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贫血是尿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贫血的症状大为缓解.但在2002年,国外研究发现,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尿毒症患者可发生少见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每年发病率为0.19‰[1].过去治疗尿毒症合并PRCA的患者主要是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抗体生成,但效果欠佳.有报道,肾移植可纠正尿毒症合并PRCA患者的贫血症状[2].我院2例尿毒症合并P
【机 构】
:
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325000,温州医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血是尿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贫血的症状大为缓解.但在2002年,国外研究发现,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尿毒症患者可发生少见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每年发病率为0.19‰[1].过去治疗尿毒症合并PRCA的患者主要是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抗体生成,但效果欠佳.有报道,肾移植可纠正尿毒症合并PRCA患者的贫血症状[2].我院2例尿毒症合并PRCA的患者肾移植后贫血被纠正,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肝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因供者来源匮乏,多数患者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死亡.新近出现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可有效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缓解毒血症状,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实现肝移植前后的平稳过渡[1-3].我们有14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肝移植术前应用MARS治疗,现报告如下。
由于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胰腺移植的短期效果显著提高,移植胰腺的1年存活率在80%左右.随着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慢性排斥反应将成为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的 分析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探讨移植后心脏能量代谢模式的转变.方法 建立大鼠心脏移植的Ono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同基因移植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与异基因移植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心脏移植后2周和8周时心脏组织中的蛋白质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经Matrix
目的 探讨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2例受者在第1侧肺植入后恢复通气和灌注,再作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6例在第1侧肺植入后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再完成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1例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同时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结果前2例患者术中出现严重的移植肺水肿,术后仅生存12和36 h.使用ECMO的6
目的 探讨缺血时间超过6 h的供心保护以及该类心脏移植的效果.方法 因客观原因导致26例供心缺血时间超过6 h,达(401±43)min.切取供心时,快速显露心脏,进行有效的左、右心腔减压,然后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改进的St.Thomas液500 ml,心脏表面用冰生理盐水冲洗降温.取下心脏后,从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4℃ UW液2000 ml,置于UW液中保存.针对肺动脉压较高者,术中给予硫前列酮,
由于我国心脏移植工作起步较晚,开展数量较少,免疫抑制方案的经验大部分是从其他器官移植工作中得来.而且从免疫学角度来说,移植心脏要比移植肝、肾的排斥反应程度轻微.因此,盲目借鉴其他器官移植的用药经验,可能对心脏移植患者预后不利.另外,根据遗传药理学的原理,黄色人种器官移植借鉴其他肤色人种器官移植的经验,也可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以期寻找最适合黄色人种心脏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
近20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普及,器官移植病例数的增加,曲霉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尤其是肺移植,由于原有疾病的致病菌和肺脏解剖结构的原因,移植肺与外界相通,其潜在的致病菌也使肺移植受者易患上侵袭性的曲霉菌病。
RNA干扰(RNAi)是指双链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的过程,是一种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RNAi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低等原核生物到植物、真菌、无脊椎动物,甚至近来在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此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