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了帮助读者朋友把握和理解十八大精神的内涵,本刊特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联合,开辟这一专栏,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来解读十八大精神。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科学回答了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指路明灯。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探索的伟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探索和不懈追求的伟大成果,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和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历经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此后15年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直接提出并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以贯之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的根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大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成果。这三大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作为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而在党的十三大被首次提出来的,但对其内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作出了规范性的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保持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将“四位一体”扩充为“五位一体”,更加完善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发展的目的性更全面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走向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报告并未将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是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作为工作方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标志着理论体系的表述更加简洁和明确,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讲话第一次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并联起来,并强调今后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了更加明确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从而有了明确的制度目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创新,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吃过苦头;改旗易帜的邪路,苏联有过血的教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使八项基本要求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基本要求,既是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针对现实问题、着眼未来提出来的,它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道,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目标指向。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八项基本要求全面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強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观点等等,成为八项基本要求的直接理论依据。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引。八项基本要求,正是顺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是应运而生的。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八项基本要求是建立在认真总结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史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凝聚着我们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科学回答了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指路明灯。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探索的伟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探索和不懈追求的伟大成果,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和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历经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此后15年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直接提出并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以贯之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的根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大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成果。这三大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作为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而在党的十三大被首次提出来的,但对其内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作出了规范性的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保持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将“四位一体”扩充为“五位一体”,更加完善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发展的目的性更全面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走向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报告并未将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是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作为工作方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标志着理论体系的表述更加简洁和明确,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讲话第一次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并联起来,并强调今后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了更加明确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从而有了明确的制度目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创新,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吃过苦头;改旗易帜的邪路,苏联有过血的教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使八项基本要求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基本要求,既是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针对现实问题、着眼未来提出来的,它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道,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目标指向。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八项基本要求全面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強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观点等等,成为八项基本要求的直接理论依据。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引。八项基本要求,正是顺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是应运而生的。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八项基本要求是建立在认真总结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史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凝聚着我们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