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多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后,课改理论日臻成熟,终于迎来了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试用。《课标》非常重视人文性教育,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课标》还强调应加强学生成长的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据此,要把《课标》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非常必要,且对教改能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特别是制定合理完善的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学生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内容,这些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它能体现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和课改的人文精神。
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
1.我对本单元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2.我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情况怎样?
3.我在新课前进行自学的情况怎样?
4.我是否得到老师的关注?
5.我的观点是否引起同学的重视?
6.我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快乐?
7.我是否踊跃参与课堂讨论?
8.我是否独立完成作业?
9.本单元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
10.我认为本单元的作业量多还是少?
11.开展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是我最感兴趣的?
12.对本学期的学习的总结及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设想。
这些评价内容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其中第1项与第9项内容主要是了解、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便于教师获得更多更好的向教材编写部门反馈意见和建议的信息,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第2项内容在于引导和暗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受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性思维,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3项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既能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能让学生在阅读新课文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和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第4项评价内容,有助于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体表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刻苦钻研,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学生如果没有被老师关注,说明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或者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说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第5项与第7项内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主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前提,只有经过自主钻研,才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并由此产生诸多疑问,然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观点见解展示出来,才能引起同学的重视。也只有深入地去钻研学习内容,才有可能踊跃参加到讨论中去。第6项评价内容在于了解在整个课改实践中,作为直接参与者的学生主体对课改实践的参与和接纳程度,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新的学习方式及改版后全新的教材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在此项评价内容中便有所反映,我们课改的目的,终归结底是为教学的主体服务,这项评价内容可以反馈更多的信息,使我们课改能得以不断的深入。第8项和第10项评价内容在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并且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趋于自觉。同时这两项评价内容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有督促作用又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发展。第11项评价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便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发挥学生个性化学习更有其现实意义。第12项评价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体会和感受,以及让学生在总结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设想,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更大进步。
以上学生“自我评价内容”,都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和感受。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让教学的主体能得到充分发展,不仅要使其“增知”,更应该使其“益智”,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教育成败的标准,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是在于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各种潜能。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关键而敏感的课题,要把新的评价理念付诸实践,又是摆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这里把评价体系中心的“学生自我评价”作一举隅,希望能给广大课改实验人带来一些启迪。
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
1.我对本单元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2.我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情况怎样?
3.我在新课前进行自学的情况怎样?
4.我是否得到老师的关注?
5.我的观点是否引起同学的重视?
6.我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快乐?
7.我是否踊跃参与课堂讨论?
8.我是否独立完成作业?
9.本单元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
10.我认为本单元的作业量多还是少?
11.开展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是我最感兴趣的?
12.对本学期的学习的总结及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设想。
这些评价内容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其中第1项与第9项内容主要是了解、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便于教师获得更多更好的向教材编写部门反馈意见和建议的信息,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第2项内容在于引导和暗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受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性思维,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3项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既能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能让学生在阅读新课文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和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第4项评价内容,有助于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体表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刻苦钻研,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学生如果没有被老师关注,说明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或者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说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第5项与第7项内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主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前提,只有经过自主钻研,才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并由此产生诸多疑问,然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观点见解展示出来,才能引起同学的重视。也只有深入地去钻研学习内容,才有可能踊跃参加到讨论中去。第6项评价内容在于了解在整个课改实践中,作为直接参与者的学生主体对课改实践的参与和接纳程度,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新的学习方式及改版后全新的教材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在此项评价内容中便有所反映,我们课改的目的,终归结底是为教学的主体服务,这项评价内容可以反馈更多的信息,使我们课改能得以不断的深入。第8项和第10项评价内容在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并且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趋于自觉。同时这两项评价内容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有督促作用又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发展。第11项评价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便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发挥学生个性化学习更有其现实意义。第12项评价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体会和感受,以及让学生在总结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设想,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更大进步。
以上学生“自我评价内容”,都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和感受。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让教学的主体能得到充分发展,不仅要使其“增知”,更应该使其“益智”,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教育成败的标准,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是在于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各种潜能。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关键而敏感的课题,要把新的评价理念付诸实践,又是摆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这里把评价体系中心的“学生自我评价”作一举隅,希望能给广大课改实验人带来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