驶过“安徽城市第一隧”洞山隧道,沿合淮高速公路行驶,合淮两市1小时经济圈与生活圈已经形成。洞山隧道的开通,不仅突破了有形的交通阻碍,更突破了无形的思想理念障碍,“合淮同城化是淮南两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杨振超告诉《决策》。
从区域经济版图上来看,合肥从2006年实现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之后,发展的带动力迅速扩大,淮南作为合肥的北部近邻,两市山水相连,具有天然的经济社会联系。
城市学家认为,一座城市如果距离一座大城市太近,其结局有三种:第一,主动融入,借力借势发展和壮大自己,最后实现双赢。第二,游离、远离,结果是成为大树底下的灌木,被大树的阴影遮掩,从而失去自我。第三,抗衡、抗拒,结局是两败俱伤。很显然,淮南选择了第一种,打融入牌,在双赢舞台上演一场大戏。
从城市功能上看,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工业总量持续扩张,对能源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放在整个合肥经济圈中,淮南作为华东能源之都,与合肥、六安、巢湖等市恰好形成功能互补。因此,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可谓是水到渠成。
于是,2007年11月,淮南市党政代表团到合肥商谈对接合作,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思维一旦打开,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2007年12月,合肥与淮南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淮南作为经济圈成员之一,同时入圈的还有桐城,形成1 4模式。
到2009年8月,合肥经济圈第一次被正式写进官方文件中,淮南也作为正式成员之一纳入发展规划。如果以时间先后来比较,淮南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后,在2008年经过概念阐述和思想认同,就以迅雷之势推进、发散和落地。这些行动既早于皖北振兴的10条政策,更早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提出,从中能强烈感受到淮南市决策者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淮南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任文胜对《决策》分析说,由于淮南地处两大区域板块节点的特殊位置,一度出现区域政策绕着淮南走的状况,淮南虽是皖北城市,但在重点扶持皖北发展的三市七县中,淮南不在其列;同时,淮南又不是皖江示范区的成员市。这样一来,淮南就进入两边政策的夹缝中。而合淮同城化的提出,让淮南创造性地走出这种尴尬,直接进入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进而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区域政策体系中。
更进一步放在皖北与长三角的大区域范畴来看,正如淮南市委政研室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合淮同城化战略是推进淮南与长三角融合最有效的“跳板”,给皖北内陆城市主动接受沿海发达地区辐射塑造了“曲径通幽”的样板。
如果把观察的眼光放大,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双城记”,不只有合淮同城化。在广东,广佛同城已经形成一整套机制;在陕西,西咸一体化随着西咸新区的成立在持续升温;在河南,郑汴一体化是中原经济区的引擎;在湖南,长株潭融城被誉为中国城市同城化的活教材。
由此可见,同城化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一种大趋势,淮南打出融入牌,上演安徽版“双城记”,就是顺势而为的绝好体现。2011年5月,合肥经济圈第二次党政领导会商会议在淮南召开,五市联手做大蛋糕的思路更加清晰。
古希腊哲学家曾一语中的地指出: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顶和坚固的城墙,也不是运河和船坞,而是善于利用机会的人。在产业牌、城市牌、融入牌的合力支撑下,我们不仅看到了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铿锵步伐,更能看到淮南决策者利用机遇的智慧和策略。
如果把淮南比喻成一部“著作”,封面就是煤城,封底写上的则是两型城市。而书的正文,是淮南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转化过程。
淮南将如何完成转型?
让我们以“阅读者”与“观察者”的视角切入,在一系列新理念和创造性举措中,感知淮南从“矿竭城衰周期律”中突围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背后,是淮南对自身转型的冷静思考,还蕴含着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细节,以及扣人心弦的财富故事。
2009年12月,两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这是淮南市决策者为实现产业与城市蝶变树起的一座新航标。从煤电资源城市到建成两型城市,淮南之路可分为“三步曲”,目前处在向第三步迈进的关键阶段,“淮南模式”的立体轮廓,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期待,淮南能够从煤炭“一马当先”变成多元产业体系“万马奔腾”;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两型城市的淮南答卷,必将绚彩夺目。
放眼全国会发现,淮南构建两型城市,是在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道“特殊考题”的新答案,由此引发出的思考,才是淮南之梦的样本意义所在。
【观察】
解读淮南转型方略
从“矿竭城衰”到“矿竭城存”只有一字之变,但反映的是淮南在破解“煤炭方程式”时的多层面改变,恰恰是这种改变,重塑出淮南的全新形象。
如果说三安公司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照亮着淮南高新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淮化集团斑驳的旧痕则印刻着淮南传统产业的历史轨迹。6月下旬,当本刊记者穿梭淮南采访时,从山北老城区到山南高新区,虽只有舜耕山一山之隔,但在穿透时空的对比中,彰显着淮南的新动向。
三安公司所在的淮南高新区,是山南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板块;山南新区则是淮南市着力打造的现代化新城,其背后是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铿锵脚步。如今,淮南正在通过一系列创造性举措,努力打破“矿竭城衰的周期律”。
对于任何一座面临“矿竭城衰”难题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淮南正在进行一场改变发展方式的试验,引来外界的强烈关注当在情理之中。
那么,淮南将如何打破资源周期律?让我们以观察者的视角走进淮南,去感知一座煤炭资源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蝶变,并且在产业牌、城市牌与融入牌中探寻淮南转型的路线图。
升降曲线背后的产业转型
6月29日,淮南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约“联姻”,双方将在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合作领域涉及产业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基地建设和科技合作,以及共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创业园等。此前在1月24日,淮南已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淮南高新区设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在中科院项目的近旁,三安公司的巨大厂房已经拔地而起;淮南首创的“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也已经启航。据悉,淮南是华东地区第一个将“云计算”研究开发纳入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城市,目标是在5年内发展成为合肥经济圈,乃至华东地区“云计算”、“海应用”领域的核心集聚区。
当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时,我们能强烈地感触到,淮南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从产业发展数据的升降曲线中,就能看到这种转型。
在2010年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关系上,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0.8%。同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近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较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对淮南这座百年煤城来说,不要小看这样一些数字之变,这是淮南的非煤产业保持连续多年在上升。这条上扬的经济曲线反映出的,是淮南产业结构的大变化。
而引领这种变化发生的,就是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提出的产业发展“四煤”战略——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从2009年7月以来,跳出煤炭看淮南,在深煤、非煤等方面,开始打出精彩的产业牌。
在“深煤”产业上,煤化工是一颗“产业树”,越生长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多。2010年12月,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在淮南揭牌,总投资600亿元建设现代化煤化工基地。据悉,全部建成后将实现600亿元年销售收入,年利税116亿元,这标志着淮南的煤炭、电力、化工“老三篇”在立足煤与延伸煤上,再次写下精彩一页。
在“非煤”产业上,煤机装备制造是第四增长极——号称淮南产业转型的“新四军”。这是淮南不懈追求的结果,早在2007年12月,安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淮南)基地就已揭牌,是安徽省重点扶持的6大成套技术装备基地中,率先启动的一个。
这一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跳出淮南看煤机。在淮南市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有200多个大型煤矿,煤矿机械每年的交易额高达500亿元以上,加快大型煤矿基地和现代化煤矿建设,将促使煤机装备制造业的需求量持续攀高。杨振超告诉《决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淮南以‘百亿煤机’产业基地为核心,可以做到所有生产工序装备在淮南一地实现全部成套。”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淮南市“非煤”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36%,远远超出煤炭行业的14%、电力工业的2%,同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以后,煤电投资比例持续下降。
在一升一降的背后,淮南超越“煤”字的新产业风生水起,近两年开工的大项目,是最好的佐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三安公司高倍聚光光伏发电项目、陕汽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有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在现代服务业上,淮南正在筹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产品交易市场、煤行业金融衍生物交易中心,让煤炭从资源变成资本。
由此可见,面对矿竭城衰,淮南下定决心不做悲剧式英雄,决不再一次重复煤炭枯竭型城市的悲剧。
但青梅煮酒谁能最终笑傲江湖,打好产业牌只是淮南转型的一个支撑力。就如同汽车不能只有一个轮子,飞鸟不能只有一个翅膀一样,淮南还需要打好城市牌,“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之路。”淮南市市长曹勇告诉《决策》。
城市向南再造一个新淮南
“展一幅梦幻画卷、拥一座山水之城”,在《魅力山南》宣传画册的第一页上,一幅氤氲青岚的水墨画,将山南新区呈现出来。美国城市学家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这样写道:“一个城市,它承载了创造者的梦想、渴望和骄傲。”对淮南来说,山南新区就是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梦想、渴望和骄傲。
2008年6月,山南新区管委会成立。在管委会网站上,有一句宣传语特别夺人眼球:“山南新区:给你一个向往淮南的理由”。那么,承担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双重使命的山南新区,将如何助力淮南打好城市牌?这就需要把山南新区放在城市体系中来看。
先从淮南市总体规划来看,念好“山水经”成为淮南的一张名片。在淮南市规划局,一座山水园林城市的板块式开发,清晰地描述出山水与城市的关系: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
首先,在山与城上,八公山与西部城区、舜耕山与山南新区、上窑山与东部新区是互融互动的。其中,舜耕山是大淮南的“中央公园”,依山向南,山南新区规划到2020年建成区60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是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山南新区将再造一个新淮南”,山南新区规划展示馆里的这句话,让每一个人怦然心动。
其次,在水与城上,是三个一体化开发。淮河穿城而过是淮南的优势,谋划跨河联动,推进淮河治理与主城区、北部城区一体化开发;高塘湖与东部新城、上窑、高铁交通枢纽一体化开发;瓦埠湖与西部新城、八公山旅游服务区一体化开发。这三个一体化就是三水环绕,淮南市建委主任范德喜对《决策》总结说:“淮南将建设成为滨河滨湖城市。”
如果说山南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好的画卷,山北老城则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2010年,淮南城镇化率达到65%,既高于安徽省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煤炭开采的单一性,造成城市功能低。
怎样打破城市化上的一高一低?
2009年3月,淮南大建设正式拉开序幕,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智能化和文化“六位一体”的理念,凸显了淮南在老城区改造上的智慧。尤其是绿色淮南,让外界改变了对一座煤炭城市傻大黑粗的传统思维。
实际上,淮南不仅仅有绿色,“淮南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和绿色生态的宜居地。”这已成为新淮南的形象写照。本刊记者从淮南市外宣办了解到,以“五彩淮南”为主题的城市营销,已经登录中央电视台。淮南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向明告诉《决策》:“淮南要打造成能源城中的旅游城,旅游城中的能源城,建成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合淮“双城记”
70公里,这是从山南新区到合肥的直线距离,飞驰驶过“安徽城市第一隧”洞山隧道,沿合淮高速公路行驶,合淮两市1小时经济圈与生活圈已经形成。洞山隧道的开通,不仅突破了有形的交通阻碍,更突破了无形的思想理念障碍,“合淮同城化是淮南两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杨振超告诉《决策》。
从区域经济版图上来看,合肥从2006年实现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之后,发展的带动力迅速扩大,淮南作为合肥的北部近邻,两市山水相连,具有天然的经济社会联系。
城市学家认为,一座城市如果距离一座大城市太近,其结局有三种:第一,主动融入,借力借势发展和壮大自己,最后实现双赢。第二,游离、远离,结果是成为大树底下的灌木,被大树的阴影遮掩,从而失去自我。第三,抗衡、抗拒,结局是两败俱伤。很显然,淮南选择了第一种,打融入牌,在双赢舞台上演一场大戏。
从城市功能上看,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工业总量持续扩张,对能源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放在整个合肥经济圈中,淮南作为华东能源之都,与合肥、六安、巢湖等市恰好形成功能互补。因此,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可谓是水到渠成。
于是,2007年11月,淮南市党政代表团到合肥商谈对接合作,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思维一旦打开,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2007年12月,合肥与淮南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淮南作为经济圈成员之一,同时入圈的还有桐城,形成1 4模式。
到2009年8月,合肥经济圈第一次被正式写进官方文件中,淮南也作为正式成员之一纳入发展规划。如果以时间先后来比较,淮南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后,在2008年经过概念阐述和思想认同,就以迅雷之势推进、发散和落地。这些行动既早于皖北振兴的10条政策,更早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提出,从中能强烈感受到淮南市决策者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淮南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任文胜对《决策》分析说,由于淮南地处两大区域板块节点的特殊位置,一度出现区域政策绕着淮南走的状况,淮南虽是皖北城市,但在重点扶持皖北发展的三市七县中,淮南不在其列;同时,淮南又不是皖江示范区的成员市。这样一来,淮南就进入两边政策的夹缝中。而合淮同城化的提出,让淮南创造性地走出这种尴尬,直接进入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进而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区域政策体系中。
更进一步放在皖北与长三角的大区域范畴来看,正如淮南市委政研室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合淮同城化战略是推进淮南与长三角融合最有效的“跳板”,给皖北内陆城市主动接受沿海发达地区辐射塑造了“曲径通幽”的样板。
如果把观察的眼光放大,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双城记”,不只有合淮同城化。在广东,广佛同城已经形成一整套机制;在陕西,西咸一体化随着西咸新区的成立在持续升温;在河南,郑汴一体化是中原经济区的引擎;在湖南,长株潭融城被誉为中国城市同城化的活教材。
由此可见,同城化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一种大趋势,淮南打出融入牌,上演安徽版“双城记”,就是顺势而为的绝好体现。2011年5月,合肥经济圈第二次党政领导会商会议在淮南召开,五市联手做大蛋糕的思路更加清晰。
古希腊哲学家曾一语中的地指出: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顶和坚固的城墙,也不是运河和船坞,而是善于利用机会的人。在产业牌、城市牌、融入牌的合力支撑下,我们不仅看到了淮南构建两型城市的铿锵步伐,更能看到淮南决策者利用机遇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