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若移动 “点”来联通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u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析几何问题往往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它是高考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是“动弦”问题,很多学生对动态的图形感到束手无策,其实每个动态的东西,都有自己
  的运动规则——动中有静,我们只要抓住其中的“静”——直线的点,问题便迎刃而解.下
  面就几种常见类型的“动弦”考题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类型1:当动弦过“定点”转动.
  例1 [上海卷(2006)]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一个椭圆,它的中心在原点,左焦点为F(-3,0),右顶点为D(2,0),设点A(
  1,12).
  过原点O的直线交椭圆于点B、C,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解:
  由题意知椭圆方程为x24+y2=1
  (1)当直线BC垂直于x轴时,BC=2,因此△ABC的面积S△ABC=1.
  (2)当直线BC不垂直于x轴时,将该直线方程y=kx代入
  解法4:
  当直线BC不垂直于x轴时,该直线方程为y=kx,交x24
  +y2=1于B(2cosa,sina),C(-2cosa,-sina),直线OA:y=
  12x,点B(2cosa,sina),C(-2cosa,-sina)分别到OA的距离为d=
  |cosa-sina|
  1+(12)2,所以S=
  12OA(d+d)=|cosa-sina|=
  2cos(a+π4).
  所以Smax=2.
  注:法一较常规,利用基本不等式处理,要求思路清晰,计算准确,该法略显麻烦.
  法二利用求导求最值,要求计算过关.法三,巧用三角换元与万能公式,方法虽妙却难想,
  法四利用参数法处理,思路清晰,计算简单,不愧为一种好方法.
  类型2:直线的“斜率不变”,找“切点”.
  例2 已知x,y满足x216
  +y225=1,求y-3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如图2令y-3x=b,则y=3x+b,原问题转化为椭圆
  x216
  +y225=1上找一点,使y=3x+b平动经过该点时在y轴上有最大截距与最小截距.当直线y=3x+b与椭圆相切时,有最大与最小截距.将y=3x+b代入
  x216
  +y225=1得169x2+96bx+16b2-400=0,因为Δ=0,所以b=±13.
  故y-3x的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13.
  注:上例是利用直线“斜率不变”,即直线的方向不变,再通过数形结合来找“切点”来处理问题的,思路甚妙!
  类型3:
  直线中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的运动,找“中点.”
  例3 线段AB的抛物线y2=x上的动弦且
  |AB|=a(a为常数)a≥1,求AB的中点M离x轴的最近距离.
  解:
  设A,M,B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x3,A,M,B三点在抛物线准线上的投影为A′,
  M′,B,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AF|=|AA′|=x1+14,
  |BF|=|BB′|=x3+14.
  x1=|AF|-14,x3=|BF|-14.
  x2=x1+x32=12
  (|AF|+|BF|-12)
  =14(2a-1)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F、B三点共线,即AB为焦点弦,此时AB中点M离x轴的最近距离为14(2a-1).
  注:在解析几何中,许多长度、数式都具有一定的几何意义,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几何意义,采用数
  形结合思想容易解决某些最值,及取值范围的问题.
  
  二、探究与拓展
  
  例4 在半径为R的圆内随机选择弦,计算弦长超过内接正三角形边长的概率.
  解:解决此问题通常有三种思路,分别表述如下:
  思路1:考虑与某确定方向平行的弦,则所求的概率为12[如图图(1)].
  思路2:考虑从圆上某固定点P引出的弦,则所求的概率为13[图(2)].
  思路3:随机的意义理解为,弦的中点落在圆的某个部分的概率与该部分的面积成正比,则所
  求的概率为14[图(3)],长度大于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的弦的中点皆落在半径为R2的同心圆内,故所求的概率为π(R2)2πR2=14.
  注:上述问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贝特朗悖论”,思路三是正确的,前两种思路是错误的,错在对“概率概念”的理解,特别对“随机”的理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产权不平等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实现产权平等是市场经济之必然。  关键词:产权 不平等 垄断    现实存在的国有资本、国际资本、民营资本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差序格局”,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障碍之一,前两者在资源、金融等领域的联合与政府掌握的重要的资源配置权一起共同形成的垄断已经成为决定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的关键。[1]  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可以清楚地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