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应有的四个意识

来源 :新闻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广播站(台)的新闻工作者,长年累月地工作在接近实际、接近群众的最基层,同时肩负着县级记者,省台、省报集体记者的三重任务,可谓“三位一体”的“小”记者。“小”记者们因受新闻信息源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加上各种新闻媒介的“进食标准”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在立足本地宣传的同时,为大台大报“填空补缺”,写出好稿,的确不那么容易。
其他文献
各地的服装节,陆陆续续在这“金九银十”的月份里,已经或即将上演,或许只是巧合,或许这样的“赶场”就是为了沾沾这“随时间消费的金融概念”的光儿,毕竟服装节的背后是整个纺织服
近日,以“产业提升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15年大朗毛织推介会暨第十四届。“织交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以“时尚·电商”为主题的第十四届“织交会”将于11月3~5日在大朗
“十二五”期间,麻纺行业将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麻纺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和服装市场,完善麻纺织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育国内市场。  大力发展内需市场  “在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将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宽并丰富内销市场的麻纺织
我国以党报为主体的新闻事业,几乎全都是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报纸这一产品在让渡到读者手中时,虽然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那基本上属于弥补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开支;有的
常驰国外的记者,根据当地报纸、电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介提供的消息,来报道驻在国发生的新闻,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忌照抄照转人家的新闻,记者要亲身采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
<正> 9月5日至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讨论会由新研所代所长孙旭培主持。胡绩伟、温济泽、谭文瑞、李普、甘惜分、方汉奇、商恺等出
有的人似乎把个“兰”字当成了“万能字”,什么“兰球”、“兰水”、“兰天”等等,一概用“兰”。其实,“兰”是“蘭”的简化字,它只适用于“兰州”、“兰花”、“兰草”等有
期刊
1990年,我站给地区选送的8件(组)节目,有5件(组)获奖.其中有两件在省上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在这方面,我们经验是:创优稿要体现出“优”字。所谓优稿,就有它的特殊性,有明显区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
如果说新闻评论是目前党报中的一个弱项的话,那么“社论”在地市报中就是“弱项”的弱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上有偏颇,社论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地方特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