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教学中对学生猜想和假设能力培养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尝试在化学物质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笔者通过PAT量表法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前后测。实验数据表明,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化学物质教学 猜想与假设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猜想
  猜想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事实对未知的事实进行理性思维作用而做出的猜测性推断。猜想中具有很多超逻辑因素,但只有在充分逻辑思维作用下,才能导致思维的复现、想象、直觉,从而做出猜想。猜想用准确的科学语言、逻辑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具体假设。
  2. 假设
  《现代汉语词典》对“假设”的解释是: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在科学探究中,假设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答案。假设是试图对所观察现象的原因或对实验将要出现的结果做推测,假设要有一定的根据,或者是观察事实的根据,或者是原有知识经验的根据。假设是要符合逻辑的,形成假设要有一个推理的过程,并且要有相关的实验或其他实证研究的工作紧随其后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做出合理的假设可使求证意识与逻辑推断能力得到提高。猜想比假设更广泛,表达的言语更自由。对中学生来说,猜想和假设在实际探究活动中往往不断反复,彼此交融,相互融合。
  3. 假设与假说
  假设指从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出发,对事物(现象)存在的原因或规律作出有根据的假定性说明。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假设和假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假设是科学假说的雏形和胚胎,是对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初步设想,而科学假说则是假设的验证结果,是已经达到了的“假设的学说”,它已经进一步升华为理论形式了。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结论
  
  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普遍比较弱,但重点班的要稍微好于普通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在化学物质的教学中有意地进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实验班的探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E等级的学生人数有较大的下降,从实验前的31降到了23,而且有两个人达到了较强的B等级,而对照班各个等级的人数变化都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得出这个结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能通过探究性的物质教学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而得到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继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奇云.关于中学生猜想与假设思维活动的初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05.
  [3]胡华.化学中的类比和假设[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7,(4):46-49.
  [4]李军.在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106-107.
  [5]许应华.现阶段高中生化学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5.
  [6]文庆城,许应华.中学生化学猜想与假设能力评价初探[J].化学教学,2005,(1-2):42-44.
  [7]文庆城,许应华.PTA量表法-评价化学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2):40.
  [8]L.Mammino. Addressing the abstractness perception in theoretical chemistry courses[J].Theochem.2003,(621):27-3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