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杂谈三则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form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从窗户往外看:说档案新闻的角度
  从窗户往外看,看天空,看远山,看树上的小鸟,当然还可以看别的,不管看啥,就是选择的距离和方向不同。如果仔细琢磨,打开窗户看了那么多物景,其实就是不断地变换了“看”的角度而已,都可以归结为视角,归结为发现事实的着眼点。
  这个着眼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着眼点选择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也会影响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就说登在档报档刊上我们行业的各种消息报道和信息要闻吧。多年来,作为行业读者,看来看去,感觉这些消息报道和信息要闻选择的角度太窄,绝大多数集中在一个视角上。从这个视角看过去,一条消息,不论内容是什么,由近及远贯穿着这样一条线:替领导说话、重复文件上的话、用语和口气与公文相差不大。这种角度,姑且叫做“领导角度”吧。
  领导角度并没有错,因为从层面上去分类的话,新闻角度可以分成受众角度、工作角度,还有领导角度;现在档案工作为民生服务,有民生角度;从采访写作上分,还有采访和写作策划角度、对比角度、全局角度、个体角度;或许还有仰视角度、俯视角度、平视角度,等等,其实就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而已。但总是站在一个角度上看问题,难免思维就单一,传递的信息就大打折扣,原本很好的题材也就浪费了,就很容易造成档案新闻的同质化,甚至是表层化。这样的档案新闻报道的实例,我们在档报档刊上见得太多了。
  对于这种同质化现象,实践证明是可以通过选取新闻的角度来克服的。这就需要记者和编辑们寻找最佳的位置,关键是要用一个很好的思路,找一个合适的角度。那么,选择哪种角度好呢?我有时一边看档报档刊上的新闻消息,一边就想,恐怕是这样的:离档案人越近的角度越好、用服务的角度一定会受欢迎、用平视的角度报道肯定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报道民生问题的消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用百姓的心思、需求去看民生档案,恐怕要比一再强调民生档案重要性要好得多。顺便再说一句,诸多“领导角度”的新闻报道,其实领导也不见得爱看。
  就是说,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比什么都重要。要想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这个角度一定是一个离读者关心点最近、离受欢迎程度最近、离获奖(当然,档案部门很少去评这个奖)最近的一个角度。
  2 学术论文的“给物看”与“给人看”
  我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每当编辑修改一些大学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术论文稿子时,都抱着一种学习和欣赏的态度,有时也试图透过字纸琢磨他们的思路,甚至猜度他们的模样。这可能也是一种“爱屋及乌”。他们学术底蕴的深厚、逻辑推理的严谨、表述问题的清晰、文字的通畅,都心眼儿里推崇备至。
  在我接触的学术论文的稿子中,也有很少一类是这样的:虽然已经把所论述的主题谈得比较清楚了,但给编辑的阅读感觉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具体表现为:三四千字的文章,大标题扣小标题,小标题下紧接着1234,之下还有abcd,有点像毛泽东谈文风时说到的“开中药铺”,也有点像理工科学者做的“试验报告”;还有的大段大段地引述文献,整个文章中不断地出现注解符号或加解释的括号,同时,文章之后,仍要附上若干参考文献。这样的稿子,顿时会给编者两种感觉:一是,整个文章中自己的见解究竟在何处呢?二是,似乎作者有意让大家看到,作者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阵营在支撑。
  我总觉得,学术论文虽然论述的是“物”,即论述的是事物、问题、现象,等等,但终究是给“人”看的。
  给人看,就要照顾到读者的阅读感觉,读者的阅读感觉越好,你的观点就越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有这类现象的作者应时刻提醒自己,你在作文时,其实是在向“人”说一件“事”。
  给人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写作之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怎样表达更恰当、更合适、更清楚。有时,也许还要停下手中的笔,或电脑的鼠标,自问一下,自己究竟对所论述的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因为研究透彻与否是与表达清晰与否成正比的。许多情况下,对问题的研究不透,就造成思路的阻断、文字的僵滞,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千万不要在半通不通的情况下,或有八成把握情况下,一挥而就,这样的论文,编辑看上两段,内心就已经对你的水准清楚大半了。二是千万不要把论文作成“花架子”,认为越学究、越匠气、引经据典越多,越显示自己的“学者气”。其实,情形恰恰相反,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普通常识。当你的思路经过一番审视和调整后,自己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文气也贯通了,读者的阅读感觉自然也就没问题了。
  3 “怎样把稿子写烂?”
  “烂”,当然是相对于“好”而言的。
  如果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讲,谈怎样把稿子写好,真是面对了一个大题目,说不全,也不容易说透,特别是,怎样写稿子之类的著作、论文很多,编辑不能重复人家的,即便谈了,也不免重复之嫌。所以,大家会发现,有些做过编辑的会员在论坛中谈稿子的帖子,多是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反过来说,谈怎样把稿子写烂,却可以发挥编辑所长,编辑对烂稿子印象深刻,正所谓不选美而选丑,知其丑,反观其美,是一个绝好的视角。择其要者述下:
  甲:选择一个大题目,不着边际地说些众所周知的大理论,通篇陈词滥调。这类稿子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说这些大道理时还心不在焉,好像早就参透了,但还要说,说了仍说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梦境呓语,心有旁骛,有如孟子笔下不专心的学弈者,“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通篇读罢,不知作者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编辑称此类稿子为“文字垃圾”。可叹的是,这类稿子不少。当下文风使然也。列为甲等,可荣登烂稿子状元。
  乙:研究业务的稿子不研究。业务问题是需要研究的,登在刊物上就是研究的结果,可是稿件中就是不研究,仅提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问题、矛盾和现象,紧接着泛泛地提出“对策”,大致是,领导要重视、意识要提高、硬件要加强等诸如此类。究竟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屡屡出现这些矛盾?本单位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在哪里?却被不疼不痒、大而化之的文字取代了,好像一涉及深层次问题,作者就蒙受了莫大的委屈。这类稿子多出自基层档案部门,且占来稿的多数。比之甲等,略胜半筹,屈居烂稿子榜眼。
  丙:我能写,文字够数就行。这类稿子以文字数量取胜,两千字能说清楚的,偏要凑成四千字以上,力图给编辑留下“我能写”的印象,不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道理。这类稿子多表现为:一是逻辑混乱,编辑改稿不知从何下手;二是通篇“大白话”,不知能把“大白话”说好是需要底蕴的;三是写了一遍草稿就投稿,其余全部推给编辑来处理。此类稿子列第三,当探花。
  (转自《档案界》论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有相当数量的预留岩坎需要爆破拆除:由于水下出渣的难度和费用较大,因此预留岩坎经济断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运用三
摘 要:对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统计得知,不同地区档案行政权力的数量、类型、依据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路径与方向:统一划分档案行政权力分类标准,建立程序保障、责任约束和有效监督机制。  关键词:权力清单;权力清单制度;档案行政权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
笔者选取2006年至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中所有被全文转载的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全文转载文献的来源期刊、第一作者、栏目主题、关键词、基金论文、
摘 要:安全性是重大建设项目档案质量的四大评价指标之一,由于对安全性内涵和外延缺乏全面的认知,人们对其评价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文章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安全性衡量标准、判断方法及管控措施,以提升人们对安全性内涵和外延的认知水平和管控能力。  关键词:项目档案;安全性;标准;方法;措施  重大建設项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记录其建设过程和概貌的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
金堆城钼业汝阳有限责任公司原采用进路式平底浅孔留矿法采矿,施工过程中发现采场空区空间暴露面积大,碎裂矿体随时冒落威胁凿岩工人生命安全,并且平场等劳动强度极大,矿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