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景观专业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我们为更好的认知世界才进行了学科分类。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拓展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以区分知识的边界。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类设计专业中,景观设计似乎是和自然生态最紧密相关的学科了,尤其在全球生态问题频出的当下,景观专业这个曾经一度被覆盖在建筑之下的学科,更凸显其时代的必要性和潜力。中国在城市大跃进的过程中,似乎始终让这门专业缺席。问题的出现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回望景观之路,我们可以更好的前行。
  《设计》:请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
  丁圆:我有一条研究主线和辅线。主线是城市更新,主要包括老旧工业园区的功能環境更新、传统历史街区更新和城市近郊的乡村更新;辅线是关注特殊群体的环境品质问题,主要有老年人和幼儿的环境需求研究,例如关注留守儿童和健康老人的生存品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家庭影响和艺术院校背景的影响,我更关心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艺术介入环境更新设计的策略和实施步骤、措施。留学期间正好赶上日本泡沫经济奔溃后的社会动荡期,经济停滞、城市缺乏活力、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使得不得不考虑存量社会资产的活化。随之而来的车站前商业街区的综合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受其影响在日期间持续关注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回国后结合老旧工业区活化更新的设计实践,逐步形成了从策划、规划设计、后期运营的整体城市更新的脉络体系。
  《设计》:您1996年去日本学习建筑,后来为什么做了景观设计?
  丁圆:在我看来,这是我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两个方面领。一个方面是大建筑范畴下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是大景观范畴下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观念。我留学时代的日本工科类大学是没有具体划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专业系科的,而是全部归纳到建筑学科的大范畴内的大讲座形式。每个大讲座由教授领衔主导,配合副教授和助教等,形成一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学生到了高年级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专长的导师和研究方向,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我的导师非常关注城市设计和公共空间体系构筑的方面,因此从硕士阶段开始我就一直关注于人与环境关系,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化研究。2004年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以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临转型,因此我就负责创设和构建景观设计学科建设工作。感觉上似乎跨学科了,但是实质上我觉得是我在日本研究方向的外向延展。
  《设计》:作为央美景观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请您介绍下国内景观专业的发展状况。
  丁圆: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从早期苑囿到明清文人私家园林,从兼顾物质生产又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地方,到模仿大自然山水美景后的人工构筑山水格局,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根发展主线交错、互相借鉴,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中国文人山水园林造园手法独特,尤以明清江南园林空间格局、序列秩序、筑山叠石、亭台楼阁、四季植物等山水格局达到了高峰,并影响到英国自然山水园等西方造园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五十年代进行学科划分,把园林学科划分到了农林院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园林景观规模、尺度和服务对象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园林的空间构筑方式和造景方法面临进一步提升完善。而美国、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国更早地完成了城市化进程,面对复杂园林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大尺度景观空间构筑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从解决问题的不同层面出发,发展起来了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三个大的学科背景,一个是有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代表性的大学是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第二个是建工类院校,比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第三个就是艺术类院校,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了学科整合,风景园林学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起变成了一级学科,赋予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十八大、十九大都把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空前战略高度,风景园林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思想观念正好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契合,必将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设计》:请介绍下中央美院景观专业的学科特点。丁圆:中央美术学院的景观专业脱胎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早期我们仅仅以建筑外部空间为设计对象,重点是在空间形象方面。随着我们对景观专业涉及理论观念、宽泛内容和复杂技术手段的进一步认识,逐步构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首先我们确定专业发展基础是艺术学和建筑学。无论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人工自然环境其最后都要产生美感、让人身心愉悦。同时,景观必须通过空间秩序营造和工程建造技术来实现。因此,借助于艺术创造性思维和美学素养,寻求景观设计的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共同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我们的学科不仅谈生态和谐基础,还要谈最小干预下的高效性和美感。
  《设计》:请介绍下国内外在景观方面比较好的院校。
  丁圆:依照农林类、建工类和艺术类三大办学背景体系,农林院校的代表有北京林大、南京林大,华中农大等,建工类院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老八校,艺术类院校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广州美院等。农林学校和建工类老八校相对体系完整,地域性研究侧重点明确。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寒地景观、重庆大学的山地景观、华南理工在亚热带景观等方面展开了持续性研究,取得可观的业绩。
  国外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西方经济体国家。在近百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是重要的领衔者,建立了科学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例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麦克哈格建立了早期的千层饼分析方法,科学系统地分析场地环境要素特征,对于竖向地形研究、科学选址和最小限度的自然干预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欧洲的景观在工业遗迹保护和再利用、生态保护、宗地修复等领域有着自身的特点,日本在传统园林传承发展和禅意园林空间的创新方面独树一帜。   《设计》:中国在做景观研究时是怎样的路径?
  丁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个人理解上来看主要有3条线技术路径。第一条是西方现代主流景观思想路径,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展现自然生态景观和形态各异的人工景观。第二条是中国传统造园学说发展起来的园林景观路径,特别是明清文人园林形成的人工自然景观,形成独特认识风景、再造风景的观念体系。第三条是艺术美学路径。即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人工构筑景观,也无论持何种理论学说,创造出来的景观首先要有美感和艺术性,最终是要被人来欣赏和使用的。因此,人的主观美学认知是景观创造的重要依据。
  《设计》:景观学科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教育暴露出哪些问题?
  丁圆:在教育方面我比较有体会,经历了若干学科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亟需面对解决的问题。第一,早期阶段,由于学科界定不是很清晰,甚至学科名称和内容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2011年现,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变成一级学科,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教学规范和指导纲要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显然没有规则就不能进行有效学科管理,但规则过仔细也不好,各个学校的学科教学特点从何而来呢?所以,度的把握与平衡是风景园林教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点。第二,景观学是应用学科,涉及专业内容非常宽泛,从自然环境保护到人工环境的美化设计,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方法和重点都跟不相同。因此,通过怎样课程训练才能培养?教育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有创造力?这些都是大家迫切需要思考的教育想问题。第三,培养社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举个例子,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教授学生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设计问题,如何分析场地特性,从而找到设计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并高效解决。但是,我的一个学生在设计公司实习,他告诉我不需要这么复杂。在他实习的设计公司,老板给他十几本书,里面贴满了纸条条,要求学生按照书里参照地方完全模仿来完成设计工作。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设计方案,他拿下了一个设计项目。他很得意地拿着这些东西回来跟我论理。我感到很困惑!我们说要精英教育,培养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高级人才。但是,在增量社会的市场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期,受到经济需求的制约,短平快地快速拿到项目,快速设计和建成,获取最大化利润和继续发展的动力。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或许是短期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并没做错什么。
  《设计》:为何景观专业相对建筑和室内专业显得弱一些?
  丁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建筑和室内设计。我记得80年代初期结婚只要一间房,到后来商品房是追求更大的住房面积,至于现在我们购房关心的绿地率、楼间距、景观植物等都不受重视。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改变了,我们更需要优美惬意的环境。同时,以前先设计建筑,再去找景观设计师把建筑周边空余地方进行美化设计。现在是优先规划考虑空间环境的景观特点,再去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随着党中央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思想,学科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我相信今后景观专业会有一个长足进步。
  《设计》: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景观学科有哪些立足點?
  丁圆: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也好,都是基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知识和经验构筑起来的,也就是基于成熟的规则而形成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创新构建体系。景观学科的重点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问题,除了既有的生态科学、材料技术、工程建造等以外,人的感知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无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句话特别有代表性,师法自然!我们理解的自然山川,通过筑山、叠石、理水、建筑形成人工自然风貌,宛若自然天工。虽然是造了一个假山,但看上去它就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转换是非常微妙的,也是古人独特思维的模糊性。我个人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立足点。因为,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不是机器或者规则。
  《设计》:景观学是个杂学,据说需要掌握270多门学科,您能给一个价值排序吗?
  丁圆:这个挺难排的,我先说几个比较重要的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基础学问,要学好三门功课。第一门是历史。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未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以史为鉴,正是因为历史会以不简单重复方式再现,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本专业发展变迁历史,融会贯通寻求新发展。第二门是数学。数学是一种逻辑关系,所有事物都可以用一个数学逻辑方式展现出来。数学告诉我们复杂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并用概率来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第三个是语言。再好的设计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在数学的逻辑指导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重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调来说明?如何把复杂概念用最简单明了的话表达清楚。
  第二个层级是态度。在大社会学范畴之内,很重要的是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并得到正确问题导入方向。谦逊态度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关键点。凡事需要不厌其烦、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要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立场。第三个层级是美学。美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是对事物本质的基本判断。第四个层级才是专业技术知识。如果前面三个层级没做好,后面做的再好,也就是一个熟练技工。匠人没有思想,就是高级工人。如果有上面这些基础,有了创造性的思维,匠人就会变得更加一个了不起。现在我们弘扬匠人精神,真正意义上是有思想的匠人。
  《设计》:您在日本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丁圆: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持之以恒地不停地实践、总结、再研究,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最终才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实上,为什么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呢?这种不抄近路的严谨态度,每天默默地做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甚至一生也没有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但是其学术价值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不少学者都不知道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匆匆忙忙前往领奖后,很快又回到了实验室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的学术年龄会很长,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各种社会活动的干扰,一门心思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当下,我们的社会是很浮躁的,每个人都很想出人头地,成为公众人物或者网红。一旦获得成功,社会地位、行政职务、社会活动会将其淹没,他们没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只动嘴不动手,学术年龄会很短就学术夭亡了。
  其次,是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要提前预判学术动态和开展预先研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仅仅着眼当下必然会面临危机。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前瞻性,通过不断试错式探索和积累,来获得学术上的突破。
  最后,不要眼高手低,而要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
其他文献
由设计互联发起并策划、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英国V&A博物馆)合作出品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于2020年1月18日登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V&A展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梳理在地设计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展览,展示了价值观的变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设计、生产和购买行为。展览是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长期合作的成果之一,也是2017年设计互联旗下V&A展馆首展《设计的价
期刊
IDC作为一家国际型产品化机构,致力于从用户研究、产品定义、技术创新、概念设计,工程开发至成品投产的、全方位产品化流程的实现。在产品创新领域,IDC拥有40余年的丰富经验,92%的项目已经成功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IDC英国董事总经理Stephen Knowles拥有特许工程师认证及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以及超过20年引领医疗产品设计开发的丰富经验。  依托IDC对医疗设备领域设计研发的专注,IDC
期刊
摘要:强调控制感对求助服务设计的影响,增强求助过程中用户的控制感。首先从智慧出行的安全问题的角度强调求助服务设计的重要性。然后从控制感理论角度展开求助服务与控制感的关系论述,并结合服务设计思维,从“人-物-互动”的角度提出增强求助控制感的设计模式。从行为与反馈、表达媒介、场景、物理按键和习得性无助五个方面提出增强求助服务控制感的设计原则。从控制感的角度思考求助设计,能够提高智慧出行的安全性。  關
期刊
意大利米兰/PRADA米兰基金会将举办刘野个展“寓言叙事”  Prada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将于米兰举办中国画家刘野个展“寓言叙事”(Storytelling)。展览由乌多·蒂特曼(Udo Kittelmann)策展,将于Prada基金会米兰会址的北方画廊(NordGallery)展出,2020年1月30日揭幕展至2020年9月28日,并于1月29日举行媒体预览。刘野个展“寓
期刊
摘要:色彩是消费者与产品沟通的第一语言,在设计环节中,以情感表达为关键词的产品定位,是设计初期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即首次通过情感表达的形容词与色调的对应关系实验,探讨中国人情感形容词和色调认知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产品色彩设计阶段给予有依据的参考。本研究根据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色调进行划分,并依据中国人的视觉与文化特征对色调进行命名。通过实验来确定色调和情感的表达形容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了解到中国
期刊
随着中西方行业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设计融合共生逐渐成熟。步入2020新十年的开端,设计行业的全球性话题日渐聚焦,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均引起大众共鸣。本年度亚洲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紧贴大势,与全球知名厨卫品牌科勒KOHLER再度携手,以“从循环设计到循环经济”为主题,于今年3月12-15日期间,为设计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呈献为期四天的科勒精选·设计上海设计论坛。该论坛一直是“设计上海”的重要看
期刊
摘要:从形态设计叙述性的角度对故宫文创发展及突破进行分析,对博物馆文创提出展望及提供可借鉴的叙述性文创形态设计方法。通过桌面调研和案例分析法研究故宫文创发展与产品设计叙述性形态设计要素。从叙事性形态设计角度获得故宫文创产品设计成功规律。该方法可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叙述性形态设计方法。  关键词:故宫文创 叙述性形态设计 形态转化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基于安徽省芜湖县东筦村村庄整治项目案例,运用意象理论分析东筦村乡村意象重构动因与影响因素,总结村庄整治设计策略。综合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分析表明,乡愁文化寻根、村庄空心化治理、旅游产业勃兴是当前东筦村乡村意象面临重构的主要动因,其构建既受宗族文化内生影响,也与村庄人居环境外部特征相关。村庄整治设计策略应围绕乡村道路、乡村水体、乡村环境、鄉村景观与乡村公共空间五要素展开,目的是构建延续记忆脉络
期刊
该项目以鲍记糕点品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包含品牌形象和包装形式的概念设计。设计上将糕点历经的时代背景转化为相应的老物件插画,以此述说其历史渊源,唤起消费者的怀旧情怀;针对四种口味的糕点,配以相应的图形作为其设计元素,辅助之前的老物件完成四种产品的插画;配色上以同一明度的四种配色来表达四种口味;在包装方面,分成普通单组装、系列礼盒装和精品装,并在其精品包装中融入燙金工艺,表达其精致感。
期刊
将“缙云烧饼”这一地方特色餐饮品牌作为虚拟课题,进行整体品牌视觉设计。設计上以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为目标,以传统美食贴近生活且富含烟火之气作为视觉亮点。通过插画、排版、拍摄等多元手段对各个不同的产品特征进行视觉表现。其中运用彩铅写实手绘的方式,诣在还原传统美食最本真的风貌,唤醒品牌的历史记忆。设计过程中,还探索了外卖,礼盒等一些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