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李立群:爱国就要说出来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台湾的演员中,李立群无疑是没有黑点的一位。这位老戏骨是实力担当的演技派,金钟奖、华鼎奖、央视十佳年度演员、加拿大魁北克国际影展最佳演员……众多奖项拿到手软。李立群在2018年票房超30亿的电影《西虹市首富》中扮演的“二爷”和在首播就拿下收视率冠军的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扮演的房永福均受到热捧。
  观众认可李立群不只是欣赏他的演技,更欣赏他的爱国。老先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被誉为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中国台湾演员。不仅自己说普通话,他还教导子女成为祖国传统语言文字的传承者。

我回来了,我再也不愿意离开


  李立群已经66岁了,身上有一股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出生于台湾新竹,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北京人。颇有语言天赋的李立群没有让父母失望,小时候他就掌握了两种方言,跟父亲用河南话聊天很顺溜,跟母亲用北京话唠嗑也毫无难度。他说有时候聊着聊着,父母就会忽然潸然泪下。每逢中秋节、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父母总会带着他来到新竹海边,指着海的另一边告诉他:“我们的家乡在海峡的那头,我们此生可能再没有回家的机会,等你长大了,一定不要忘记,你真正的家在那里!”更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严令禁止李立群说台湾方言,理由是:我们的根在大陆,我们家只能说普通话。
  从海事商业专业学校航海科毕业后,李立群先是当了8个月的海员,在万吨货轮上工作。不久后他参加了华视演员培训班,结业后加入华视,成为一名演员。除了汉语外,李立群还掌握了英语和西班牙语。因为有语言天赋,李立群很快脱颖而出,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相声、主持……就这样声名鹊起,并凭借自己的卓越表现斩获金钟奖,成为中国台湾的一线艺人。
  在步入不惑之年后,李立群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改变,他终于有了机会赴祖国大陆一行。李立群说,当他带着父母的嘱托,替他们在北京街头和河南孟州老家走走、看看的时候,听着灌满耳朵的乡音,他终于觉得自己回家了。当他所听都是乡音,所见都是老乡的时候,一种归宿感和回归感充满内心。那一刻,他告诉自己:我回来了,我的祖国、我的家,我再也不愿意离开了!

说好普通话,做好中国人


  他如此想,也如此做了。此时的李立群已经在台湾成家,有了美丽贤惠的太太,还有两儿一女。按照他那时的知名度,只要待在台湾,此生就能衣食无忧,但他依然选择回到大陆。不仅自己回来了,他把老婆孩子也全都带了回来。用他的话说:“我们一家人是个小家,现在我们要一小家子回到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李立群的夫人林丽钦跟他是同行,两人一起出演过话剧《非要住院》《暗恋桃花源》等。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林丽钦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若坚持在演艺圈发展,他们必将是一对众人艳羡的“银色夫妻”。不过,两人结婚生子后,为了更好地相夫教子,林丽钦选择回家做全职太太。
▲ 李立群在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饰房永福

  当李立群回到大陆从头开始时,他43岁,太太34岁,3个孩子分别是7岁、5岁和3岁。很多朋友都说,李立群这么拖家带口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劝他好好考虑再做决定,但李立群毫不动摇。他的理由非常简单、直接:孩子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一定要让他们在大陆说好普通话,做好中国人。
  因为有夫妻俩从小的言传身教,3个孩子的普通话本来就说得很棒,到了北京后,有了更好的语言环境,不仅发音标准得无可挑剔,他们私底下还学会了不少京韵京腔的表达方式。听着子女满口的北京话,李立群乐不可支—这才对,作为中国人,不会说普通话那还像话?
  除了拍戏和教导孩子外,李立群也没忘记陪伴太太。林丽钦除了会演戏,还会画画。20岁时她就开始接触岭南派国画,后师从房若讯大师,从工笔、写意、花鸟、山水等基本技法开始学起,屡屡在台湾获得大奖。在老师的点拨下,她又开始专攻墨牡丹,并一举成名,在23岁那年就成立了“紫玉轩”国画教室,教授岭南派绘画,并应邀进入台湾政治大学绘画社任教。与李立群成家后,因为家事繁忙,她不得不暂时搁置了画笔。
  回到大陆,在李立群的鼎力支持下,林丽钦重新拿起了画笔。用他们俩的话说:“祖国如此壮美的山河,仅仅只去走走看看哪里够,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将它们全部记录下来,方才不辜负此生此景。”
  不拍戏的时候,李立群一家子会全家出动,到各个风景名胜区采风。黄山的云海、沈阳的清昭陵、大连的海景、旅顺的蛇岛、上海的松江……一物一景纷纷入画,就连北京一棵蜡梅树上的喜鹊也成为林丽钦《八喜图》的绘画素材。他们“贪婪”地游历、欣赏、绘画、记录、分享……中国的山山水水让他们觉得走不尽、看不够、画不完。这才是地大物博的中国的风采,这才是归家游子的情愫。

我爱国,国爱我


  教育孩子时,李立群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慈父,但在某些方面,他却严苛得不容商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孩子都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在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聊天时,李立群给孩子规定了一条铁律:使用拼音输入法的时候,只允许使用标准拼音输入法,不允许使用那些带有模糊音设置和智能纠错功能的输入软件。也就是说,只有拼音拼写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想要显示的汉字,那种为了偷懒或者一时疏漏用z、c、s取代zh、ch、sh,或者一时迷糊將n、l混用的做法是严令禁止的。
▲ 李立群参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冬之旅》

  在李立群看来,“中国”只能用“zhong guo”这个拼法来输入,尽管偷工减料的“zong guo”也能显示出“中国”这个词,但他决不允许。一旦被他发现用了这样的方法输入,最少会被处以停用电子产品一个星期的惩罚。
  之所以在这件事上如此坚持,是因为李立群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连自己国家的普通话都说不好、读不准、拼不对,何谈爱国?除了严格要求子女的拼音输入方式外,李立群还严格限制孩子的拼音输入法使用时长。他的第二条不容商量的家规是:使用拼音输入法15分钟后,必须切换到手写输入方式,完成15分钟的手写输入后才允许再次切换成拼音输入。他觉得汉字之所以源远流长、充满美感,是因为它们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拼出来的。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如今的简体汉字,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是以这个国家的文字为基础的。
  因此,李立群要求子女从小就必须学习书法,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都不可或缺。有时看到演艺圈内的同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艺人提笔忘字进而错别字连篇,李立群就觉得特别遗憾。他说自己影响不了别人,但一定要影响到自己的儿女,作为他的后代,能写一笔漂亮的汉字是基本功。
  李立群笑称,他不止一次听到喜欢他的观众表示:“欢迎您老来祖国大陆!”他觉得这句话比获得任何奖项都让他开心。我的家,我来了。我爱国,国爱我,多么满足,多么自在!
  (摘自《好日子》,水云间荐)
其他文献
牛犇,原名张家景,出生于1935年,1946年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自己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3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着。  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风趣幽默的性格、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有着一定的关系。/自称刘姥姥,喜
期刊
近年来,全球的百岁老人与日俱增,这些老寿星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态好,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芬兰发明家韦于吕宁:爱吃番茄与洋葱  在芬兰,108岁的发明家埃梅利·韦于吕宁堪称奇迹,因为他虽然患有前列腺癌,但依然顽强地活着。韦于吕宁的长寿秘诀为:勤于用脑,心胸开阔,爱吃番茄与洋葱。  韦于吕宁长期从事发明工作,一生不断地思索、钻研,有着旺盛的求知欲。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衰老往往是从大脑开始的,
期刊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火箭发射,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火箭发射的时候为什么要倒计时呢?其实是源自科幻电影的创举。  1929年,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在其执导的科幻影片《月里嫦娥》中,向观众首次呈现了一枚登月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  由于电影中火箭发射前运送至发射平台的过程过于冗长,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时间紧迫”的戏剧性气氛,电影特别安排了主人公在为火箭点火之前读秒倒数的情节:随着屏幕上的数
期刊
酷爱京剧,自学书法,喜欢佩戴耳环等首饰,智能手机也玩得很溜……在青岛,有这么一位时髦又雅致的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99岁高龄的陶菊老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因戏长寿,以戏会友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还没到老人家门口,一段清亮的唱腔便由远及近传入记者耳中。  
期刊
刚到日本时,我就感觉到麻婆豆腐在日本的超高人气。生活久了之后,我发现麻婆豆腐在东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很不寻常,而且热度历经数十年不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如果在日本最大的菜谱检索网站cookpad里输入“麻婆豆腐”一词,会出现1万多条检索目录,大多是由专业料理研究家和家庭主妇自主投稿的麻婆豆腐相关菜谱。麻婆豆腐不仅是日本货真价实的“网红”,而且已经被日本人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料理学”。  细读
期刊
陈美秀老人住在广西蒙山县的金侗村,她今年101岁。陈奶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编草鞋,从年轻时一直编到100岁。大概得益于多年编草鞋,老人至今耳不聋、眼明亮,十指灵活,做起事来比年轻人还利落。那么,陈奶奶究竟有着怎样的长寿方法呢?多编草鞋脑灵活  陈奶奶喜欢编草鞋,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搓麻绳,然后编草鞋。编草鞋要有鞋模,鞋模用竹子做成,像弓弩。编草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要双眼、双手配合,错
期刊
一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在外地的我,因为他怕我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让弟弟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父亲的样子,无论什么事,他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便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交通并不发达,车子颠簸得厉害,回到家时
期刊
家住意大利罗马市的艾丽莎正和丈夫安东尼闹离婚,围绕他们16岁儿子安德鲁的抚养权,两人更是争得不可开交。为排解苦闷,艾丽莎有事没事就将儿子的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上,还都配了文字,其中在一张她与儿子的合照下面写道:“他是我唯一可爱的儿子,我视他为我的生命,我们母子这辈子都不可能分开,任何人的非分之想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段话分明是在警告丈夫,兒子的抚养权非她莫属。  对此,丈夫安东尼倒是没什么激烈的反应
期刊
1241年冬天,整个欧洲在严寒与比严寒可怕无数倍的战争威胁之下瑟瑟发抖。这一年圣诞节刚过,蒙古军队的铁骑就踏过冻得严严实实的多瑙河,向西挺进。前锋已翻越东阿尔卑斯山,进入北意大利,小股侦察分队则穿过多瑙河谷地,逼近了维也纳。谁都能预料到接下来的场景:遮天蔽日的箭雨,以及屠城后的尸山血海。  就在西欧绝望地准备迎来惨败时,奇迹发生了。从遥远的东方来了一队疲惫而悲伤的快骑,他们带来的消息是:窝阔台大汗
期刊
遼宁省朝阳市一家私营的博物馆—东蒙博物馆,最近向观众免费展出了一套“特别烹制”的“蒙汉全席”。若不是有说明,观众几乎看不出这一大桌“美食”的材料全是石头。  这桌“蒙汉全席”的所有“食材”都来自收藏爱好者、东蒙博物馆馆长乌春雷18年来的收藏。这些石头有不少是生活在数亿年前的古生物的遗体化石,有的则是在戈壁滩上经历日晒雨淋风蚀之后形态独特的戈壁石。它们全是大自然的杰作,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刻和上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