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病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C组。给予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给予B组缬沙坦治疗,给予C组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C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缬沙坦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效果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上采用降压药治疗时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择。本次研究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其中,A组共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6.58±7.64)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2±2.01)年;B组共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7.41±8.02)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85±3.12)年;C组共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8.02±7.31)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92±3.20)年。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的收缩压≥140mmHg;③所有患者的舒张压≥90mmHg;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②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严重脑血管疾病等;③患者对本次研究中的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给予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耀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每日1次,每次5mg。持续治疗两个月。
给予B组缬沙坦治疗。患者口服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每日1次,每次80mg。持续治疗两个月。
给予C组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840),每日1次,每次80mg。持续治疗两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心慌、下肢水肿以及腹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采取x2或者T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治疗前,三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统称,其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容易引发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防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因此,如何寻找一种有效地降压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3]。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常用药物,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在6~10小时内,苯磺酸氨氯地平的血藥浓度能够达到峰值,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药效发挥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且该药物的半衰期往往是在40~47小时,能够维持大约24小时的治疗效果[4]。此外,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不会产生药理学活性,因而不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损伤。
缬沙坦也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降压药,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在2小时内,缬沙坦的血药浓度便能够达到峰值,其半衰期大约为6小时左右。缬沙坦能够作用于AT1区蛋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之间地结合,具有良好的生物诱导作用。[5]因此,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平滑肌的收缩作用,有效扩张血管平滑肌,从而对患者的心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加快血管弹性的恢复,进而能够有效降低醛固酮的释放作用,最终实现降低血压的效果[6]。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属于一种合成药物,其成分主要包含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片,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钙离子跨膜流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合成产生干扰,促使血管内压能够快速降低,同时还能够保障血管平滑肌的正常松弛作用,从而发挥出降低血压、保护肾脏的功能。因此,相比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降压效果更强,且药效持续时间更长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C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A组、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学军,郑琼,谢铁松等.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7):1356-1357,1358.
[2]王永光,叶向阳.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11):52-54.
[3]郑君毅.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3):2423-2424.
[4]陈丽,熊先军,严宵等.我国城镇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2):66-68.
[5]余军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压80例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5):7480-7481.
[6]邓可武,周玉杰,史冬梅等.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102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4,(7):1165-1166.
作者简介:弓梅芳,女,1980-06-24,山西,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血压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缬沙坦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效果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上采用降压药治疗时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择。本次研究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其中,A组共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6.58±7.64)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2±2.01)年;B组共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7.41±8.02)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85±3.12)年;C组共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8.02±7.31)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92±3.20)年。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的收缩压≥140mmHg;③所有患者的舒张压≥90mmHg;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②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严重脑血管疾病等;③患者对本次研究中的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给予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耀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每日1次,每次5mg。持续治疗两个月。
给予B组缬沙坦治疗。患者口服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每日1次,每次80mg。持续治疗两个月。
给予C组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840),每日1次,每次80mg。持续治疗两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心慌、下肢水肿以及腹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采取x2或者T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治疗前,三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均低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统称,其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容易引发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防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因此,如何寻找一种有效地降压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3]。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常用药物,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在6~10小时内,苯磺酸氨氯地平的血藥浓度能够达到峰值,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药效发挥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且该药物的半衰期往往是在40~47小时,能够维持大约24小时的治疗效果[4]。此外,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不会产生药理学活性,因而不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损伤。
缬沙坦也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降压药,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在2小时内,缬沙坦的血药浓度便能够达到峰值,其半衰期大约为6小时左右。缬沙坦能够作用于AT1区蛋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之间地结合,具有良好的生物诱导作用。[5]因此,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平滑肌的收缩作用,有效扩张血管平滑肌,从而对患者的心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加快血管弹性的恢复,进而能够有效降低醛固酮的释放作用,最终实现降低血压的效果[6]。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属于一种合成药物,其成分主要包含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片,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钙离子跨膜流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合成产生干扰,促使血管内压能够快速降低,同时还能够保障血管平滑肌的正常松弛作用,从而发挥出降低血压、保护肾脏的功能。因此,相比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降压效果更强,且药效持续时间更长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C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A组、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学军,郑琼,谢铁松等.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7):1356-1357,1358.
[2]王永光,叶向阳.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11):52-54.
[3]郑君毅.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3):2423-2424.
[4]陈丽,熊先军,严宵等.我国城镇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2):66-68.
[5]余军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压80例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5):7480-7481.
[6]邓可武,周玉杰,史冬梅等.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102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4,(7):1165-1166.
作者简介:弓梅芳,女,1980-06-24,山西,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血压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