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莫“跟着感觉走”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HZTP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老年人会存在如此高的用药安全隐患?如何才能保障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我们来听听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闫雪莲药师带给老年患者的用药建议。
  这些用药习惯藏隐患
  63岁的李大爷最近因咳嗽到医院就诊,确诊为肺栓塞。住院期间医生为他开了华法林,并叮嘱他这种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并定期来医院抽血测INR值,再根据INR值调整剂量。两周后,李大爷因身体不适再次来到医院就诊。医生为他测了INR值,发现INR值(目标值在2.5左右)已经升到5,表示已有相当高的出血风险。询问后才知,这是由于李大爷出院服用华法林期间,症状缓解不明显,便擅自加大剂量服用,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危险。
  谈到生活中常见的老年人用药不良习惯,闫药师说,老年人的用药误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误区一:多重用药。
  据闫药师介绍,目前关于多重用药还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但一般意义上认为,当患者每天服用的药物多于等于5种时,就属于多重用药。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多,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
  误区二:治疗不足。
  与多重用药现象相反的是,一部分老年患者还存在着治疗不足的情况。闫药师举例说,一些老年男性患者,虽然存在一些前列腺症状,本该用药物治疗,但在就诊时,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由于羞怯,他们就不会向医生倾诉这方面的问题,导致治疗不足。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如起夜次数增多,而夜里常会由于光线不足而导致跌倒等事件的发生。
  误区三:盲信偏方、保健品、中成药。
  现在很多老年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一些偏方、保健品、中成药等治疗疾病,觉得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对身体损害小。闫药师提醒说,很多所谓的偏方中都会添加一些可能有害人体健康的成分,长期服用后果会很严重。闫药师说,她曾遇到过一位老年哮喘患者,自行服用当地一种没有批准文号的偏方药物。这种药物中是含有激素的,而她自己并不了解。长期大量服用该药后,导致了血压、血糖升高等问题。
  另外,长期服用一些中成药,如服用多种活血化瘀药,可能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出血风险。当然,对于一些钙片等保健品,老年人可以适当服用,但也要注意用量,一旦服用过多,可能会导致尿钙增高、肾结石等现象。
  “处方瀑布”易成恶性循环
  用药过多的现象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闫药师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疾病因素。老年人经常患有多种疾病,需使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症状及并发症。像冠心病这样的疾病,可能就需同时使用四五种药物。
  2.多专科就诊。老年人习惯就诊多个科室,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开出很多种药物,有时不同专科会开具类似或相同的药物,这也是导致他们用药过多的一个因素。
  3.未及时停药。医生开出的一些对症的药物,是应该短期服用的,但一部分人没有及时停药,从而造成用药过多。
  4.老年人就诊存在“处方瀑布”现象。如,有些老年人服药后会出现腹泻症状,但他们并不知这种症状是由药物引起的,便去开止泻药;止泻药吃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便秘,于是又去开通便药。诸如此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是造成药物越加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老年人生理脆弱 不良反应多
  老年人用药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这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闫药师介绍说,药物进入人体的过程都要经过四个步骤,即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生理上的衰退,服药后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成年人有着一定区别。
  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老年人与成年人相比,胃内负责吸收药物的转运蛋白少、血流量慢,导致药物在吸收上存在一定障碍。另外,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间可能产生竞争抑制,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
  药物被人体吸收后,会分布在血液中、相应的组织中。药物在血液中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的药物和结合的药物。只有游离态的药物能够发挥药理活性。结合态的药物一般是与人体中的白蛋白结合的,老年人由于疾病原因、年龄的关系,体内白蛋白含量较低。于是,老年人在服用同等剂量药物后,结合的药物变少,游离的药物变多,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之外的副作用。
  大部分药物是在肝脏进行代谢的。肝脏内有专门负责代谢药物的酶系统,而老年人肝脏内的酶系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一些药物会对酶有抑制作用,一些对酶有诱导作用,这就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药物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一些药物的排泄过程会受到影响,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哪些药物需注意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药物,如降压药,调脂药;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药物,如降糖药;治疗失眠 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调节情绪类药物,如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类药物,如止痛药。另外,老年人可在家中准备一些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复方丹参片等。每种药物的具体使用注意事项都有所不同,但都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降压药:老年人血压波动比较大,冬季和夏季的基础血压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若只使用一种降压药,就可能导致血压降得过低,造成头晕、跌倒等风险。
  降糖药:老年人的血糖控制与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老年人不太注重饮食,因此血糖波动较大。这种情况下,如果降糖药服用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低血糖,增加跌倒的风险。
  镇痛药:有些老年人在出现腹痛症状时,会自行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需要注意的时,如果他们存在胃肠道溃疡,那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不但不会缓解症状,反而会加剧腹痛症状。
  安眠药:很多老年人会选择安定类药物,但这类药物不太适合老年人使用。因为这类药在老年人体内的停留时间比成年人要长出一倍,会造成体内的药物蓄积,引起白天嗜睡、头昏等一系列症状,增加跌倒风险,还可能使其他慢性疾病变得难以控制。
  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这类药物如使用不当,会加重出血风险,需特别注意。
  建立“定时药盒”与“服药日志”
  关于老年人用药的原则,闫药师首要的建议是,老年人除了要在出现疾病症状后去医院就诊之外,平时最好也应定期去看老年综合门诊,对用药列表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医生开出的有些药物只是暂时对症的药物,或有些药已经不适合病情的变化,或用药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闫药师建议老年人都要准备一本“服药日记”,对所服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作一详细记录,方便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调整。
  其次,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较差。很多人服药后觉得症状未缓解,就擅自加量,或自行停 药。其实,这些“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像有些心血管药物属于一级预防药物,是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药物,用药后症状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变。
  对于一些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缓慢加量,让老年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降低不良反应几率。
  另外,一定要劝诫老年人,不要过于迷信偏方、保健品,这些药物不仅疗效不确切,还会有潜在的不良反应。
  还需注意的是,如今药物制剂技术发展很快,很多老年人并不清楚缓释、控释、肠溶制剂等的区别。如,肠溶制剂的药物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里失活、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像这样的特殊剂型,掰开、研碎服用可能会破坏剂型结构,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对于特殊剂型药物,最好询问医生、药师,或仔细参照说明书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老年人记忆都会有所衰退。作为子女来说,可以给老人在家中准备“定时小药盒”,提醒他们按时吃药。另外,建议老年人有一家比较信任、可以长期随诊的医院,方便及时作出用药调整。
其他文献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夏季是中风的高发期,是其他季节发生中风几率的一倍之多,死亡率也较非高发期高出2倍。而且,随着气温越来越升高,其发病率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为何夏季要防中风  盛夏季节之所以中风高发,是因为当外界的气温超过32℃时,我们体温的调节便主要依靠汗液的蒸发来完成。正常情况下,在32℃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我们成年人大约要出1000毫升以上的汗水,如果出汗较多,而水分补充不足时,便会因血容量不足或血液过于粘稠
2018年7月24日,由浪潮集团主办、《会计之友》杂志社协办的数字化转型成就智慧企业——集团企业管理与技术变革高峰论坛在太原召开.rn大会由浪潮集团山西区ERP总经理崔峰主持
期刊
期刊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形态发展的重大突破,也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方式。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转变的主体,需要切实分析新时期特征及要求,采取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 了解频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腹膜透析置管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将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