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日记”四人游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练笔在学生作业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多,如何保持学生写作的热情,并保证写作的质量,值得我们研究探索。我校在“生本教育”的背景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挑选喜欢的日记本,一起设计一个别致的封面或扉页,起一个动听的名字,写上成员的姓名,然后轮流写“小组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心自由——互助游戏中自然成长
  日记在小组四个人之间轮流,对于形式和内容,教师并不作硬性规定,只是作一些提示,这使得学生们的自由度很大,记事、状物、抒情、写信……每天的日记批改从组里先开始,组员们互相评价、修改,然后是教师批改评价,同时也提倡家长参与,不少家长已养成了每篇必评的习惯。“小组日记”,维系了组员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情感,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不经意间发生着……
  一个都不能少!
  小张是我们班语文底子最差的一个男生,他的语文差主要表现在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做不到,五年级了,错字连篇,最会用的一个词是“一转眼”,哪里都是“一转眼”。我知道,他已经非常努力了,至少在字数上努力地在提高。他们组里有两个女生非常热情,尤其是组长,是一个很有耐心并且语文素养很好的孩子。她每次认认真真地给他批改日记,往往是红红的一大片,然后在最后写上真诚的鼓励。半年以后,小张的习作水平进步明显,有一篇习作竟然没有一处错误,全文通顺!我欣喜若狂,这对他而言是相当不易的。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他们小组用行动做到了!
  我们是一家人!
  翻阅几个月以来的“小组日记”本,你会发现,这本薄薄的本子记录的不仅是大家的故事,还见证了一个个小组成长的轨迹。
  9月中旬的日记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小组成立之初的摩擦与矛盾:比如,新调入的组员有不适应的心情记录在那里,原来的组员也会持有怀疑的态度,大家都毫不掩饰地留在了“小组日记”上,甚至有的措辞还比较激烈,“回复跟帖”也很激动。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无论调到哪个小组,同学们总是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小组,可见感情之深厚,经过多次交流与沟通,小组的关系逐渐和谐。
  你也是最棒的!
  我们班有个“三差生”,语数英都不及格。可他却对写“小组日记”情有独钟,在这方面显示了独有的潜力。他热衷于每一次写“小组日记”,在组里四个人中,他总是写得最长,并且语句凝练,表达准确,每一次家长都认真地写下评价,这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每天,发下日记本的那一刻,是全组成员共同期待的时刻。他第一个获得老师的最高评价——六颗星,记得那天,他们组同学奔走相告,激动极了,在他的日记下写上了真诚的赞叹:你也是最棒的!同学们的心是自由的,我分明看到他们的学习在进步,心灵在成长!
  二、神愉悦——互动游走中感受温暖
  “小组日记”,不仅在组内交流,自然也在各个家庭中游走,甚至在每周的日记交流中会游走到其他小组去。于是,这一本记录着大家丰富的生活与内心的日记本,也为他们的精神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生生:我来帮帮你!
  每天一早,每个同学的日记都会有相应的组员进行批改和评价。同学们很珍惜这样一个做“小老师”的机会,认真改出每一个错别字,并且拥有比老师更好的心态:评价语鼓励的多,批评的少。往往一个同学的日记下面会跟着其他组员的评价,然后他自己也会有相应的回应。如“请你把字写端正,记得这是大家的日记本,让我们共同珍惜它。”下面有一条回复:“知道了,谢谢你的提醒,我会努力的”;碰到写得不好的,他们会写:“唉,你的水平怎么还停留在二年级呢?”底下的回复便是“我重写一篇吧!”……同学们对日记质量的评价还蛮中肯的,往往意见或建议与教师的很一致,这时,我总会会心一笑,画出评价语,在旁边写上:“非常同意!”
  师生:给点小建议!
  当然,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的引领的。我一般不写抽象的建议,我会写:“你写的这类文章XXX也写过,你不妨去拜读一下,相信会有新的启发!'每周一次的日记交流时,我会选择典型的优秀日记全班宣读,并且读出我的评价,以暗示学生注意素材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借鉴。而且,由于日记自由度高,同学们通常会借助日记向老师吐露真实的心声,或者来自家庭的,或者来自同学交往的……这时的批阅是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不仅仅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的发展,我还会以朋友的身份指导他如何正确地处理对待,给他以信心和力量。
  怎样带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绘本这一美妙的世界呢?我的做法是:
  一、大声朗读,指导看图,走入故事
  1.声情并茂读文
  学生听的能力,比阅读能力发展得要快得多。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图画书不仅是用来读的书,还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
  低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但他们在独立阅读时往往是盯着文字一个一个地念,往往注重了读字,而忽略了文本的内容及生动的图画,更别说乐在其中了。而且,学生的感性认识经验还是很少的,他们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因此,教师带着自己的体验,充分体会了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后,满怀深情地念给学生听时必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将这些话语传入他们的耳中和心中。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们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
  初看绘本《爱心树》时,我便被深深打动了。那棵满怀爱心,甘愿为小男孩付出所有,只求他快乐健康的大树,着实是天下父母的写照,是懂得真爱的人的写照。自己有着身为父母为孩子付出爱的体验,也有着身为儿女接受爱的体会。然而,对于七八岁的学生们,是否能理解其深意呢?估计当文字转化成情感的过程中,情感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在为学生读书绘本时,我便带着自己的体会,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读着读着,竟看见有学生眼含泪水。那一刻我欣慰了,那定是同学们听懂了,领悟了,被打动了。
  2.兴致勃勃赏图
其他文献
2006年12月21日、22日《南宁晚报》接连两天的头版,除了报头和几个标题导读外,全部都是广告。而且12月22日的报纸第2版至第5版都是整版广告.发出来后引起读者哗然,有人说干脆
新疆是个好地方,但交通不便,修铁路是新疆人腾飞的梦。小王是在新疆月的圆缺、月的升沉中长大的。他的父辈渴盼着列车轧击钢轨的惊雷声响彻新疆。于是,他有了“惊雷”的大名
以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yan No.5)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选择标记基因NptII,hpt和bar的柱花草转化体系.研究发现柱花草最适合基因转化的外植体是幼
七、艺术家是“艺如其人”,但像李文华这样大家异口同声亦人亦艺地称赞,应该说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在我们合作的艺术道路上,我欣赏李文华那工人式的幽默,更钦佩他身上那工人阶级优秀的品质。我们出了名以后,报刊杂志纷纷来采访、约稿。《曲艺》杂志的编辑让我写写李文华。我熬了一宿,匆匆草就了我心中李文华的印象:  李文华,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老师。  文华老师出身贫寒,十几岁学徒,一个人养活二老,生活非常艰
期刊
20世纪前半,众多的日本工艺家们为了寻求新的工艺源泉,纷纷跨海西渡,来到了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对于日本的工艺家来说,中国都是工艺的故乡、憧憬的圣地。在20世纪初叶,中国大陆各个
家长:宝贝真厉害!  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养成了每篇必评的习惯,不仅能有效地监督孩子的日记质量,并且让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你能这样辨证地看待问题,真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宝贝长大了!”“你们组的同学写得真不错,尤其是××的××文章,都写得……你应该为你的组员感到骄傲!”……有家长们这样温暖的注视,孩子们是幸福的。游走在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日记本,成了精神交往的平台。  三、智飞扬——互启游
期刊
目前,日本、中国、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等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博物馆中都有美术史方面的展览,但是,这些展览都是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美术史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所展示的美术
期末时给五年级同学批试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习作题目是《对我的爱》,可以写父母,也可以写其他的亲人,或是老师、同学等等,应该说可写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可以写的内容也很多。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千篇一律写的是爸爸妈妈,而且事情也都如出一辙:要么写生病了,妈妈送“我”去医院;要么写下雨了,爸爸给“我”送雨伞……很多细节也很相似:“我伏在爸爸的背上,爸爸把雨伞偏向了我这边,爸爸的衣服全淋湿了……”“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也越来甚,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受到了重视,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
西一路街道地处西安市中心,辖区面积1.49平方公里,29000余人。近几年来,街道党委坚持把“班子坚强,实力领先,形象良好,关系和睦”作为奋斗目标,街办经济连续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