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典型的美国佬》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主要作品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张家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建构的过程。张家人刚刚入驻美国的时候,由于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张家人对美国文化特别的排斥,还具有一定的鄙夷态度,然而张家人最终还是认同且接受了异邦文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美国文化的盲目排斥与认同却使得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之后,张家人通过反思最终意识到了化解认同危机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了作者任璧莲的创作特点,进而对小说《典型美国佬》中的身份认同与建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 任璧莲 身份的认同
任璧莲是著名的华裔美国小说作家,她的书写模式与前人并不相同,具有独特的创作视角。在塑造小说人物的过程中,任璧莲并不像老一辈作家一样去着重描写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中国传统文化与异邦文化之间的不同,也不再着重于保持少数族裔的身份,而是开始注重人物的文化身份的构建。任璧莲在小说创作中创新性地突出了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主人公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从而为族裔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典型的美国佬》就是任璧莲这一创新性写作手法的代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拉尔夫·张的一家人从执着固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到逐渐认同美国文化的过程,期间还夹杂着阐述了张家人生意破产、家庭分裂等悲惨人生。本文主要通过对《典型美国佬》的解读,全面分析其中包含的人物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一 任璧莲独特的创作视角
自20世纪初很多华裔作家开始运用英语写作小说,自此之后开始成为主流话语中的呐喊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黄玉雪、刘裔昌、汤亭亭等,经历了一段较为低迷的发展时光之后华裔作家开始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由于刘裔昌过度地认同美国的价值观而排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认同黄玉雪成功塑造的“黄祸”这样的主人公形象之后,却又定义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过于刻板的定义;而汤亭亭又一再地强调自己是美国人,否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一实质,因此她的小说只能被称作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这些小说的创作者在本质上虽然依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但他们的作品却以塑造具有偏差的华人主人公形象,通过利用华人文化来体现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恐惧以及欲望。
1955年出生的任璧莲被纽约人称作是“美国当代文学景象中一朵奇葩”。但实际上,她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任璧莲不仅就读于哈佛大学还曾去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进修,其写作开始于在衣阿华大学的作家班就读时。任璧莲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运用幽默、轻快、反讽的语言特色赢得了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特别是在华裔美国的文学论坛中这种创作手法是极其罕见的。作为文学界的新人,任璧莲在接受采访的时曾经明确地表示自己对于封闭族裔观的反感与不满,并希望通过自己反讽却又轻快的小说语言将美国人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任璧莲还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移民身份中的复杂与多变简化。可以说,《典型的美国佬》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对于移民一家人心路历程转变进行的描写,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并通过对其生活矛盾的描写重新构建了文化身份。
在20世纪末,世界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种族之间的情绪开始相互碰撞,亚裔美国人的定义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任璧莲却没有将自己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而是开始试着尽可能自然地运用族裔的因素,尽量写有关我们自己的经验。《典型的美国佬》应运而生。
二 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心理所能接受的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认同自其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具有了传承文化以及维护国家政治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为了美国社会这一以移民为群众主体的否认与回避。很多人纠结于什么是美国,什么是美国人。而很多本土的美国早期的评论家与作家对此进行刻意的区别。但是运用人为建构的方式对文学的传统进行定义很多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因素,具体的讲,是民族身份中的矛盾。这种文学传统主要是对传统欧洲的种族价值观的沿用,因此使得居住在美国的本土人民以及移民都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民族的身份认同与肤色之间确定的直接联系,使得中国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当中国人离开本土移民进入美国之后,就受到皮肤颜色的限制,阻止华裔美国人完全地接受美国的文化,并融入到美国日常的生活中去。由于这部分人对美国文化的偏见甚至是歧视导致了他们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从而无法得到身份的认同与架构。
另一方面,从社会主流意识的角度讲,虽然民族身份可以通过压迫的方式被民族主义认可,但是如果这些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移民进行抵抗或者是本身不同意就会导致这种主体地位维持时间较短的现象。也就是说,支配群体仅仅运用威逼的方式是无法获得移民的认同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获得移民的认同,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诱惑的方式。具体的说,是移民对于美国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可以外化成为一种极其强大的意识流,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却将其加工成一种符合美国社会的常识,如此一来,也就使得移民无条件的融合到美国社会中成为了一种可能。任璧莲在《典型美国佬》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曾这样的表达过:拉尔夫·张一家移民到美国之后所经历的悲剧主要是由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支持以及对于美国人固有形象的排除。针对于美国人这一固有形象曾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中受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如著名华裔小说赵建秀就曾在自己的代表作品《唐老亚》中论述了中国铁路工人为太平洋铁路公司修筑铁路的历史。与此同时,汤亭亭也开始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汲取有关于当初抗战时的精神与力量。究其原因,华裔美国人难于融入美国社会的问题根源在于美国民族的属性被大家所细分,且对于华裔美国人的实质产生了质疑。在华裔美国人定义的初期,很多作家将华裔美国人的前提看做是美国人,其次才是移民,但是这一定义并没有被认可与推广。这使得他们依旧将自己定义于美国社会中的外来者,从而在根本上将华裔美国人边缘化。 三 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典型美国佬》中的主人公拉尔夫·张在中国长大,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化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刚刚移民到美国的日子里,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拉尔夫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是由于其受到长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初到美国依然坚持着本国的伦理观与价值观,且处处以此来要求自己的家人与朋友。但是随着在美国生活时间的延长,拉尔夫开始像其他的移民一样,积极加入美国国籍并逐渐地开始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向其他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在道德观念的转变中,拉尔夫的中国传统观念慢慢地被瓦解了。
在移民美国的途中,拉尔夫曾暗自下决心,今后的生活再也不要与姑娘产生任何的瓜葛,但是其刚刚留学美国没多长时间就开始喜欢美貌与才华并重的留学生秘书凯米。但是凯米却宁愿选择去当院长见不得光的情人也不愿意接受拉尔夫,这段失败的爱情让拉尔夫第一次感受到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成为了他思想意识里中国传统文化瓦解的导火索。在拉尔夫受到学业繁重以及爱情失败双重打击的时候,皮尔斯教授给他带来了一部对他的精神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积极思维的力量》。受到此书中美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拉尔夫开始变得更加的不切实际。他首先接手了一家生意不景气的炸鸡店,决心依赖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获得自己内心想要的一切,从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就这样,拉尔夫一步一步地远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在书中,拉尔夫的妻子海伦在刚刚移民到美国的日子里依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准则的限制,但是没过多久,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开始被美国文化同化,她开始花大量的资金打扮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她还开始关注美国的报纸、杂志甚至是广告。在美国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自由因素,特别是美国极力宣传的浪漫的爱情让海伦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开始由中国传统中转变出来。如书中善于讨好女人的格罗夫开始追求海伦的时候,海伦并没有及时的拒绝,而是受到内心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开始享受婚外恋带来的浪漫、快乐以及受人追捧的感觉。最终,她被格罗夫诱奸,做出了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底线的事情。由此,随着美国文化的不断包围与渗透,张家人从初到美国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与传承者,慢慢地成为了他们起初最讨厌也是不断批判的典型的美国佬形象。这样的一个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过程,也正是作者任璧莲所经历的一个过程。
四 文化身份的重构
张家人对于美国人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还是客观上被主流文化同化的过程。但是身份的转变带给张家人的是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灾难。当海伦意识到这种不正当的婚外恋关系的恶性后果时,决定与格罗夫终止这一关系,但是气急败坏的格罗夫却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将这种关系隐晦地透露给了拉尔夫。愤怒的拉尔夫开车去逼问海伦是否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时,却将特雷萨撞成了重伤。这一系列的生活悲剧成为了原本打算移民之后团结、奋进的一家人变得不和、分散的根本原因。此后,由于事业的失败、家庭问题的出现以及美国梦的破灭,使张家人开始了生活的反思,张家人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拉尔夫意识到了美国梦的虚无,因此否定了自我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观念。他不仅感受到了与亲人分离的难过与痛苦,还意识到了自己内心对于家庭的热爱与重视。海伦将格罗夫在张家所睡的沙发卖掉,意味着她与格罗夫之间关系的终止。与此同时,特雷萨在听闻张家人的落魄与艰难困苦后,决心不计前嫌,义无反顾地回家来帮助大家。历经磨难的张家人在反思中加深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从而构建了更加适用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张家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个具有喜剧色彩的结局却是皆大欢喜的。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应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将不同的两种文化进行相互交叉与融合,从而确立全新的文化身份。
五 结语
任璧莲的典型作品《典型的美国佬》主要描写了张家人移民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的文化欢迎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确立。任璧莲充分利用了自己在中美文化之间的地位,对跨文化身份模糊了的主流文化和弱势文化进行了界限,从而突出了文化身份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实质,从而为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困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 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文史哲》,2006年第3期。
[3] Melchior,Bonnie.“A Marginal‘I’:The A utobiographical Self Decon strueted in Maxine Hong Kingston SThe Woman Warrior”[J].Biography,1994(17.3):281-295.
[4] Matsukawa,Yuko.“Jen,G ish-Interviews”[J].Mules,1994(4):111-121.
(彭敏,长江大学讲师)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 任璧莲 身份的认同
任璧莲是著名的华裔美国小说作家,她的书写模式与前人并不相同,具有独特的创作视角。在塑造小说人物的过程中,任璧莲并不像老一辈作家一样去着重描写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中国传统文化与异邦文化之间的不同,也不再着重于保持少数族裔的身份,而是开始注重人物的文化身份的构建。任璧莲在小说创作中创新性地突出了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主人公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从而为族裔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典型的美国佬》就是任璧莲这一创新性写作手法的代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拉尔夫·张的一家人从执着固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到逐渐认同美国文化的过程,期间还夹杂着阐述了张家人生意破产、家庭分裂等悲惨人生。本文主要通过对《典型美国佬》的解读,全面分析其中包含的人物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一 任璧莲独特的创作视角
自20世纪初很多华裔作家开始运用英语写作小说,自此之后开始成为主流话语中的呐喊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黄玉雪、刘裔昌、汤亭亭等,经历了一段较为低迷的发展时光之后华裔作家开始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由于刘裔昌过度地认同美国的价值观而排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认同黄玉雪成功塑造的“黄祸”这样的主人公形象之后,却又定义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过于刻板的定义;而汤亭亭又一再地强调自己是美国人,否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一实质,因此她的小说只能被称作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这些小说的创作者在本质上虽然依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但他们的作品却以塑造具有偏差的华人主人公形象,通过利用华人文化来体现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恐惧以及欲望。
1955年出生的任璧莲被纽约人称作是“美国当代文学景象中一朵奇葩”。但实际上,她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任璧莲不仅就读于哈佛大学还曾去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进修,其写作开始于在衣阿华大学的作家班就读时。任璧莲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运用幽默、轻快、反讽的语言特色赢得了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特别是在华裔美国的文学论坛中这种创作手法是极其罕见的。作为文学界的新人,任璧莲在接受采访的时曾经明确地表示自己对于封闭族裔观的反感与不满,并希望通过自己反讽却又轻快的小说语言将美国人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任璧莲还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移民身份中的复杂与多变简化。可以说,《典型的美国佬》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对于移民一家人心路历程转变进行的描写,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并通过对其生活矛盾的描写重新构建了文化身份。
在20世纪末,世界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种族之间的情绪开始相互碰撞,亚裔美国人的定义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任璧莲却没有将自己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而是开始试着尽可能自然地运用族裔的因素,尽量写有关我们自己的经验。《典型的美国佬》应运而生。
二 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心理所能接受的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认同自其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具有了传承文化以及维护国家政治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为了美国社会这一以移民为群众主体的否认与回避。很多人纠结于什么是美国,什么是美国人。而很多本土的美国早期的评论家与作家对此进行刻意的区别。但是运用人为建构的方式对文学的传统进行定义很多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因素,具体的讲,是民族身份中的矛盾。这种文学传统主要是对传统欧洲的种族价值观的沿用,因此使得居住在美国的本土人民以及移民都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民族的身份认同与肤色之间确定的直接联系,使得中国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当中国人离开本土移民进入美国之后,就受到皮肤颜色的限制,阻止华裔美国人完全地接受美国的文化,并融入到美国日常的生活中去。由于这部分人对美国文化的偏见甚至是歧视导致了他们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从而无法得到身份的认同与架构。
另一方面,从社会主流意识的角度讲,虽然民族身份可以通过压迫的方式被民族主义认可,但是如果这些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移民进行抵抗或者是本身不同意就会导致这种主体地位维持时间较短的现象。也就是说,支配群体仅仅运用威逼的方式是无法获得移民的认同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获得移民的认同,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诱惑的方式。具体的说,是移民对于美国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可以外化成为一种极其强大的意识流,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却将其加工成一种符合美国社会的常识,如此一来,也就使得移民无条件的融合到美国社会中成为了一种可能。任璧莲在《典型美国佬》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曾这样的表达过:拉尔夫·张一家移民到美国之后所经历的悲剧主要是由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支持以及对于美国人固有形象的排除。针对于美国人这一固有形象曾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中受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如著名华裔小说赵建秀就曾在自己的代表作品《唐老亚》中论述了中国铁路工人为太平洋铁路公司修筑铁路的历史。与此同时,汤亭亭也开始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汲取有关于当初抗战时的精神与力量。究其原因,华裔美国人难于融入美国社会的问题根源在于美国民族的属性被大家所细分,且对于华裔美国人的实质产生了质疑。在华裔美国人定义的初期,很多作家将华裔美国人的前提看做是美国人,其次才是移民,但是这一定义并没有被认可与推广。这使得他们依旧将自己定义于美国社会中的外来者,从而在根本上将华裔美国人边缘化。 三 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典型美国佬》中的主人公拉尔夫·张在中国长大,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化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刚刚移民到美国的日子里,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拉尔夫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是由于其受到长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初到美国依然坚持着本国的伦理观与价值观,且处处以此来要求自己的家人与朋友。但是随着在美国生活时间的延长,拉尔夫开始像其他的移民一样,积极加入美国国籍并逐渐地开始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向其他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在道德观念的转变中,拉尔夫的中国传统观念慢慢地被瓦解了。
在移民美国的途中,拉尔夫曾暗自下决心,今后的生活再也不要与姑娘产生任何的瓜葛,但是其刚刚留学美国没多长时间就开始喜欢美貌与才华并重的留学生秘书凯米。但是凯米却宁愿选择去当院长见不得光的情人也不愿意接受拉尔夫,这段失败的爱情让拉尔夫第一次感受到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成为了他思想意识里中国传统文化瓦解的导火索。在拉尔夫受到学业繁重以及爱情失败双重打击的时候,皮尔斯教授给他带来了一部对他的精神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积极思维的力量》。受到此书中美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拉尔夫开始变得更加的不切实际。他首先接手了一家生意不景气的炸鸡店,决心依赖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获得自己内心想要的一切,从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就这样,拉尔夫一步一步地远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在书中,拉尔夫的妻子海伦在刚刚移民到美国的日子里依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准则的限制,但是没过多久,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开始被美国文化同化,她开始花大量的资金打扮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她还开始关注美国的报纸、杂志甚至是广告。在美国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自由因素,特别是美国极力宣传的浪漫的爱情让海伦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开始由中国传统中转变出来。如书中善于讨好女人的格罗夫开始追求海伦的时候,海伦并没有及时的拒绝,而是受到内心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开始享受婚外恋带来的浪漫、快乐以及受人追捧的感觉。最终,她被格罗夫诱奸,做出了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底线的事情。由此,随着美国文化的不断包围与渗透,张家人从初到美国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与传承者,慢慢地成为了他们起初最讨厌也是不断批判的典型的美国佬形象。这样的一个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过程,也正是作者任璧莲所经历的一个过程。
四 文化身份的重构
张家人对于美国人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还是客观上被主流文化同化的过程。但是身份的转变带给张家人的是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灾难。当海伦意识到这种不正当的婚外恋关系的恶性后果时,决定与格罗夫终止这一关系,但是气急败坏的格罗夫却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将这种关系隐晦地透露给了拉尔夫。愤怒的拉尔夫开车去逼问海伦是否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时,却将特雷萨撞成了重伤。这一系列的生活悲剧成为了原本打算移民之后团结、奋进的一家人变得不和、分散的根本原因。此后,由于事业的失败、家庭问题的出现以及美国梦的破灭,使张家人开始了生活的反思,张家人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拉尔夫意识到了美国梦的虚无,因此否定了自我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观念。他不仅感受到了与亲人分离的难过与痛苦,还意识到了自己内心对于家庭的热爱与重视。海伦将格罗夫在张家所睡的沙发卖掉,意味着她与格罗夫之间关系的终止。与此同时,特雷萨在听闻张家人的落魄与艰难困苦后,决心不计前嫌,义无反顾地回家来帮助大家。历经磨难的张家人在反思中加深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从而构建了更加适用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张家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个具有喜剧色彩的结局却是皆大欢喜的。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应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将不同的两种文化进行相互交叉与融合,从而确立全新的文化身份。
五 结语
任璧莲的典型作品《典型的美国佬》主要描写了张家人移民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的文化欢迎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确立。任璧莲充分利用了自己在中美文化之间的地位,对跨文化身份模糊了的主流文化和弱势文化进行了界限,从而突出了文化身份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实质,从而为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困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 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文史哲》,2006年第3期。
[3] Melchior,Bonnie.“A Marginal‘I’:The A utobiographical Self Decon strueted in Maxine Hong Kingston SThe Woman Warrior”[J].Biography,1994(17.3):281-295.
[4] Matsukawa,Yuko.“Jen,G ish-Interviews”[J].Mules,1994(4):111-121.
(彭敏,长江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