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寒”“温”药性古今差异的文献考证

来源 :环球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淫羊藿在不同本草医书中药性记载不同,即有的记载为寒性,有的记载为温性.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对淫羊藿的“寒”“温”药性的认识,同时对淫羊藿的基源进行考证,多角度分析淫羊藿“寒”“温”药性变化的原因.据考证发现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宋朝的《证类本草》记载淫羊藿的药性均为“寒”性,但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改为“温”后,此后历代本草、医书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中药教科书等书籍多载为“温”,只有少数古籍记载为“寒”,而这些明代之后仍记载“寒”性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赞》等均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和深化,故不排除遵古的思想;另外,各代淫羊藿来源也是相同的.所以淫羊藿药性的差异变化,可能是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获取的临床经验的差异,为了对新的实践结果在理论上获得支持,则出现了对其性味的重新思考,故将药性由寒改温.
其他文献
《金匮要略》所载主治血痹虚劳的大黄虫丸由12味药物组成,却以大黄、 虫两药命名,其中大黄用量较为特殊,其中必有深意,推测方中大黄定有其他特殊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对大黄功效
摘要: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提出以及习近平同志从全新高度上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全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每个思政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及途径两方面展开研究,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