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混合式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参考。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为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教师应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内容出发,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并且着重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优势,以期有助于发挥英语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促进作用
  一、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即将传统教学理论同网络教学进行优势互补。通过总结及梳理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文献,混合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混合。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达到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而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很容易产生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所以,混合式教学方式借助微课、微信、电子邮件、QQ等网络平台,向大学生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分析教学资源,从而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而在线下课堂上,由于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反而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的混合。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吸收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论”,以及网络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论”。如此一来,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管理,并创设相关的学习主题情境。同样,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学生评价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共存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网络远程平台实现对学生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度、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引导。定量评价采用笔试论文的方式,尽量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从而实现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进步的实际作用
  1. 明确师生课堂地位,有利于各尽其能
  混合式教学之所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在于教师既能在实际课堂中发挥引导成效,还能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做到远程组织管理。不仅如此,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學资源及开放便捷的检索工具,在方便师生沟通的同时,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2.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提高课堂资源利用效率
  与传统的低效课堂相比,混合式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线上及线下两部分。一方面,短小精悍的慕课教学把整个课程的重难点集于一身,节约了课前引导、生僻词汇学习、语法难点等方面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教学的走向。另外,在时空的延伸方面,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寻求答案,不仅能锻炼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大学生从“接收者”转变为“探寻者”。另一方面,由于线上教学向学生展示了课程新知,所以,传统的线下教学部分便以“面对面辅导”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进行较为集中的讲解,从而突出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
  3. 营造良好的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氛围
  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营造了较为逼真的语言教学氛围。比如说,部分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较差,而通过出国留学的方式,其英语听说能力可能在短期内会出现质变。然而,在传统的课堂内,大学生不但难以感受英语交流氛围,更感知不到英语对于生活的意义。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构造一个较为真实的英语互动交流平台,进而通过英语学习来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重重压力和挑战,急需寻求改革的出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单一的网络教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为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其博采众长的特点,必将成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不过我们在看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回避混合式教学也存在网络技术要求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效果不理想等不足之处。为此,相关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要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混合式教学,以保证其真正成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
  参考文献:
  [1]刘小梅.新型混合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
  [2]黄敏.新媒体下基于专业导向培养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变革[J].英语教师,2016(4).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英语教学科研专项项目“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之成果比较研究”(课题编号:WY2016013A)。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