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有法而无定法,尤其是当今在经济日益腾飞、网络文化广泛流行的知识时代,每个学生都不喜欢批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有时有些迷芒。
大学毕业刚走上讲台就开始了班主任工作,面对似懂非懂顽皮的初中生,我热情澎湃,斗志昂扬,但和谒可亲、和颜悦色的面对他们时,他们都认为我这个班主任一点不厉害,尤其是当他们犯错时,我以理解和包容,看到他们优点的份上,间接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并没有直接批评。正因为此,很多学生越来越难管,不写作业,上课捣乱、打架......让我无法管住他们。为此,我也失望过,甚至流过泪,此后几年里一直在迷茫中摸索着,甚至用简单的粗暴方法,踢过中午在教室"诈金花"的男同学,动手打过躲在厕所里抽烟的同学......"批评教育"成了解常用工具,同学们也都习惯了"这种方法"。
2006年5月7日,武汉晚报刊登一篇文章,孩子越批评,缺点也越多,学生越表扬优点越多,这篇文章对我感触颇深,武汉洪兆英老师的教育故事就这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也开始赏试"赏识教育",到处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呵,这一招似乎很管用,同学们个个都激情四射,活泼无比,好象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下被放出来一样,他们个个信心十足,精神饱满。
说来也巧,如此同时,举国上下都在进行教育理念改革,一时,"赏识教育"、"关爱教育"成为教育的新亮点。2011年3月19日,一篇文章《妈妈!只有你最欣赏我》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家喻户晓,顿时,全国各地的所有学校都在学习这种"赏识"教育,不亚于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广州生本教育、学习江苏洋思的新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学生很受欢迎,如沐春风,让很多长期在批评中成长的学生一下子被激活了,释放出了很多正能量。
然而,在这种"赏识"教育慢慢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的习惯和思维定势以后,以前的"批评教育"似乎成了老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学生们也不乐意接受这种教育,甚至很多新闻媒体对老师们因学生犯错而批评引发的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还有轻生等事情不断披露。我们班主任好象立刻成了罪魁祸首的高危职业,好象教育不能有批评,更不用说惩戒。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学生打架,课堂上扰乱纪律,不写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很无耐,感到无能为力,只能轻描淡写地侧面批评,如果面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的这种恶习因得不到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纵容",而不是宽容、包容。
2011年9月,我接的7班中就有这样一位女生,家长对她不严格要求,平时作业都是她自已做主,能写多少是多少,经常迟到,尤其是不好运动,学校阳光长跑,经常不参加,体育课也不上,为此,多次与本人和家长沟通,效果甚微,甚至无功而返,为了班级荣誉,同学们都看不惯了,认为她太过分了,我多次找她谈心,尽量找到她的优点以放大,鼓励她,但无济于事,她甚至说是她的自由,忍无可忍之下,批评了她,她情绪立刻来了,不上学,家长也不高兴,说班主任要求太严,不该批评学生等等。这种"表扬依赖"的同学,是不会接受半句批评的,长期下去,将来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如果没有一点耐挫折的磨炼,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我个人认为对这种过度的赏识教育是有害的,什么都要说好听的,只要表扬,不能批评,这会慢慢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滋生骄傲情绪。会变得盲目自信,甚至会在虚幻的表扬声中沾沾自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缺乏那种内在的上进动力。
我认为,激励的方式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正面是表扬,反面是刺激,激励其内在动力与活力。俗话说: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在教育中,多关注新教育理念是对的,不断学习和改进教育方法也是必须的,但不能一味地靠表扬,赏识教育要有度,要与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批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不能妄自菲薄,丢了传统,要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教有法而无定法,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寻找更多的、更好的现代方法,有机运用各种方法,防止极端化,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自信中进步,但不能人人都用,批评教育能让学生明白自已的错误所在,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生要严爱,多用批评教育,让其明白不足;对中等生要关爱,二者兼施;对后进生要厚爱,多用赏识教育,给他们自信。这是我对批评教育的一点感想。
大学毕业刚走上讲台就开始了班主任工作,面对似懂非懂顽皮的初中生,我热情澎湃,斗志昂扬,但和谒可亲、和颜悦色的面对他们时,他们都认为我这个班主任一点不厉害,尤其是当他们犯错时,我以理解和包容,看到他们优点的份上,间接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并没有直接批评。正因为此,很多学生越来越难管,不写作业,上课捣乱、打架......让我无法管住他们。为此,我也失望过,甚至流过泪,此后几年里一直在迷茫中摸索着,甚至用简单的粗暴方法,踢过中午在教室"诈金花"的男同学,动手打过躲在厕所里抽烟的同学......"批评教育"成了解常用工具,同学们也都习惯了"这种方法"。
2006年5月7日,武汉晚报刊登一篇文章,孩子越批评,缺点也越多,学生越表扬优点越多,这篇文章对我感触颇深,武汉洪兆英老师的教育故事就这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也开始赏试"赏识教育",到处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呵,这一招似乎很管用,同学们个个都激情四射,活泼无比,好象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下被放出来一样,他们个个信心十足,精神饱满。
说来也巧,如此同时,举国上下都在进行教育理念改革,一时,"赏识教育"、"关爱教育"成为教育的新亮点。2011年3月19日,一篇文章《妈妈!只有你最欣赏我》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家喻户晓,顿时,全国各地的所有学校都在学习这种"赏识"教育,不亚于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广州生本教育、学习江苏洋思的新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学生很受欢迎,如沐春风,让很多长期在批评中成长的学生一下子被激活了,释放出了很多正能量。
然而,在这种"赏识"教育慢慢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的习惯和思维定势以后,以前的"批评教育"似乎成了老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学生们也不乐意接受这种教育,甚至很多新闻媒体对老师们因学生犯错而批评引发的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还有轻生等事情不断披露。我们班主任好象立刻成了罪魁祸首的高危职业,好象教育不能有批评,更不用说惩戒。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学生打架,课堂上扰乱纪律,不写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很无耐,感到无能为力,只能轻描淡写地侧面批评,如果面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的这种恶习因得不到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纵容",而不是宽容、包容。
2011年9月,我接的7班中就有这样一位女生,家长对她不严格要求,平时作业都是她自已做主,能写多少是多少,经常迟到,尤其是不好运动,学校阳光长跑,经常不参加,体育课也不上,为此,多次与本人和家长沟通,效果甚微,甚至无功而返,为了班级荣誉,同学们都看不惯了,认为她太过分了,我多次找她谈心,尽量找到她的优点以放大,鼓励她,但无济于事,她甚至说是她的自由,忍无可忍之下,批评了她,她情绪立刻来了,不上学,家长也不高兴,说班主任要求太严,不该批评学生等等。这种"表扬依赖"的同学,是不会接受半句批评的,长期下去,将来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如果没有一点耐挫折的磨炼,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我个人认为对这种过度的赏识教育是有害的,什么都要说好听的,只要表扬,不能批评,这会慢慢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滋生骄傲情绪。会变得盲目自信,甚至会在虚幻的表扬声中沾沾自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缺乏那种内在的上进动力。
我认为,激励的方式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正面是表扬,反面是刺激,激励其内在动力与活力。俗话说: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在教育中,多关注新教育理念是对的,不断学习和改进教育方法也是必须的,但不能一味地靠表扬,赏识教育要有度,要与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批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不能妄自菲薄,丢了传统,要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教有法而无定法,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寻找更多的、更好的现代方法,有机运用各种方法,防止极端化,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自信中进步,但不能人人都用,批评教育能让学生明白自已的错误所在,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生要严爱,多用批评教育,让其明白不足;对中等生要关爱,二者兼施;对后进生要厚爱,多用赏识教育,给他们自信。这是我对批评教育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