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路径选择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向和特点,在主流价值取向保持积极向上的同时,多元、兼容的价值取向趋势明显,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是社会转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任务的需要。需用从思想引领、理论认知和培育践行路径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领,才能使其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64-04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并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向和特点,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需要出台新的教育引领措施。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引领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大学生价值取向是指青年学生对价值的追求、评价、选择、认同一种倾向性态度,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指导着自己的各类行为。”[1]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整合、嬗变,在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向上。2016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广大学生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对党和国家未来充满信心。调查显示:“91.2%的学生赞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92.8%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认同度不断提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这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
  2.多元、兼容的价值取向趋势明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仍然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兼容化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多元的价值理念涌入中国,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急剧调整,社会变革走向纵深,传统与现代相交织。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多元化倾向。一篇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显示,“在义利观的选择上,大学生选择‘义利兼顾’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占85%左右。”[3]越来越多大学生倾向于向兼容化方向发展,在奉献的同时看重回报,在维护社会、集体利益的同时注重自身利益的维护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价值取向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当前“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年龄普遍在18-24周岁之间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型时期。在大学期间,他们不仅要努力完成学业,同时还面临着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交友和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人生阅历的增加而不断转型和重构,在自身辨识能力并不是很强的情形下,多元、爆炸式的外界信息输入,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失误,价值选择出现偏差,这也就造成了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转型、重构的特殊阶段,因而其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用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是可以纠正大学生不确定的、甚至错误的价值取向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较多扭曲、甚至不正确的价值取向,针对这种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则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转型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4]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不断涌动,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且具有不稳定性。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5]凝聚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才能汇聚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
  2.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新时期,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了混乱与困惑,甚至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大学生是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有效引领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因此也必然为大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7]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价值目标确立、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辨别与评价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成长规划、努力方向、精神动力和理想目标等价值取向的确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才能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8]。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核心价值观的知晓者、拥护者和践行者,是当前乃至较长时间段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大学生价值取向具有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学风建设、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自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需要从思想引领路径、理论认知路径、培育践行路径三种路径着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领,才能实现大学生价值取向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和融合。
  1.思想引领路径——以“两个巩固”为统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两个巩固”凸显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领要求必须坚持以“两个巩固”为统领,这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多元的价值观,纠正大学生偏离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一步入脑入心。发挥主渠道导向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认知水平,提升辨識能力,认清错误的价值观,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的价值取向。第二,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引领。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以图片、漫画、小视频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挖掘师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加强网上宣传弘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导引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
  2.理论认知路径——以“三个倡导”为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号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凝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价值共识,这理应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第一,要向学生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逻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到“三个倡导”,再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向学生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同时又要深刻解读24字的丰富内涵,并指出24字的不同层面含义及其内在逻辑。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先进性,从而促进价值观自信、自觉,引导个人价值取向。第二,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倡导”高度浓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抽象而富有逻辑。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案例化,以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式、故事式、讨论式等方式进行讲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
  3.培育践行路径——以“四要”为抓手。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具体指出了广大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怎么做,他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四个方向上下功夫。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需要以“四要”为抓手,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始终,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勤于思考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才能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付诸实践。第二,要崇德修身,努力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强化自律意识,主动拒绝低俗、腐败思想,向核心价值观看齐。第三,要善于明辨,学会抉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学业、情感困惑时要学会调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增强价值观自信,这样才能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侵蚀。第四,要努力练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扎扎实实做事,践行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要身体力行地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付诸实践,经过实践检验方能增强价值自信,从而自觉向核心价值取向靠拢。“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1]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取向标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
  参考文献:
  [1]王忠宝.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作用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3,(4).
  [2]教育部,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EB/OL].http://www.moe.edu.cn/,2016-05-31.
  [3]罗吉平.当前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4][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北京:光明日报,2013-12-24.
  [5]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
  [6][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4-5-5.
  [7]张冬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9.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北京:光明日报,2013-11-16.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鑫(1986-),男,汉,河北秦皇岛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燕山大学学生工作处,旅游管理。  摘要:高校实行人事代理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人事代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方法,加强配套措施改革,稳步推进人事代理制度进行。  关键词:高校;
城市品质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统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改变城市的环境卫生提升外在形象进而促进内在气质的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提升城市品质对当前城市发展的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山西有这样一大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
期刊
在将星璀璨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贫寒子弟,早年漂泊南洋,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艰难度日,尝遍了生活的苦头,受尽了资本家的欺辱.后来,他步
期刊
201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个部委颁发了“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提出了对用能产品、高能耗行业及公共机构实施“领跑者”制度的意义
期刊
在法哲学范式下,语言的模糊性往往被视为法律不确定性的构成要件。但从立法角度看来,模糊语词的科学运用却是立法理论的必要构成。在立法过程中,模糊语词往往被定位为立法性
独闯白区掀天揭地中央到瓦窑堡后,在公开报纸上看到北平发生“一二·九”学运的报道。白区还有爱国学生运动?我们一直挂在口头上说,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
期刊
今年3月16日,“两会”刚刚闭幕,监管部门随即发出通知称,有关股指期货的管理办法将在4月15日实施。 March 16 this year, the “two sessions” has just concluded, the re
1948年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1982年1月于湖北财经学院政治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该校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从事中共党史专业。研究方向以国共两
期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看作是“最坚实的力量支撑” “ 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组织力提升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因此,大力提升组织力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探寻组织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