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博馆长方勤:文物的知音遍天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是一座颇有楚国风韵的仿古建筑,安静却不失气势地矗立在东湖之滨。其气势不仅在于其8万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更来自20余万件藏品,其中有越王勾践剑这样的神兵利器,有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样的史学珍藏,还有穿越2400多年历史的曾侯乙编钟……与这些“高调”的文物相比,馆长方勤低调而朴实。他说如今正是博物馆的“大时代”,自己有幸,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环球人物: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听说即将完成扩建,重新开放?
  方勤: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但坦率地说,腾飞是在1978年。那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今年刚好40年。到现在,曾侯乙编钟依然称得上是大发现。它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古代最大的乐器,编钟上有3755个铭文,讲的是音乐体系。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极其重要,所以编钟被国际学者关注,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是世界级的考古大发现。
  1978年以后,围绕编钟的研究、陈列和展示,湖北省博物馆的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当然,跟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是休戚相关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们馆的扩建工程有三期:第一期是在1999年完工,有了编钟馆;2007年,二期建成开放,有了现在的鄂博。如今,三期工程也到了尾声。
  这数十年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馆舍和硬件设施改造的过程。它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伴随着博物馆的成长,比方说展览陈列更美,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更多。
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

  环球人物:就鄂博自身来说,您感受到的最独特的变化是什么?
  方勤: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国际化。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博物馆人就有意识地让文物走出去,但我觉得真正做出效果,应该是最近七八年。大家开始懂得怎样策划展览,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不光是举办展览,还要把很多展览引进家门。最近馆里正在举办一个古埃及文物展,以前这类展览稀缺,如今已变成常态。这种合作是双向的,在2017年的涉外展览中,我们把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带到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不仅实现了我们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也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涉外展览的构想、实施方向和长远规划。
  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想的已不仅仅是办一次展览,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推动、交流。这也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对博物馆界的巨大改变。
  环球人物:湖北省博物馆接待了不少外國政要,今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来过,9月份又接待过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您觉得鄂博的魅力何在?在这些接待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方勤: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用文物来交流,很容易打动彼此。莫迪总理看展时,看到一个带钩特别开心,因为造型很像大象。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喜欢大象。一件小小的文物,就能传达出友好的信息,活跃气氛,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特别有意义。
  9月接待这次,同一天,有两位非洲国家的元首到馆,对我们来说也是首次。其中有一位领导人对音乐很感兴趣,自己能谱曲,后来编钟演奏会的时候,他还亲自敲了一遍他谱的曲子。
  其实我们馆每年差不多有5万人来自北美,5万人来自欧洲,这些人来干什么?就是来看编钟、听编钟。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文物的知音遍天下。
  我们为什么称编钟的音乐体系为华夏正声?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是楚地的体系,而是华夏从中央王朝流传下来的正统音乐体系,并保留至今。这种文明的延续,就叫一脉相承。
2018年10月,方勤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环球人物:伴随着“博物馆热”,文博业的发展也引来越来越多人对古代器物的关注,对这种热度您怎么看?
  方勤: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北省博物馆的收藏基本以考古出土文物为主,所以我们也是个考古博物馆。除了史前文化、青铜文化,还有明代文化,等等。考古文物很高冷,我们也是边研究、边展览,跟着观众一起走,新馆的建设中,也会体现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其中一个展览就叫作“曾国之谜”。我相信观众看到这个展览,就能了解到曾国是一个如何神奇的古国,也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方勤:生于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之后求学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持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考古发掘曾获得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最近这些年,湖北省博物馆的观众人数明显上涨,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数量。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高冷文物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年轻人也是很喜欢的,只是我们没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所以高科技也好、趣味化也好,我们还要进一步给文物“加热”,让传统走进现实、走向未来。
其他文献
看到张沫凡发在社交网站上的照片时,《环球人物》记者并不觉得她像个“霸道女总裁”,娇小的身姿,时尚的打扮,活泼的POSE,看起来就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非常符合“网红”的人设。但在位于北京竞园的公司总部见到她本人时,一股干练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令记者觉得,这个“网红”,不简单。张沫凡,1991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赴澳大利亚求学,2010年创立护肤品牌美沫艾莫尔,2017年推出彩妆品牌美沫艾蜜思,
没想到,几个月前,在“废纸帮的朋友圈”里,我竟然见到在1999年1月举办的董乐山先生追思会的签名册页。我毫不犹豫地高价买下,不只是因为上面有一些前辈的签名,有我的签名,更在于将之留存,与我对董先生的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机缘巧合,难以忘怀。  董先生于1999年1月16日去世,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人虽远去,他翻译的诸多经典之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红星照耀中国》《苏格拉底的审判》等,仍与一代又一代
颜宁要离开清华重返普林斯顿,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美国顶尖高校挖回当讲席教授的大陆学者。30岁不到成博导,6个月内破解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5年中与导师施一公在《Nature》等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超过了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总和,清华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提升34%。颜宁的成绩仿佛应了那句话: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当年载誉的海归,今日争议归海,归来时就是新闻,再起航也注定成话题。其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家喻户晓,里面那个说出“他什么都没穿”的孩子一直是我们称颂的榜样。最近地产圈里也出现了一个敢说的“小孩”,就是房屋租赁公司我爱我家的前副总裁胡景晖。这位地产中介圈的“老炮”因为揭露资本抬高房租而成为大众焦点,被称为“地产圈的崔永元”。  说真话免不了付出代价。胡景晖在捅破窗户纸后,不得不与他服务了18年的岗位说拜拜,但他的那番话已经让大众看清了资本力量对中国租房市场史无前例的渗
新年伊始,一篇《争夺李春平: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富豪和他的漩涡》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富豪李春平的传奇往事和扑朔迷离的现状,成了时下最热的话题。通过观察,文章作者认为李春平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常说的老年性痴呆。  专家解读 / 许兰萍(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我看了关于李春平的文章,通过其中的些许信息,不能确定他就是单纯的老年性痴呆,因为李春平患有糖尿病,血管性问题也可能引起痴呆症状。不
王翦(生卒年不详)  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大功臣。  王翦是战国末期的名将,秦国统一六国时,许多战役都有王翦父子的身影。赵国灭于王翦之手,魏国亡于王翦的儿子王贲。荆轲刺秦王,刺激秦王加速灭掉燕国,统帅秦军的还是王翦。但一些历史研究发现,王翦虽战功赫赫,却不似其他战国名将那般勇猛,他名为战将,实为“谋士”,并且善用“柔顺”之术。  公
4月14日,美国艾奥瓦州蒙蒂塞洛镇科克伍德社区学院里前所未有地热闹了起来。一间不大的房间内,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正在与7位科克伍德社区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座谈。  蒙蒂塞洛是一个小地方,甚至在艾奥瓦州的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然而,希拉里的助手们并不担心在如此偏僻地方举行的座谈会无人知晓,因为她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随行记者们发送到了世界各地……“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很亲民——艾奥瓦州的学生
之前他信仰西方经济学,之后他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1988年是林毅夫的分水岭。  无论哪个领域的翘楚,在其一生中,大抵总要经历几次里程碑式的转折。就像经济学家林毅夫改过两次名字,每一次都在他的人生节点上。  第一次,他把本名林正义改为林正谊。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林毅夫还是一个“狂热的国家主义者”,为蒋介石政权失去联合国席位而怒不可遏,从人人艳羡的台湾大学退学,转到军校当兵。第二次,他把林
这是一个男性荷尔蒙过于强烈的学校大院。连李老头不甘寂寞养只鸡,也是只公鸡。公鸡来学校得了内分泌失调,总是中午才想起打鸣,午休的邻居很不满,比如老王。  老王的老婆总是病恹恹。前一段听说这身体是阴盛阳衰,到阳气足的地方就会好,于是坚持要搬到学校住,说都是大小伙子阳气足。说来也怪,住过来半年身体的确好了。老王觉得她是心理作用,可也没法反驳,只好跟着老婆继续在学校里憋屈地听公鸡打鸣。  话说老王在大院保
中国历史上有“三刘”之说,指的是三位刘姓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蜀汉先主刘备和东汉光武帝刘秀。刘邦、刘备出身草莽,而刘秀则受过高等教育,青年时曾就读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虽因经济原因中途退了学,但他绝对算得上高学历的开国皇帝。他一生参加过多场战役,经过十几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所以,刘秀可以称得上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怎么就知道不是我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