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教学的“出位”现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考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后,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的解读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某些课堂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执教的是古诗《山行》,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接着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然后学生自发地按朗读、画画、表演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时间,有生朗读,有生画画。有生表演。有生唱歌……如此整整折腾了一堂课,语文课俨然成了“大杂烩”。
  评析:错位——与“综合”结缘太深
  也许在课改初期,这还是一堂备受青睐的“样板课”。即使今天,仍有不少老师还在“克隆”。究其原因。一是新课改鼓励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舞蹈、美术一下子涌进了课堂,只是我们的“语文”没有了。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了。诚然,“人文”有时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应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空泛的“人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想象诗境、感悟诗情一定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是在对语言文字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切不可让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案例二
  
  本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首先让学生诵读感悟:文中最打动你的镜头是哪个?匆匆读文后,组织集体交流然后提问:谁愿意把让自己感动的句段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你感动的理由吗?接着出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紧跟着多媒体展示一首赞颂母爱的小诗。最后。老师用动情的语言说起了自己的母亲。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了许多课外信息,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的体会不是很深刻。
  评析:不到位——与“拓展”攀亲太近
  这是我初教时设计的几个环节,应该说是在尽力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深刻反思一下,这堂课是浮躁的,是空洞的。放手让学生朗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这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意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殊不知不少课堂中,学生满箩拣瓜。漫无边际,到头来却没有抓住课文的重点“读进去”,诵读成了感悟课文的“过场”,最后还是落入老师早已设好的“圈套”,这何以体现以“人”为本?
  出示关于母爱的图片,读关于母爱的诗,固然能震撼人心,但学生的感受始终是遥远的,只有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生活,才能真切感悟到:母爱原来就是一句叮咛,一声鼓励。一碗饭菜……其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也有不少老师拿到课文,还没来得及细细咀嚼、品位,就考虑如何拓展,乍看似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对字里行间透着的神韵,“进而不入”,“过而不留”。
  
  案例三
  
  一位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演示课件,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给你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出示图片,看到今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你心里又是什么滋味?3、出示一组环境污染图片,说说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4、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中,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不断。层出不穷;学生情趣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
  评析:越位——与“媒体”贴心过密
  本教学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演示多媒体课件,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过量的图像信息课件的使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广告语,虽然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但相对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还是“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这是语文课,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唯一追求。我们可以在课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词,并当众演讲出来。这样,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而且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环保教育,“语文性”得以充分体现。肆意地夸大、捧场人文,导致“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是千万要不得的!
  佛教中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想,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其他文献
[习作内容]    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并积极回忆家乡的
家,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崇尚什么、遵守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都与家庭文化息息相关。 杨敏的家庭,是一个以爱为核心、人人羡慕的模范之家。他们用点点滴滴的生活态度诠释了热心家乡发展、乐助邻里、和睦一家亲的真谛。  家住庆阳市合水县乐蟠路社区的杨敏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全家仅靠她平时打工的收入和低保金来维持生活。  这个家庭几十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2007年高考语文将增加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本文通过对近年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有探究性质题目的分析,谈谈今年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的基本特点并提一些备考建议。    一、探究题的考查依据和范围    考纲对探究的解释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所谓疑点难点,应该是指可以多元解读的地方或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由文本向
[摘 要]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无缝链接,即通过定格生活画面——化静为动,替换生活素材——化虚为实,引导生活实践——化整为零的策略,使教材更富张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用教材教 链接生活 张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6  
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特别注重对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调试辅导,对高考严阵以待,极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盛夏,高考结束了,毕业典礼举行了,学生跨出校园了……一切都“完事”了。实际上,高考过后至跨入大学门槛之前,学生既有离开高中生活的怅然,又有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的希冀和前途未卜的茫然,种种复杂的情感夹杂在一起,决定了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心理转型时期。这时往往因为家长和教师的放松,教育成了“一片真空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定义和标准,而东方人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便是精致的五官和面容,无论是亭亭玉立还是婀娜多姿,都能通过美丽的面部所展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在爱关的路上不断奋进着,她们既想拥有个性,又希望能追求潮流趋势做一位时尚关达人。那么变美从哪里开始做起呢?本期华美为大家介绍——网红眼。  如今,网络红人吸粉无数,一双看起来善良可爱的眼睛引得许多爱关女性的羡慕和跟随。但单纯通过浓重的眼妆和双眼皮贴
“破窗效应”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认为假如某个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打碎,却得不到及时维修或补上,会造成更多的窗户玻璃被破坏,甚至整个建筑物都将被摧毁。这指出,环境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同样,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破窗效应”,受环境的暗示和诱导后,学生开始滋生、增长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而导致不正之风蔓延到整个班级,对班级建设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新
[摘要]小学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倡导多个角度、富有新意的阅读方式,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提升阅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牛郎织女》这类民间故事具备了多类型的教育功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知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牛郎织女》;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从名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评价要讲究艺术,要注重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和
[摘 要]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教学品质。在《咕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把识字与理解、感悟课文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沟通,给课堂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