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工程地层预加固技术综合分析

来源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带动着城市交通行业的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在我国地铁工程开展过程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地层与加固技术的有效提升,希望能够通过加固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来对我国当前超前大管棚、超前锚杆预加固和小导管预加固注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于地层预加固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以期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地层加固方式,来促进地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地铁工程 加固技术 适用范围 管棚预支护
  中图分类号:TU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21)09-0021-02
  在我国当前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之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是有效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工程技术措施。并且在进行国内外的工程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对于周围的围岩具有较为强大的稳定作用,这也就是表明当没有针对地形地质条件而采取相应的施工办法进行加固,则较容易出现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较大甚至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且当前我国城市地铁埋线较深,且地质较为复杂,地面上的建筑物又较为集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建筑物和地下管道,避免因施工造成的沉降、变形等发生破坏,就必须采取较为有效的地层预加固措施来有效保障我国施工安全。并且据实地调查了解到我国地铁工程地层预加工技术主要有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大管棚预注浆、冻结法等多种方法,具体选用时,则应该根据我国当前工程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来进行加固方法的选择,通过超前地质加固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降低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地铁隧道施工工作质量提升。
  1 阐述各种地层与加固技术的技术适用性
  1.1 超前锚杆预加固
  这类技术的加固原理主要是进行悬吊作用和组合梁等多种作用,它的主要优点是在整体的岩石隧道施工过程之中应用较为广泛及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同时能快速发挥作用,这都是它的显著特点,但是它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在软土隧道过程之中,由于自身围岩的稳定性较差,因此采用这类技术进行预加固时,所产生的效果较小,这时就应该采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的方式来进行围岩加固。
  1.2 超前小导管预加固
  主要是在围岩中打入超前注浆小导管,并向围岩中注入水泥浆、双液浆及改性水玻璃等胶凝材料,达到加固围岩的作用,在它的施工过程之中,主要的优点是由于它的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工序轉换快捷,在整体的施工过程加固速度较快,并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现场地质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小导管的注浆材料及注浆参数,并配备相应的注浆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之中,由于造价较低,因此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它的施工规模较小,加固范围的也相对较小[1]。这些缺点也是我国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之中较容易关注的方面,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在我国城市隧道较浅的暗挖法施工隧道,并且在无特定风险源的基础之上被大量的采用,但是遇到一些风险较大的工程,则不会采用这类方法。如果采用这类方式,一定要与其他的超前地层加固技术进行相应的配合使用,更好的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1.3 管棚预支护
  主要是分为加固效应、环槽效应等多个内容。其具体主要是在实施的过程之中,由于施做长度较大,支护效率非常高,并且刚度较强,支护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它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对于容易产生塌方和地表沉陷地区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控制地表沉降变形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是在类似地质情况下主要采用的加固方式,但是若采用非开挖技术打设管棚,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管棚打设的方向及角度,如果仅使用管棚支护,止水效果一般,并且由于纵向搭建时设置第2排管棚难度较大,在特殊的地段,距离不长的地层会产生一些影响。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软弱沙土层、断层破碎带浅埋、大偏压等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构建物的超前支护。并且它可以作为临近或穿越既有建筑物等对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过程之中的辅助施工方法。
  1.4 高压旋喷桩预支护
  加固原理主要是运用高压水流的切割作用和高压气体的搅拌作用等多种方式改善土的物理学的性质,并且它的主要优点分为以下几类,首先它的成桩质量较好,均匀性较好且强度较高,因此它的承载能力也较大,具有较强的防渗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安全可靠性较强,并且较为经济实用,成本也比较低,但是它的缺点主要是桩长受一定的限制,一般平均水平喷桩长8~15米,在风化破碎围岩过程之中,由于它的成孔效率较低,成孔半径较小,且浆液的扩散范围较小[2]。因此它主要适用于一些处理淤泥和淤泥质土等地层,并且对于含大粒径块、大量植物有机质的地层适用性较差,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后续分析与调查。
  1.5 注浆预加固
  这项措施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水泥浆或化学类材料来进行化学胶结作用来进行有效填充,并且通过这项措施来有效改变土的物理学结构性质。所需要的设备较为简单。同时规模性较小,费用也比较低,施工灵活较为方便,同时它的工期性较短,地层适应性较强,所产生的噪音较小,因此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但是注浆理论与实际施工过程之中较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因此在注浆设计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经验和现场试验的方式来进行,并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在过程中对注浆参数进行修正。而注浆参数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就会注浆效果不佳,影响整体地质加固的效果[3]。
  2 地铁工程地层预加固技术综合比较
  2.1 棚式预支护与注浆的技术比较
  大管棚水平旋喷桩这些都被列为预支护技术。并且他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优缺点,管棚加固的强度大,但是相应的钢材耗用量也很大。并且单纯的大管棚加固没有防止渗漏的效果,这样就会导致后期工作产生一些渗漏问题。旋喷桩具有一定的强度,又能防止渗透,因此在极软的地层之中,能够有效控制上方凸起变形。在洞内施工过程之中,两种施工工艺都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空间来进行施工。并且大管棚预支护施工过程之中,采用水平钻孔,还需要一定的施工搭接空间,因此就必须在工作断面局部进行扩大[4]。   2.2 旋喷桩与管棚的技术比较
  在我国当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其具备较广的地层加固适用范围及较好的加固效果,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两种加固方式存在着不同的加固效果。主要是两者的加固作用机理与力学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由于我国钢管的强度较大,远远高于土体的强度,因此钢管与土体结合效果较差,具有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并且反映到地层变形力的传递上,水平旋喷机的可效应可以减少变形的作用和范围。并且与管棚不同的水平旋喷桩。自身的强度随直径的变化而改变。大管棚则不一样,它的直径多大就表明管棚的强度有多强。当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一些沉降现象,需要工作人员高度重视[5]。
  并且在对地层的改良方面,大管棚可以采用注浆的方式,主要是运用一种填充注浆方法来对地层的改良进行开展,但是由于改良有限,难以形成较为完整连续的固结体,这样管棚之间仍存在着较多的渗水通道,当地下水较多时,大管棚的止水效果不好[6]。
  2.3 旋喷桩加固与注浆加固的技术比较
  从广义上来谈水平旋喷桩的加固和注浆加固都是采用注浆的方式来进行的,以期可以通过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来提高地层的抗剪强度,我国静压的注浆一般压力较小,当浆液流入后一般都是流动状态。需要一定时间凝结固化才能形成强度,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同时,浆液进入土体之后,流动及加固方向不可控,一般偏向于薄弱位置。整体注浆效果难以控制与检查。
  我国高压旋喷桩浆液在高速的喷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也呈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他本身不容易穿透土壤,会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常使用的材料是水泥,因其具备较好的性能,较为常见。但是它的浆液配比就非常的重要,十分复杂,需要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减少由于浆液配比错误而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后期的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相比注浆技术,高压旋喷技术具有成本低,速度较快等多方面优点,但是由于碎石直径较大,含量较多,就会导致喷射质量较差,有时不如静压喷浆。这也就表明工程人员在进行注浆技术选择时,更要切合实际,从实际工程的需要出发,来进行注浆技术的选择,以便发挥其作用,为后续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极大帮助。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工程质量提升,就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选取较为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加固处理,从经济角度来看水平旋喷桩预支护,相对于注浆加固和管棚预支护的成本较低,但是水平旋喷桩预支护与管棚预支护工艺要求较高,不同的施工工艺在成本上差距比较大,综合考虑注浆预加固技术,必须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地铁工程选择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来选择较为合理的加固技术来提升我国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方,杜建明,张文龙,张宇宁.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構下穿既有地铁结构预加固方案研究[J].铁道勘察,2020(01): 42-48.
  [2] 魏义山,江红,陈剑,郑响凑,杨峰.地铁斜井通道袖阀管注浆预加固技术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2017(02):213-217.
  [3] 李旭升. 地铁隧道地层注浆预加固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120.
  [4] 樊涛.地铁隧道施工预加固技术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14(04):185-186,188.
  [5] 李雷.深孔注浆技术在地铁穿越既有建筑物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4(15):102-104.
  [6] 汪思海,王德勇.基于富水地质条件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2):61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设计制作的是无线运动传感器,采用STM32RCT6为控制核心板,通过多个种类的传感器将采集来的信息送入主控单片机。使用TI模拟前端芯片ADS1292实现两路心电信号的采集、存储及显示心电图,分析计算得出心率其误差不大于2%。设计采用右腿驱动电路和低通滤波及软件IIR滤波抑制干扰措施,提高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基于LMT70温度传感器测得使用者体表温度,MPU6050通过姿态解算检测使用者运动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托管煤矿安全管控体系的实践,参考中石化HSSE管控体系,从托管煤矿现场实际出发,把“组织保障、管控责任、制度融合、文化引领、风险管控、分级隐患排查、目标和监管及费用保障、技术保安、应急保障、事故上报、教育培训”等诸多要素串联起来,组成严密的煤矿安全管控体系,构建起托管煤矿安全管控的“骨”和“魂”,给托管煤矿安全管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托管煤矿 安全管控体系 创建 实践  
期刊
摘 要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检测可以控制工程建设综合质量,在保障建筑工程安全可靠的条件下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目前,建筑工程检测工作受到了社会广泛重视,对其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进行针对性分析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讨质量检测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
期刊
摘 要 现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破坏愈加严重。在诸多环境问题之中,大气污染情况的覆盖范围最大,防治工作难度最高,并且现实危害最为严重,它不仅能够严重危害到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日常生存环境,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本文主要针对此,深入探究了环境工程框架之中大气污染的主要诱因、具体危害以及防治方案等。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大气污染 防治管理 生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也开始逐渐成熟,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为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大数据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了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素养。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同样对于大数据素养有着一定的要求。本文主要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的需求出发,主要针对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对大数据素养的内涵进行深入探析,从而得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大数据已然渗透到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如何使用大数据强化对企业的管理,如何发挥大数据管理企业的优势,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面对这一现实考验,企业需要面对难题,并积极解决自身难题。因此,企业首先需要了解大数据,充分了解后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同时找出其当前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实现大数据与企
期刊
摘 要 为了研究直齿圆柱齿轮的加工方法,探讨真实工况下的轮齿的失效形式。本文笔者以多年一线工作经验,在理论结合现场的情况下针对相关业务展开探讨,系统介绍了齿面疲劳点蚀失效、齿面磨损失效、齿面塑性变形失效等三种形式。结合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加工任务和齿轮加工精度要求,在材料选择和加工方法层面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研究得出:铸铁经过淬火和打磨处理后的相关元件在润滑良好的环境下可以承受更大载荷和转速。  关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因为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建筑工程具有很多优势特点,有助于绿色环保型社会的构建,所以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简单概述,然后比较分析了传统混凝土建筑与装配式建筑二者之间的优劣势,并深入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期刊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有效顺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发挥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优势,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企业赢得有效的竞争优势和持久收益成为当下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探讨的问题以及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向。本文简要论述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创新和优势,以及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
期刊
摘 要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加快了社会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带领各个领域进入智能化发展的轨道。根据人工智能技术所代表的智能化、降低劳动成本的方式,本文对当前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进行分析,总结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优势。[1]本文基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对象识别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探究,总结出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