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海外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创新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结合教育管理海外学生的工作实践,分析了海外学生不同于中国内地学生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引起海外学生目前在中国高校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背后我国高校在海外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作者提出了海外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国际化 海外学生 思想教育 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华侨学生和外籍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以笔者工作的厦门大学为例,2003年~2007年海外学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素质逐步提升,主要由来自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和外籍留学生构成,这些学生都是进入院系就读的本科学生。现在海外学生的构成以港澳台学生和东南亚留学生为主,逐渐辐射到中亚、非洲、欧美等区域。海外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了一项新的课题。
  
  一、海外学生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世界各地之间的学生流动越来越频繁,这种跨地域性使海外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我国内地学生的特点。
  1. 地区环境和生活背景与内地学生的差异性
  海外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地理、社会和人文环境都有其独特性,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个人的视野方面与内地学生差别很大。因此,海外学生在融入我国高校学习生活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2. 知识体系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以笔者所教育管理的厦门大学5个年级的海外学生的构成来说,他们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和20多个国家,分散在厦门大学不同的专业,根据问卷调查,95%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在内地之外的各个地方接受过教育,只有5%完整地接受内地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海外学生从小接受当地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也与内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使海外学生在适应内地大学学习与生活上存在困难。
  3. 家庭背景的丰富性
  根据笔者调查,大多数海外学生来内地求学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缘于祖辈血缘关系,也有学生是因为父母或其朋友在内地投资兴业而到内地求学。家庭成长背景的不同使海外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生活作息规律、消费习惯、关注社会等方面存在特殊性。
  4. 海外学生对我国国情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海外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我国内地以外的区域,很多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社会发展状况感到陌生,这使得海外学生与内地学生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隔阂与障碍。海外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式不熟悉,面对课堂教学、成绩考核、教育管理等方面从海外相对宽松式的教育环境到目前比较紧张的教育方式,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二、高校海外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海外学生的管理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的多样性造成管理上的复杂性。海外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上与内地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我国内地高校统一规范管理的环境下,尤其是像纪律和规范等制度层面上的教育,海外学生在认同感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多数海外学生由于从小学到中学没有接受中国内地系统的教育,大多数海外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海外学生全部都是跟随本专业的大陆学生一起上课,因此在知识接受程度和速度上、理解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语言理解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学生成绩普遍较为落后。三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海外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优越,在学习自主性上存在很大问题,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认识专业学习的目的,群体学习风气不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难以突破,在学习的勤奋方面很难有榜样的示范作用。四是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心理认同感不强。海外学生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缺乏计划与安排,多数学生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同时海外学生的身份让他们在专业学习困难和群体数量有限的困难中认同感较弱,自我约束力很差,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较强。
  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在海外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1. 高校整体上对海外学生缺乏充分认识
  海外学生在政治理念、信仰方面都不同于内地学生,再加上招生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基础和起点不一样。高等学校在对海外学生的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上目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 对海外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性保障
  由于大多数海外学生是由招生办公室直接招生,学籍管理归入所学专业的各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误解,认为这些学生可以不与内地学生一同教育和管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分部门或教师、学生会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他们,容易造成海外学生在教育上的脱节和在管理上的“真空”现象。
  3. 高校内各部门分工协作管理不完善
  海外学生特殊的群体结构导致海外学生事务由学校多部门协作负责。各学院侧重于学习和教学管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专人负责,很难做到有效地收集和反馈学生信息;而相关职能部门由于不涉及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缺乏对学生的跟踪培养,这种沟通渠道的不通畅和管理上的滞后性,往往会影响管理效率和学生教育质量。
  4. 相应管理制度的缺乏
  海外学生入学后由于没有像内地学生一样完整的户口迁移、档案跟随制度,因此造成各部门对海外学生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同。遇到具体问题时,在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失效后,缺少对海外学生的监督与规范作用。海外学生目前没有统一、完善的档案管理,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存在心理上的尴尬和形式上干预的现象。
  5、培养体制上的差别
  海外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在考试上遭遇尴尬局面。由于学院在管理上和考核上的差异性,使海外学生在入学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
  
  三、海外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考
  针对港澳台学生、华侨学生以及持外国护照的留学生,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创新既是国际化办学赋予我们的任务又是高校教育中的新课题。高校需要从整体上重视针对海外学生的特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兼顾个体差异的同时实现趋同管理,使海外学生的培养、教育、管理与国际接轨。
  1. 以情感教育为突破点
  海外学生群体本身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在情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防备和隔阂心理,因此以亲近、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等积极情感为引导,容易让海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共鸣。目前,高校普遍对海外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认识不够,对海外学生情感培育力度不够。
  高校需要针对海外学生设立如同内地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制度,通过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加强和改进海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样、有效的方式对海外学生进行熟悉和了解,及时掌握海外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情况以及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坚持与海外学生单独谈话的制度,对海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鼓励,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使海外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高校应多组织海外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使海外学生能得到学校层面的情感支持。二是高校有关部门和负责老师要了解海外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与特点,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加强对海外学生的常规要求和对其学习的关心,变管理为服务。三是尊重并尽可能满足海外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高校在实际管理上要承认海外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四是引导海外学生的情感需求,要认真区分学生情感需求的性质,对一些不合理的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五是帮助海外学生情感升华。对于港澳台和华侨学生要引导他们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籍留学生引导他们热爱中国、和平共处。
  2. 突出文化素质教育
  国际化办学的趋势要求高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而海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有针对性地对海外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和通识教育
  根据规定,海外学生可以免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军事政策》等政治理论课程。这恰好提供空间可以给海外学生设立相应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课程。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开办专题讲座,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海外学生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同时,也可以通过海外学生教育大会等形式,对学生宣讲学校、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每一学期的工作重点,使海外学生的思想与学校的政策形势保持一致;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海外学生数学的基础较薄弱,高校可以采取为海外学生单独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方式,使用适合其基础的教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提高海外学生文化素质,高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设立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提供参考书目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
  (2)完善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
  海外学生对中国、对社会的了解目前较多是通过在学校的系统学习、师生交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获得。加强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展开。一是通过学习和发扬学校的精神,明确其主人翁地位,规范调整海外学生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二是从海外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开设一些有关如何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设一些有关中国语文、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三是针对海外学生的不同构成,进行分类、分层教学。港澳台学生、华侨学生以及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中华民族的了解程度不同,而且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研究等课程很感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使他们对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依托社会实践活动,亲历和感受中国的发展成就
  目前高校中对于海外学生的管理是分工协作,专业学习归学院管理,学生事务由职能部门管理,缺少一个统一的组织把海外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国际化办学需要高校组织海外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与调查活动,增强海外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该组织海外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通过生动的文化素质教育,使海外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融入学校;学校还可以引导组织海外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海外学生的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
  (4)针对特殊群体成立学生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海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
  海外学生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内地学生的优势,他们一般思维活跃、活动和实践能力强。高校需要学生处、团委、负责海外学生事务的职能机构从整体层面上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专题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举办有特色的国际文化节、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海外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在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海外学生会的组织机构,通过学生会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更多海外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通过学术竞赛、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引导海外学生健康成长。以厦门大学海外学生培养为例,通过成立海外学生会,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辅导员参与策划设计主题性的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文化节、学术科技大赛、十大歌手比赛、演讲比赛、圣诞节和万圣节联欢会等活动使学生加强互动交流、锻炼自我、调适心理,达到综合发展。
  
  三、以海外学生的制度性规范和机制性激励为支撑点
  在高校中,海外学生与内地学生相比人数仍然较少,而且专业分散,因此更多的海外学生从心理上感觉自身游离于学校主体之外,很难有强烈的归属感,这与目前高校缺乏针对海外学生整体性的培养方案与长效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海外学生统一录取进来后,就分散到学校各部门去培养,缺少制度性的保障和机制性的激励,需要做出调整。
  1. 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应该成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让各学院成为海外学生管理主体,使海外学生的管理趋同于大陆学生。高校要重视海外留学生在学习、生活管理等多方面出现脱节的情况,在考虑海外学生特殊性的同时,尽量把海外学生的管理与大陆学生管理相结合。高校应专门设立海外学生事务中心之类的机构,对全校海外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海外学生活动开展、素质拓展等特色培养方面进行整合资源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2. 建章立制,规范海外学生的教育管理
  大学走向国际化,必须实现管理模式的国际化,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则和制度,国际化的办学活动才能实现有章可循。因此,在制定海外学生管理制度时,既要遵循科学性、政策性、规范性原则,又要考虑实用性、适应性、可行性。特别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要制定海外学生学籍管理和操作办法、海外学生素质拓展条例、奖学金评定细则等。这些管理章程的制定和实施,能为高校进一步扩大海外学生规模和规范海外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3. 在培养层面上革新体系
  一是要建立统一的档案跟踪与考核制度。海外学生由于没有档案跟踪考核制度,学校缺乏有效的信息,也让学生缺少了约束感。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统一设计海外学生在校期间考核的表格和内容,如个人基本信息和参与的各项活动及平时的表现,期中、期末考试中各门功课的成绩等内容。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做到资料真实、完备,教育及时、有针对性。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跟踪进行教育,及时与学生沟通,使海外学生工作更规范、更有条理。二是注重海外学生干部培养。通过培养海外学生干部,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成为海外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4. 完善分工协作管理制度
  海外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涉及多个不同部门。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协作管理体系,围绕“招生部门—教务处—学院(其他职能机构,如学生处、团委、海外学生事务专门机构)”,要求每个部门安排专门负责人员,收集并及时反馈学生意见,监督考勤,对学生的学习起约束作用。如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对海外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各学院负责本学院海外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和入档等,包括课程的设置、为海外生配备专门的辅导员等。同时加强内地学生与海外学生的交流,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成绩优秀的大陆学生协助海外学生,建立学习伙伴制度,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化办学的趋势,海外学生的基数将越来越大,对海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针对海外学生,高校有必要创新教育方式,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海外学生整体教育质量,关注海外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通过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参考资料
  1 向铁军.对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港澳学生的调查报告[J].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00(2)
  2 肖旭.如何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际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3 李龙强.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导向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4-10-15
  5 杨之毛.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沟通[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 邓明茜
其他文献
继伊利宣布8.5亿美元收购美国有机奶第一品牌Stonyfield后,近日,光明旗下新莱特宣布完成对新西兰乳业公司NZDC100%股份的收购,此外,澳优乳业也宣布收购澳洲乳企ADP100%的股份和Ozfar
法国生活质量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15岁以上人群中有70%日饮水量未达到卫生部门推荐的每天1.5升的标准。
英国是接收留学生的大国。根据英国高教统计局统计,2003-2004学年度英国共吸引了249 285名外国留学生到英国各类学校学习(如表1所示)。英国成为接收留学生大国有很多原因,比如历史渊源(曾经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至今还与这些地区保留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和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据统计,在世界200强大学排名中,2004年美国有60所入围,英国30所;2005年美国54所,英国24所,考虑到英国只有12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蔓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特色明显.研究实力强劲。这与MIT大量引进优秀研究人员,并奉行开明的研究政策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在详细介绍MIT科
美国近十年来开始从制造型经济逐渐向知识型经济过渡,雇佣人员的模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即对被雇佣的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学历的人更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那些没有学历或学历较低的人无法应对时代的转型,一旦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衰退,就很难再去适应新的工作。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受经济状况的制约较为显著。自“9·11”事件发生后到2003年底,美国就业市场走到低谷
韩国已开始对高教实施广泛改革,但围绕着韩国大学的发展前景,韩国政府和学术界发生了争论。虽然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教育专家相信,韩国高教体制的变革不可避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采
2006年2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宣布了修改后的财政援助计划。修改后的援助计划把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更多的财政援助作为工作重点。该计划的修改是根据2006年2月6日
法国新当选总统尼古拉·萨科奇在竞选时曾许诺,于2007年夏末之前实施一项大学治理与自治的改革,目的是使“有志愿的大学获得真正自治的地位”。
2005年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俄罗斯联邦政府部长、联邦会议领导及国务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讨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和2006年的预算草案。俄罗斯报纸《九月
由于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学费不断上涨,美国许多州拟启动得州学费承诺投资项目,得州实施的该项目将允许所有得州居民按现在高等教育缴费情况为子女将来接受高等教育预缴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