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必修课程,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立场、观点上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中,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理”课内在契合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点线结合、骨肉相连、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灌注在教材中、课堂中、头脑中。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原理”课
  基金项目:本文系银川能源学院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政课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银能院发[2014]155号)。
  作者简介:姚鹏,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冠朝,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09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既贯彻落实了中央文件精神,也丰富了“原理”课自身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受到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和状况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好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陈布新的时代需要
  高校要搞好育人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与行为习惯方面发生的变化,高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推陈布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来引导、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中,让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一)目标高度契合
  “原理”课作为思政课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使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教育当中,其目标也是引导学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原理”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高度的契合。
  (二)灵魂实质的契合
  “原理”课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通过“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中国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为我们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武器。二者具有灵魂实质的契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对策
  (一)点线结合、骨肉相连
  1.一条主线——人自由全面發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有一条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价值追求层面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三个倡导”,恰好表明我国从不同层面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核由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决定。所以,在教学中要贯穿好这一主线。“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需要反复强调;哲学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提供理论支撑;政治经济学部分私有制与劳动异化的关系以及对人的束缚,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到充分保障。贯穿好这一主线,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搭好了理论框架。
  2. 在章节中寻找知识结合点
  在贯穿主线的同时,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在有的章节中直接出现,例如: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提到了它的内容以及作用;第三章第一节讲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时,谈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讲解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另外,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在讲解“物质及其存在形态”提到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践行“和谐”、“文明”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用青岛“三十八元大虾”的例子,教导学生践行“诚信”理念。善于抓住结合点,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寻找适宜的素材。   (二)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中,还要注重详略结合。有些内容,教材中未提及的老师可以灵活处理;对于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知识点要详细讲解。
  1.详细讲解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本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明确区分,防止将二者相互混淆。在老师实际授课过程中讲到资本主义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政治思想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作深入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反映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前者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后者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发现“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价值理念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的继承了以往社会的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进步的价值理想。通过对比讲解,既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增强了学生抵御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能力。
  2.详细讲解价值评价的特点、功能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价值评价、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的内涵做出正确理解。因此,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一知识点要详细讲解,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通过对真理与价值二者辩证关系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价值是人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二是价值的内涵与特点。通过让学生理解价值的概念和特点,为学生理解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三是价值评价及其特点,通过该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对待价值评价做到客观、全面,避免学生犯价值评价主观性的错误,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奠定基础;四是价值评价功能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对价值评价三个功能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价值评价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价值观概念及树立正确价值观重要意义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正确价值观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核心价值观概念的讲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分析,让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真知走向真信。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体现在实践中。通过遵循“三个倡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学习,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与学习生活相结合,寻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立大志,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所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立大志,做大事,弃小我,成大我。二是修大德。诚信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通过修好公德与私德,学会感恩与帮助别人,学会谦让与宽容别人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博学多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大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收获渊博的学识、拥有熟练的技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保障。四是明辨是非。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媒介输出的价值观,我们的学生必须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有效抵御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五是勇于担当。大学生只有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让人生出彩。
  总之,“原理”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与灵魂实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要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做到点线结合、详略结合,让学生在“原理”课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以及在生活、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准则。
  注释: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幼犯罪宽宥制度是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法律传统,其萌芽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理论化于汉朝、法典化于唐朝、完善于明清,是民本思想在封建刑法制度中的集中体现。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考察各个朝代对老、幼犯罪宽宥制度的规定,分析其不足与局限,为现行刑法所借鉴,完善我国法律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规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宽宥制度 刑事责任  作者简介:杨馥溢,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
摘 要 现今各国对外资准入后的国民待遇争议不大,但在准入前外资是否应享有国民待遇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歧较大。在中美BIT谈判中,准入前国民待遇也成为双方的争议焦点之一,但最后中国一改对该问题的保留态度,选择接受“准入前国民待遇 负面清单”模式。这一选择不仅适应了中国作为资本输入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的双重身份,更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也顺应了投资自由化的潮流。  关键词 国际投资 国民待
摘 要 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变迁有着多重影响。本文以浦市古镇为例,从生计模式、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文化产品等方面,就浦市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  关键词 浦市 旅游开发 变迁  作者简介:姜雅琪,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29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逐步成为一种时
摘 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极大丰富,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是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也愈演愈烈,其中凸显的就是诚信问题。政府诚信问题则是较为复杂的社会症结表现之一,在立法、行政执法,司法裁定等过程中,政府诚信缺失给国家公民带来的伤害需要从诚信的内涵价值等源头进行分析,并选择一条法治化的科学路径进行对策。  关键词 政府诚信 传统价值观 道德问题 法治路径  基金项目: 2016年度
摘 要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长春市自开展社区治理工作以来,从推进城市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出发,各项社区建设工作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对长春市社区治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研究。文章从项目研究问题:社区行政化、社区物业发展、社区志愿者发展以及社区资金问题四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对长春市四个典型社区的分析,从不同层面总结了其社
摘 要 我国的独立学院已进入内涵发展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文章围绕校园环境的营造、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主题活动的开展等三方面,论述了在独立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關键词 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6-2017年度专项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
摘 要 法条冲突带来的不仅是法律适用难题,还可能附随一定执法风险。以烟草专卖“一法、一例、三规章、一解释”为例,六部法律规范涉及七大立法主体,行业发展与相关立法共同“摸着石头过河”,先有烟草公司后有专卖局,先有专卖局后有专卖法,立法的滞后性和主体的多样性使规则间的冲突更为突出。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与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权交叉、无准运证运输烟草制品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轻重难辨、部分行政违法构成要件标准
摘 要 我国的商业银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及相关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选取中国建设银行A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当前A分行衍生品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来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对当前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 风险管理 金融 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  作者简介:王以可,湖北经济
摘 要 西方医疗卫生体系的传入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社区的空间模式,同时制约着政府的医疗卫生行政措施,亦对广大社区人民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疗社会史是当今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杨念群《再造“病人”》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以时间顺序为纽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问题引出,论述了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国传统社区空间的发展,从而指出近代医疗空间与政治空间的关系,以及西方医疗文化对中国
摘 要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破产立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我国的破产法并没有规定自然人破产的相关制度,自然人不被赋予破产免责的权利成了我国破产法的“重要特征”。自然人在出现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寻求破产保护是破产立法发达国家的通例,这一制度既有利于债务人从繁重的债务中解脱,也有利于尽快结束债权的并不确定状态,使债权人可以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可以是多个债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受偿,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