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同时通过测定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探讨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共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7只大鼠仅暴露和游离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手术组21只大鼠经手术结扎坐骨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又随机分为假治疗组、低频r
【机 构】
:
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同时通过测定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探讨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共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7只大鼠仅暴露和游离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手术组21只大鼠经手术结扎坐骨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又随机分为假治疗组、低频rTMS组(1 Hz)、高频rTMS组(20 Hz),每组7只.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rTMS治疗,连续10d,刺激疼痛对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对大鼠疼痛行为学表现及DRG内nNOS表达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造模后第3天,手术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学表现,机械痛缩爪阈值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5).rTMS治疗后,高频rTMS组机械痛缩爪阈值较假治疗组升高(P<0.05),而低频rTMS组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治疗组和低频rTMS组损伤侧DRG内nNOS阳性表达明显增加,且主要位于中、小细胞,少量表达于大细胞.与假治疗组比较,高频rTMS组DRG内nNOS阳性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低频rTMS组无此改变.高频rTMS组大鼠疼痛改善程度与相应水平DRG内nNOS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有DRG内nNOS的表达增加;高频rTMS可以通过降低DRG内nNOS的表达而缓解疼痛,低频rTMS则无明显效果。
其他文献
当颈椎间盘、椎体及其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时,将会导致与其相邻的神经根、血管(主要是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受到压迫和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1-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变化,颈部屈曲的频率不断增高,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3].目前,治疗颈椎
目的 研究截瘫患者应对资源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截瘫患者56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癌症患者精神调适问卷的搏斗精神和无助无望分量表以及Folkman的应对策略问卷等,分别评价截瘫对被试者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截瘫应激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被试者对其截瘫疾病的认知水平以及截瘫后被试者的应对策略.采用多元逐步同归,分析应对资源在生活质量中的作用.结果 以生活质量积分为因变量,多元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
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容易出现肌力低下、承重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等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故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都是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1].本研究对1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肌力及协调功能训练,并对患者治疗前、训练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下肢肌力、骨骼肌含量及运动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以探讨不同康复训练周期对脑卒
目的 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清除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只APP/PS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侧脑室SDF-1注射,对照组给予侧脑室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注射,每周1次,连续注射8周.治疗8周后,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注射后小鼠脑内Aβ斑块的数量和面积,以及小胶质细胞分布及斑块相关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