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情怀与道德文章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离师的出版文丛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面世了。他打电话给我,要给我送书,请我这位留校“守业”的学生存念指正。我从他手中拿到这本五十五万字之多,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皇皇巨著,不禁百感交集,心绪万千。我是十年前考入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硕士生的。报考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慕名已久,对应离师的为人为事为学佩服之至。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编辑学者,一直醉心出版史研究。一部八卷本、三百二十多万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一本三十多万字、贯通二百年的《中国期刊发展史》,足以说明他在出版史研究上的“意匠经营”和独特建树。在没有见到应离师之前,我对他这种粗浅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他的著述论作上。直到他给我们开设《中国期刊发展史研究》这门专业课程,并随着与他有了更多交往,我才对这位白发苍苍、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和厚积薄发的老人有了更多认识和更深入了解。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应离师就开始担任《河南大学学报》的主编。到1990年又出任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从事大学出版工作。可以说,他有着长期的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是位名副其实、经验丰富的编辑出版家。这种独特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编辑出版教育和编辑出版研究有着独特的理念。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就认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专业培养。为此,从1985年开始,他团结带领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几位同仁,积极地响应胡乔木同志倡导编辑出版教育的号召,从举办不同类型的编辑培训班开始起步,到后来招收编辑学研究生,使得河南大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编辑出版教育探索的高校之一。
  应离师的出版学研究是在进行编辑出版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他钟情出版史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专业情怀。他大部分有关出版学研究的成果都与出版史有密切关系。从早年的《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到《中国期刊发展史》,到《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再到《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以及《亲历新中国出版60年》,他的研究在出版史研究的园地里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散发一片光芒。《中国大学学报简史》是他对大学学报这种学术媒介发展历史的总结和思考。这部书的编撰,当与应离师从事的学报编辑工作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或许是亲身躬行的学报编辑工作,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学报作为一种特殊媒介类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认识规律。而这些规律,就蕴含在学报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期刊发展史》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线索,以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从社会和期刊双向互动的角度出发,精心地勾勒出了中国期刊发展两百多年的历史图景,生动地再现了期刊这一媒介类型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巨大社会功能。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重视出版史料学构建。这是他出版史研究的一大特色。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曾经论述过史料收集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必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这里的“书事记言”就是史料收集整理。在刘知几看来,史料收集和整理是史学建构的基础。他把两者的关系视为“相须而成,其归一揆”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出版史研究中,最早注意到出版史料学建构的是现代著名出版学家张静庐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有感于后人对于近现代出版状况了解不够,张静庐先生发凡起例,费尽了后半生的精力,先后编撰了《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编等一系列出版史料丛书,形成了近现代出版史料学研究的大厦。然而,在张静庐先生之后,学界对新中国成立50年的出版史料的整理却付诸阙如。在此状况下,应离师决定师法张静庐先生,收集、整理从1949—1999年建国50年来的出版史料,建构起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学的大厦。这部八卷本的丛书,从开始编撰到成书出版,应离师和袁喜生、刘小敏两位老师前后费时六年,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多达一千多万字。最后,经三位编者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三百二十万字、八个性质的专题形式再现于出版研究界的面前。1998年,在编撰《中国当代出版史料》的过程中,应离师又萌生了以人物为主体编撰一部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的想法。他认为,通过对人物研究资料的汇集整理,既可以达到表彰典范的目的,又可以为研究者进行人物研究提供极大方便。于是,他就联合袁喜生和刘小敏两位老师,历时7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以个人小传、本人著述、亲属回忆、研究著作的体例,收录了20世纪54位编辑出版家的研究资料。该书洋洋10卷,425万字,收录近500位研究者630多篇研究文章,存目1744条。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充满着强烈的现实关照。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的现实情怀,是他研究出版史的一大特征。在本书《中国大学学报百年发展纪略》这篇文章中,他对大学学报发展的现状充满了忧虑,他说:“在新的形势下,学报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和矛盾。学术品位追求的‘曲高和寡’与商业逐利氛围的矛盾;学术研究高质量的要求与一些研究者的急功近利及浮躁心态的矛盾;新的生态机制与旧的办刊模式的矛盾;编辑队伍的人文操守与市场诱惑的矛盾;经费的严重不足与出版成本的加大的矛盾;新的知识高新技术与编辑素质之间的矛盾;刊物的面貌雷同与鲜明突出个性特色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出版家李达》一文中,他细致地回顾了出版家李达一生重要而丰富的出版活动,并指出他的出版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关系。在文章的结尾,应离师指出:“李达不论在报刊活动中还是从事书业出版中,对传播的内容及他本人的著作,都是在探索调查研究中形成的,内容求真求实,使出版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作用,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虽然他的出版活动距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但仍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在历史研究中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在历史研究中对出版发展规律的深入揭示,显示着他历史研究独具个性的兴趣偏好。同时,这也是他马克思主义出版史学观的生动写照。他常常说,历史和现实是有机统一的。历史中往往闪现着现实的影子,而现实中常常饱含着历史的因子。研究出版史,就是要借古知今,古为今用。
其他文献
1 序 言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新兴的蓝海。近年来,随着作为硬件载体的移动终端智能化,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增加,通信系统设施的优化和完善,作为软件载体的APP(Application 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丰富多样化,移动数字阅读也在改变人们获取新闻的习惯。  由于移动数字阅读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对其研究多是市场调研。国外一项数据表明,在移动终端上新闻阅读类应用具有较高用户忠诚度,用户使用
期刊
[摘 要] 论述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数字出版产业链关联企业的角色地位发生变化、产业业务流程被颠覆,导致传统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清晰稳定的链式结构消失,新的“资源+市场”二元结构形成;并进一步探讨这一产业链结构导致的产业链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所造成的内容提供商和分销商的主导权之争。  [关键词] 数字出版产业链 内容资源 市场分销 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刊载于我刊2011年第6期的《论高校去行政化及其对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影响》一文,作者李文邦,该文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出版科研论文奖。  全国共有54篇论文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出版科研论文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为业界三大奖。本届奖项主要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出版物和论文进行评审。(《出版科学》编辑部)
期刊
[摘要] 教材是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教材策划是编写优秀教材的前提。本文立足于高校理工科大学语文教材策划,以同温玉主编《大学语文》再版为例,认为教材再版策划应以理论性、经典性、时代性为标准,充分注重教材编写规律,确保优秀教材为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材策划 专业性 经典性 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期刊
[摘 要] 立足于进出口实绩,利用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研究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出版的图书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劣势,属于竞争力差或低竞争劣势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方面与其所从属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其他杂项制品具有本质差距;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总体上呈下滑态势,在全国层面上的降幅与其他杂项制品基本相同。  [关键
期刊
[摘要] 以《菊苑留痕:首都图书馆藏北京各京剧院团老戏单(1951—1966)》的编辑出版为例,强调在京剧资料文献类图书编辑工作中责任编辑应提高学术意识,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稿件的学术含量和附加值,并增强服务意识。  [关键词] 京剧文献 老戏单 保存当下 口述与访谈 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27-0
期刊
[摘要]历史类通俗读物的审读需要编辑高度注意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其一,要严把史实关,确保其作为历史读物的“历史本色”,即史实准确、客观、可信;其二,要精心推敲语言,确保其作为通俗读物的“通俗品位”,即语言通俗、流畅、易读。  [关键词]历史通俗读物 历史本色 通俗品位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36-03  近年来,大量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出版界,“张秋林”三个字,代表一种前瞻睿智的专业眼光,代表一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代表一种为人作嫁的职业操守。在近30年的童书出版生涯中,他不懈追求深度创新和品牌影响力,在童书出版领域用行动和成绩诠释了“以童书沟通童心”的出版理念。张秋林的出版思想,对我国现处于第二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 创新 品牌 童书 沟通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对香港《译丛》这一份成功将中国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的英文杂志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传历程凸显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译介选材;具备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译者群体;受众意识关照下的文化翻译与诠释策略;国际视野下的独立运营与多渠道出版发行举措。《译丛》的成功案例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宏伟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 总结盛大文学垂直一体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布局的形成,探讨“云中书城”成立的动因,分析“云中书城”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盛大文学 平台运营商 云中书城 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85-06  [Abstract] Summarize the formation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