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整”,何以“拯”天下?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日》(Solar, 2010)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的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力作。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牌作家,因早期作品多涉及人性的阴暗面,所以在出道之时,被评论界冠以“恐怖伊恩”的称号。然而,随着他阅历的增加与技法的成熟,他后期的作品逐渐转型,不再像先前那样愤世嫉俗,文章所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所运用的技巧更加娴熟。
  2010年3月出版的小说《追日》是麦克尤恩在“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位人过中年、身体发福的男子迈克尔别尔德颇富戏剧化的人生经历,并以此为契机,反映出当下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亟待解决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追日》问世以来,备受广大读者青睐,不仅在英、美学术界备受褒扬,还进入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榜单。难怪许多作家都嫉妒麦克尤恩,能够在斩获了一路的奖项与殊荣之后,还有这般的好运。
  一、遭逢事业危机,阴谋铸成收获
  别尔德曾因设计“别尔德——爱因斯坦合论”而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痴肥的身材为别尔德增添了不少烦恼,可他依然改不掉贪食的坏习惯。麦克尤恩以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别尔德洗澡时的情景:“他躺在边缘上积满污垢的浴缸里沉思,透过水蒸气,凝视着自己这尊颓败的‘肉身群岛’——山一样的肚子,阴茎顶端,参差不齐的脚趾——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从一片灰色的肥皂水海洋中穿过。”
  这位过气的诺贝尔奖得主在事业上曾一度辉煌:他不仅坐镇一个与科学基金有关的皇家委员会,四处做着收费高昂的演讲,开设内容大致相同的讲座,还在各种理事会和评委会担任职务。他到处领受奖项和勋章,接受荣誉学位,游刃有余地飞行、往返于各种场合。此外,别尔德还是“全英可再生能源中心”的一把手。他和副手乔克布拉迪率领一干人马,致力于“拯救地球”的工作,即对再生能源进行研究。
  然而,如今的别尔德已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富有创意的别尔德了。他讲来讲去的无非都是当初为他带来诺贝尔奖的“别尔德——爱因斯坦合论”的基础计算问题,而他的“全英可再生能源中心”也毫无创新,只是慢吞吞地研发一个前途不被看好的“风力涡轮机”项目。在光鲜的表象底下,是一个欲盖弥彰的事实:别尔德已被沦为一尊“学术花瓶”。“他没有那份意志,没有材料,没有灵感的火花,没有新鲜的想法”,那么如何继续维系头顶上岌岌可危的光环,成了渐渐坐吃山空的别尔德的首要任务。
  麦克尤恩曾用“撒谎成性”和“阅女无数”来形容别尔德。在他删繁就简的婚姻账册上,小说一开篇出现的女主人帕特丽丝已是他的第五任太太。为了报复风流成性的别尔德,帕特丽丝与家中的装修工塔平公然约会。仍和帕特丽丝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别尔德,虽然外表平静,内心却十分恼火。一次,他去找塔平一对一地决斗,不料却被身强力壮的塔平猛揍了一记耳光。从此,别尔德记恨于心,将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在别尔德的“全英可再生能源中心”里,有一位颇具天才禀赋的“马尾辫”汤姆奥尔德斯。他虽不惹人注目,却与整日心心念念“风力涡轮机”项目的别尔德唱起了反调。他一再怂恿并劝说别尔德投身于前卫的太阳能研究,而别尔德对此却颇为不屑。终于有一次,在别尔德结束了自己的北冰洋科考之旅后,回到家中,发现奥尔德斯居然穿着自己的丝绸睡袍,坐在沙发上看着报纸。这时,别尔德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和帕特丽丝又为自己扣上了一顶绿帽。极度愤怒的别尔德立即决定解雇奥尔德斯,此举令奥尔德斯万分恐惧。他本想抱住别尔德的双膝,以求他开恩,求他和自己一同投身太阳能的研究,不料却一脚踩中了-张铺在地上的北极熊地毯。北极熊张开的嘴巴和獠牙与奥尔德斯的身体一起腾空而起,在落地时,不幸的奥尔德斯被玻璃桌角刺穿了后颈。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令别尔德也难以置信,不过,为了撇清自己,免受牢狱之灾,迅速归于冷静的别尔德故意将奥尔德斯的鲜血涂抹在装修工塔平留下的大锤子上,并仔细地伪造了现场。这阴险的一招让别尔德成功地除掉了两个异己。塔平被判处十六年刑期,而奥尔德斯留下的关于研发太阳能的文件也顺理成章地被转到别尔德手上。在这些文件里,别尔德发现了让自己东山再起的“新契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别尔德遭逢事业危机时,一场阴谋居然为别尔德带来不小的收获。
  二、投身太阳能,“恶之花”齐绽放
  装修工塔平入狱后,别尔德与帕特丽丝也分道扬镳。窃取了奥尔德斯生前研究成果的别尔德,华丽转身,开始投身太阳能研究。由于和自己的副手乔克布拉迪渐生嫌隙,别爾德离开了“中心”,创立了自己的新公司。如今,意气风发的别尔德,不仅坐拥十几项专利权,而且将与美国伙伴托比哈默,在新墨西哥州西南灌木沙漠地区打造一座占地四百英亩的基地。在这座基地上,别尔德将创造“奇迹”——用光和水驱动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整个小城洛兹伯格供电,点亮那里的霓虹灯。之后,随着容量提升,周边地区都将被逐步纳入供电范围,“整个世界都会看见,继而趋之若骛”。
  今日的小城洛兹伯格热闹非凡,因为明日将在这里举办庆典,庆祝这一影响历史进程的时刻,而别尔德眼看就要成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奠基人:“明天的种种安排,冲量十足,气势如虹……翌日黄昏,小小的洛兹伯格,连同它的满城霓虹灯、美式汉堡餐厅和数量充足的空调设备,将在名义上达到‘碳中立’,代表着全世界觊觎对象的美国文明将能继续前行,免除‘过热’之虞。别尔德离实现“拯救地球”的梦想只有咫尺之遥,“这一切必须有个了结。最后一幕是领受喝彩。”
  然而,繁忙的工作并未改变别尔德的生活习惯。由于身体“超重”,别尔德罹患各种疾病的指数很高,他手上的黑色素瘤也一直来不及处理。此外,别尔德的私生活依然混乱不堪。一方面,逐渐步人暮年的别尔德试图说服怀孕的梅丽莎改变生下女儿的初衷,却遭到梅丽莎的坚决反对。无奈的别尔德只能与之妥协。另一方面,51岁的内布拉斯加女人达林恩与别尔德在小城洛兹伯格频繁幽会。达林恩打定主意要与别尔德结婚,明知自己已经承受不住第六次婚姻的别尔德,只能在嘴上给予应承。   麦克尤恩能让别尔德如愿地等到“领受喝彩”的那一幕吗?显然,这不符合他的一贯套路。他总是喜欢在故事的结尾抖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包袱”。果然,到了小说的尾声,别尔德自作自受,所有恶果都一齐绽出了“恶之花”。别尔德也终将要挨过那个令他毕生难忘的不眠之夜了。
  在举办庆典的前一晚,四朵“恶之花”齐绽放。第一,律师伯纳德来到洛兹伯格找到并通知别尔德即将被诉知识产权剽窃一案。告他的人正是“全英可再生能源中心”的乔克布拉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布拉迪在将奥尔德斯的文件转交给别尔德之前,将文件进行了复印。如今的布拉迪摇身一变,成为英国女王荣誉名单上的一名爵士。他集结了许多知名专家和物理学家审查了复印件与别尔德投身太阳能研究以来的各种专利申请材料。其结论是:别尔德所获得的一切专利和成果都是基于剽窃奥尔德斯的文件之上。确凿的证据令别尔德再无翻身的余地。第二,被冤枉的塔平出狱后来洛兹伯格寻到了别尔德。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帕特丽丝的替罪羊。他本想从别尔德的工地上谋个差事,却遭到别尔德的拒绝。为了报复,他拿了一把大锤子将工地上所有的操控板统统击碎。所谓一报还一报,在塔平的大锤子之下,别尔德苦心经营的“成果”在一瞬间统统化为泡影。第三,梅丽莎带着女儿来到洛兹伯格,打算亲眼见证别尔德“拯救世界”的梦想变为现实,却与达林恩相遇。情敌相见,分外眼红。两个怒气冲冲的女人共同来找别尔德兴师问罪,一场原本丰盛的晚宴就此泡汤。第四,由于贪食纵欲,别尔德的身体每况愈下,手上一直来不及处理的黑色素瘤愈来愈大,已经成了一个发紫的赤褐色肿块。
  基于上述四点,明天的盛事再也无法举办了,留给别尔德的恐怕只有夹着尾巴逃跑了。別尔德的一生大抵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无节制的饮食必将导致不健康的身体;以剽窃为手段所做的“研究”必然一败涂地;混乱的私生活必然带来众叛亲离的下场;而自私自利的人性必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人生。
  三、一屋不“整”,何以“拯”天下
  麦克尤恩的小说处处充满了英式的睿趣和幽默。其间的一幕幕小插曲总是能够令人捧腹大笑抑或是充满遐思。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别尔德参加北冰洋科考之旅的片段让人心生感慨。别尔德与其他二十位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登上了一艘封冻在北冰洋的科考船,打算共同见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船上的条件无比优越:“设施完备、供暖舒适,走廊上铺着华美的地毯,墙上镶着橡木,挂着流苏缀饰的壁灯。”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舱壁另一边的更衣室。在短短的几天里,更衣室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天,里面井然有序,所有装备不是挂在编过号的挂钩上,就是堆放在挂钩的下面。从第二天开始,更衣室里变得十分混乱,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大衣、靴子、护目镜或是手套。居然有人一连两天双脚穿的都是左脚的靴子。之后几天的情形愈演愈烈,更衣室里到处散布着背包、旅行袋和超市塑料袋,“到礼拜三为止已经丢了四顶头盔,三件重重的摩托雪橇服外加好多小配件了。同时待在外面的团员再也不可能超过三分之二了。要想出门就非偷不可。”每个人都出于急着想到冰原上去的考虑,而无视这片“废墟”。就连别尔德都忍不住发出诘问:“他们怎么才能拯救地球呢——假设它真的需要拯救的话,对此他深表怀疑——地球可比这更衣室大好多好多啊。”
  所谓一屋不“整”,何以“拯”天下?在尺寸见方的更衣室里,这些怀揣“拯救地球”远大抱负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连把自己物品归放原位的简单规则都难以遵守,那么他们怎么才能“拯救地球”呢?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律地把自己的小物件各归其位,那么更衣室里本该是井然有序的。结果,这一“举手之劳”反而遭到了众人的鄙视。人类最大的局限其实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是人的惰性导致了更衣室里的混乱。以小见大,如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正是人类的惰性和薄弱的意志使然。
  假如有一天,人类耗尽了燃料,捞干了湖海里的鱼虾,污染了水源,那么不是因为地球的资源不够富饶,而是我们没有利用好她的财富;假如人类不必为了攫取更丰厚的利润而四处奔忙,而是多些时间去与自然相交流和融合,那么说不定会减少几个雾霭氤氲的早晨,多几个“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的黄昏。只有从小处做起,并人人自律,才有可能实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缓解。
其他文献
我想要帮助每一个人,犹太人、非犹太人、黑人、白人。我们要彼此帮助。人类就应该那样。我们要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悲惨的。我们不要彼此憎恨。在这个世界中,地球家园是富有的,它能养育每个人。生活可以是自由且美丽的,但是我们迷路了。贪婪毒害了人的灵魂,并用憎恨阻隔了世界,一步步让我们走向血腥。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但是又在封闭我们自己。工业时代只留给我们欲望。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的聪明让我们冷酷无情
2018年2月15日,以叙说水俣病真相的小说《苦海净土》而闻名的作家石牟礼道子的追悼会在东京举行。约千人在她的遗像前默哀,表达对她的哀思。被作家池泽夏树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第一杰作”的《苦海净土》一书,不断再版,已然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石牟礼道子1927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天草郡宫河内——其父承包道路建设工程之地,“道子”这个名字就来源于预祝道路完工的祈愿。出生3个月后她便随父母移居至当时
《创世记》记载了古希伯来民族成长过程中的四代族长的生平故事。始祖亚伯拉罕为上帝献子以撒、以撒迎娶利百加、以扫为换取双胞胎弟弟雅各的一碗红豆汤让出长子权、雅各更名以色列,生子十二个,由此衍生出以色列十二支派……其中雅各第十一子约瑟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成长、成功故事,占据《圣经·创世记》后半部,“约瑟的故事”甚至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成长故事”。其中最具色诱与抗拒情节的“约瑟与波提乏之妻”成为约瑟抗拒诱
海牙邮电博物馆位于基伊街82号。它的前身是荷兰邮政总局于1952年创办的邮政博物馆,1998年改为邮电博物馆。它的更名,说明该馆的收藏品与展览内容由过去单营的邮政寄递、邮政金融、报刊发行与集邮业务这四大模块的馆藏展品扩展至使用有线电、无线电、电磁、光纤以及卫星发射等技术设备进行电讯通信活动的电信馆藏展品。也就是说,如今这家邮电专业博物馆将曾经分离为邮政与电讯这两大社会服务行业的各种业务重新综合成为
枪是世界武器库中的宠儿,尤其是特种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特种枪”。是指那些为特殊用途设计、具有特别功能的枪。在特殊的战场上,它们使单兵的作战效能产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它们也格外引人关注。    毒伞枪    毒伞枪是供间谍用来暗杀的一种兵器。因为一些西方国家的男子,出门喜欢拿把伞作装饰,显得很有风度,所以这种枪的外形与普通雨伞相似,可以麻痹目标人物的警惕,掩护间谍的暗杀行动,令人防不胜
《洛奇》(《Rocky》)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段人生。在电影与人生的交织中,缔造了光影和现实的传奇。当我闭上眼睛,一幕幕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  美国有一座东部城市叫做费城,如果你询问当地人,“费城的标志人物是谁”,你可能会听到一个答案是艾弗森(原费城76人队队员),但是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奇”,一个从电影里走出的“真实”的人。  《洛奇》是一部系列电影,总共有六部,从197
“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处处皆有。但若想面对它,必须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地位最低微的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是他的思想震撼了世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双臂也许瘦弱,但是他撑起了无数人的意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不算轰轰烈烈,却取得了比轰轰烈烈更大的成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甘地。  甘地(1869.10.2—1948.1.30),被尊称为圣雄甘地
包括作家在内的中国读者对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3日,南非女作家)是陌生的,在书店很难找到她的著作,仅有的中译版《我儿子的故事》初版于1998年,现在图书市场也很难见到。比较起来,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澳籍南非裔作家J.M.库切为《纽约图书评论》两次撰写过戈迪默的评论,显示出对其甚深的了解。库切写道:“如果有某个重要的原则,使戈迪默从2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女作家、散文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成为了2013年国际布克奖得主。戴维斯1947年7月1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顿,是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前妻,以写作“超短篇”和微型小说成名,以形式创新闻名,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巨匠”、“一句话作家”、“难以归类的作家”。2005年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目前在美国奥尔巴尼大学担任文学创作课教授。曾获古根海姆奖、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他还一口气说了11个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这些作家或许有人不熟悉,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