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与“唯GDP发展观”相比,在对待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关系上、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处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问题上、对外经济关系上、国家经济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等八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彰显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GDP发展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13-02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还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颇具影响的“唯GDP发展观”的根本差别在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唯GDP发展观”追求的发展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赶超目标的速度型、赶超型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对待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上,“科学发展观”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上形成的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差距,认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我们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差距。“唯GDP发展观”具有强烈的赶超发达国家的冲动,经济发展上急于求成,期望能够在短时期内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强国梦”,行为上常具有盲动冒进的特点,其极端的表现形式是1958~1960年进行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急于短时期内赶超发达国家,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最终结果不但是“超英赶美”的目标没有实现,反倒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了一场灾难,延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有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适当地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点在十七大报告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好”置于“快”之前、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有关的文字内容上已得到了充分体现。“唯GDP发展观”尽管也提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但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往往容易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不同步。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由于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倾向于选择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a而“唯GDP发展观”由于偏好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则倾向于选择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基于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以上认识,“科学发展观”特别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论述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报告中写道,“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和工作的重点。“唯GDP发展观”具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常常不同步,存在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的。
五、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唯GDP发展观”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常常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一段时期以来,“唯GDP发展观”在一些地方官员中间颇有市场,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力引进和发展那些能够拉动GDP快速增长的高污染、高能耗、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工业项目,给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影响十分恶劣。这正是“唯GDP发展观”在现实中产生的恶果。
六、在处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注意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唯GDP发展观”则过于关注工业化,对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甚至不惜以牺牲其他产业的利益来发展工业,例如,我们曾经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工业的发展。
七、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科学发展观”视本国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进口与出口并重,注意优化进出口结构;在利用外资中,注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给外资以国民待遇;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唯GDP发展观”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视对外开放为“洪水猛兽”,采取封闭半封闭的对外经济政策;有的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很强的重商主义色彩,实行片面的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的政策;有的在利用外资中患上“引进外資饥渴症”,引进外资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导致内外资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诸如盲目鼓励出口、患“引进外资饥渴症”之类的现象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八、在国家经济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正是既注重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又注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而“唯GDP发展观”仅专注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尚无暇顾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
总之,“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增强的反映,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与“唯GDP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显得更加自信、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稳健,以这样的心态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定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冯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GDP发展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13-02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还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颇具影响的“唯GDP发展观”的根本差别在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唯GDP发展观”追求的发展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赶超目标的速度型、赶超型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对待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上,“科学发展观”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上形成的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差距,认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我们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差距。“唯GDP发展观”具有强烈的赶超发达国家的冲动,经济发展上急于求成,期望能够在短时期内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强国梦”,行为上常具有盲动冒进的特点,其极端的表现形式是1958~1960年进行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急于短时期内赶超发达国家,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最终结果不但是“超英赶美”的目标没有实现,反倒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了一场灾难,延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有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适当地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点在十七大报告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好”置于“快”之前、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有关的文字内容上已得到了充分体现。“唯GDP发展观”尽管也提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但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往往容易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不同步。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由于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倾向于选择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a而“唯GDP发展观”由于偏好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则倾向于选择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基于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以上认识,“科学发展观”特别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论述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报告中写道,“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和工作的重点。“唯GDP发展观”具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常常不同步,存在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的。
五、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唯GDP发展观”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常常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一段时期以来,“唯GDP发展观”在一些地方官员中间颇有市场,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力引进和发展那些能够拉动GDP快速增长的高污染、高能耗、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工业项目,给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影响十分恶劣。这正是“唯GDP发展观”在现实中产生的恶果。
六、在处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注意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唯GDP发展观”则过于关注工业化,对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甚至不惜以牺牲其他产业的利益来发展工业,例如,我们曾经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工业的发展。
七、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科学发展观”视本国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进口与出口并重,注意优化进出口结构;在利用外资中,注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给外资以国民待遇;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唯GDP发展观”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视对外开放为“洪水猛兽”,采取封闭半封闭的对外经济政策;有的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很强的重商主义色彩,实行片面的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的政策;有的在利用外资中患上“引进外資饥渴症”,引进外资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导致内外资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诸如盲目鼓励出口、患“引进外资饥渴症”之类的现象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八、在国家经济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正是既注重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又注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而“唯GDP发展观”仅专注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尚无暇顾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
总之,“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增强的反映,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与“唯GDP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显得更加自信、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稳健,以这样的心态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定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