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金融助力,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探讨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03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意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就业质量,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农业农村的富强就离不开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有了高速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对照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即将面临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任务仍然很艰巨。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也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现代农业模式的过程。在农业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和完善的金融服务,金融资源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完备的金融体系则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金融的不断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农村,有着大量丰富的劳动力,国家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就业率,让更多的农民有就业机会,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金融的支持可以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科技创新提供所需资金,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体系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2.1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为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经过多年金融机构改革工作的不断努力,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将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作为吸引更多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有利条件,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在农村落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类型单一、营业网点数量少、供给不足、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全面、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出现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全面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提升了农村金融业的竞争力。
  2.2 “三农”贷款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农村涉农贷款都是我国金融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政府持续出台金融支农的相关政策,各地银保监局也制定了金融支农的相关计划,并采取了可行性措施,通过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的力度,不断增加金融支农的资源,金融业在服务“三农”方面有了明显的成效。据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来看,我国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8.95亿万元,同比增长10.7%,较年初增长3.94亿万元。改变了农村金融业长期形成的“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的服务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3 资本市场涉农投融资不断增长
  在资本市场,随着农业上市公司的不断转型升级,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了进一步提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农业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主体。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共有44家,总股本537.189亿元,其中归农业板块上市17家,归粮食及饲料加工板块上市7家,归林业板块上市5家,归渔业和牧业板块上市15家。这44家农业上市公司分别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能够在农业领域进行快速的市场布局和市场扩张,并且能够发挥自身龙头引领作用,利用自身公司在资金、规模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点带面”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向高质量、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体系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整
  农村金融体系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其他新型农村金融形式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时效性强,农村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依然存在无法及时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较少,服务的层次和对象不够丰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
  较少,竞争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
  3.2 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目前,通过银行性金融机构,每年从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出大于从城市的资金流入。农村地区的资金通过金融渠道的规模接近300亿元,中流出比重达到了90%,这也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最主要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工,他们为了让自己以及孩子享受到城市更好的环境资源、教育资源等,加之,农村的就业岗位欠缺,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农村依然依靠种地收入以及贩卖农副产品等传统的生活方式创造资金,使得大量的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等发达地区,造成农村地区农业投入的资金短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3.3 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性不足
  现有的农村信贷产品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目前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进入产业化和规模化,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融资,而是扩大到理财、保险、证券、期货等整个金融领域,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目标,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的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較快,但是存在的潜在的风险较大。此外,农业企业上市条件优惠力度不够,我国的农业企业是政策性很强的企业群体,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本的影响力较大,国家加大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及时上市和融资,也是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4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4.1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上,继续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支持更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规的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全面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深化政策性银行和大中型银行的改革,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中型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存款利率更高、贷款利率更低、期限更长的金融服务。此外,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的盈利能力。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农村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地方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资成立担保公司,由政府起带头作用,可以带动其他担保公司的发展,同时,可以适当扩大农村抵押物的范围,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一些根本问题。
  4.2 建立有效地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资金大量流出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持续减少,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也是阻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资金大量流出导致农村地区的贫困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流出,形成了农村资金的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地资金回流机制,有效地遏制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大量外流的不利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财政支持农村投入资金的方向和金额等具体内容,确保农村地区资金流向的正确性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所需资金的充足性。
  (2)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应加大对信贷的投入,可以在以质押和抵押方式的小额贷款之外,更多的适当发展小额信用贷款,采取适当的扶贫贴息等补贴,吸纳更多的资金回流,将农村金融市场上吸收的资金继续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将这些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创造更多的价值。
  (3)农村信用社应该巩固自身的改革成果,凸显自身在金融机构中的定位,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更多地倾向于服务“三农”上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扶贫业务,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现实优惠,有效地遏制农村地区大量资金流入城市。
  4.3 不断创新农村金融组织
  根据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和培育商业性、可持续服务的金融组织。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可先带头建立社区银行和规范化的小额信贷组织作为示范点,也可以鼓励政府牵头引进国内外农村金融机构中专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设计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综合运用租赁、信贷、保险、期货、担保等多项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规模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
  4.4 充分发挥农业上市公司的作用
  农业上市公司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着头部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需要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布局,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农业上市公司应当合理判断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布局,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体系。与此同时,农业上市企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以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农业企业向规模化经营,争取打破农业产业的局限限制,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仅44家,我国可以适当放宽涉农企业上市的审核条件,农业产业需要借助大量的资本投入,可以根据农业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放宽对农业企业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的指标,着重审核标准规范的生产经营过程和高质量、高产量的生产经营产品,从而增加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强农业上市企业的实力,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不断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4.5 完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法律监管
  明确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的监管职责划分,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小额信贷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责任。可以制定例如《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县域的金融机构在保证自身资金安全与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将新增存款中的一部分投放到当地金融市场,或者可以购买农业农村金融债券。同时,也要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风险处置责任,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以便灵活、有效地处置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20-10-29.
  [2]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统计数据[EB/OL].www.pbc.gov.cn.
  [3]张钟中 陈炜昊.海南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01).
其他文献
我国地方公共债务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2018年以来部分地区频繁爆发债务违约,因此有必要对特定地区的债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北京市公共债务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债务规模进行全口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政府债券和融资平台有息债务呈增长态势,而且北京市连带隐性债务规模也不容小觑.基于上述数据,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公共债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北京市公共债务风险以静态债务风险为主,动态债务风险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北京市公共债务具有规模大且增速快、期限结构错配、与多种类
随着后疫情时期各项刺激政策有序退出,稳杠杆的紧迫性和优先性开始提升.本文通过构建一个TVP-SV-VAR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冲击对宏观杠杆率的时变影响.结果 表明:影子银行发展导致的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及宏观杠杆率统计口径的不健全,使得2008年之后正向GDP冲击引起的去杠杆效应表面上有所增强.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造成200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下降,对宏观杠杆率的驱动力上升.利率上升在短期和长期能够抑制宏观杠杆率增长,但中期会加剧企业债务负担,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传导渠道的畅通提升了
摘 要:国际三大湾区名校众多,在教育资源上为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正处在发展的历史关键时刻,需要从国际三大湾区的高校建设发展措施中吸取先进的经验,据此,本文结合湾区实际发展湾区的高校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建设;借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01
利用Citespace软件,从作者、合作机构和关键词三方面分析了中国1990-2020年乡村空间研究的文献,结果表明:中国乡村空间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早期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为主,其后新农村、城乡关系等成为重点,当前的研究方向则呈现多元化;政府政策对乡村空间研究有重要导向作用;参与乡村空间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建筑与规划学领域,其集中度高但合作关系弱;乡村空间的物质层面分析比较充分但社会文化层面仍较缺乏.因此,今后对乡村空间的研究需要将政府政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城乡融合的视角推动乡村转型与重构,强
贸易高质量发展对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出了具体要求,新时期下绿色贸易的发展成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政府绿色投入的研究视角,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测算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并利用熵权法核算环境治理综合指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环境治理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效果及其内在机制予以识别.研究表明,环境治理显著推动了企业DVAR提升,且相较于污染型企业而言,其对清洁型企业的推动效果更优.环境治理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环保支出和
日本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对外经济摩擦、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本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出超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出台的前川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内需”政策.与战后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宏观需求管理比较,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特征是:(1)首要政策目标不是充分就业而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2)不是总量性政策而是结构性政策.本来具有特定政策目的、并且具有短期性质的 日本扩大内需政策,在政策实践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在不失其本来的政策目的的同时,日益具有一般经济政策的属性,并且嵌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本文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借助公共治理理论,构建包括公众参与、政府环境规制、绿色发展的研究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公众参与的绿色共治效果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参与能够显著提高绿色共治效果,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公众参与绿色共治具有短期和长期效应路径,短期效应路径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严格环境执法来实现,短期效应路径源 自于命令管控型环境规制的政府权威;长期效应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长期效应路径源 自于政府激励
日本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之一,匈牙利则是日本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大投资东道国.日本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产生于特定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寻求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率成为 日本对匈牙利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日本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规模大且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日本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形成了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导的三级梯队型的直接投资企业结构,并积极以直接投资规避与匈牙利及欧盟的贸易摩擦,直接投资回报率较高且投资收益主要用于再投资.日本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为中国提供 了以下启示:注重在中国与欧盟对接合
摘 要:电信业是我国迈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基于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界定可竞争性业务,厘清放松管制的现实需求;借由微信和5G消息之间的业务竞争窥见我国电信业竞争现状与竞争带来的创新动能。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技术创新、保护和提升消费者福利和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应通过加大竞争的引入、完善行业立法等方式推动电信业可竞争性业务放松管制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电信业;放松管制改革;可竞争性业务 
摘 要: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在断路器柜供应链视角,分析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物资供应的四个阶段(零部件生产、运输、存储、制造商制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并预测供应商供应中断时间,从而识别电力行业在疫情后复工复产阶段面临的风险。与此同时,从供应链金融方面给出解决经济风险的建议,以助力电力企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复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