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均衡:機會均等,平衡公私醫療系統發展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y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方合力,打造和諧系統
   健康城市的理念是符合社會、民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求,人們對於健康、長壽、愉悅、自給自足的狀態的追尋是健康城市的應有之意。但一個城市的健康從宏觀層面來看,不能僅停留於醫療優化、長壽比例提高等基礎層次,它是一個完整的城市系統的打造與優化,這需要政府、業界、社會各界、大眾市民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來努力學習、平等包容、互相尊重,從而共同建立一個和諧、平等、穩定的城市。
   換言之,共建健康城市本身就在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常常用“和諧”二字代表對三者探索的成功結果,但殊不知,和諧亦是具有相互作用力的。人與人之間的愛的付出,城市民眾之間的互相扶持、幫助其實都是在互相作用,相互影響,乃至潤物無聲之間將正向的價值觀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為他們樹立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度與情感,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自然會強化健康城市的建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提及澳門,都會提及到它充滿溫度的“人情味”,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將澳門民眾更好地凝聚在一起,面對問題,攜手解決問題。同時,人與社會的關係亦非常重要,在健康城市的構建中,個體之於社會有怎樣的力量貢獻,社會又如何來關懷個體,做到公平公正、包容開放的心態來平衡個體權益,是大家更為關心的議題。而提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來自於自然,也是從自然中獲取自己生存發展的重要養分,我們對於自然的愛護珍惜,也會得到自然的善意回饋。無盡的索取、破壞最終受害的還是人,所以面對到自然環境的萎縮、惡化,越來越多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已經在警醒人們,更有各種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提醒人們對於自然的關懷與重視。澳門因為土地面積的限制,人口亦在持續增長,我們對於傳統自然的擴張、索取也非常大,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和諧狀態,是每一個澳門人的使命,其實也在考驗著政府、眾人的智慧。
   因此一座健康城市的打造不是憑藉一人或者一個主體就能完成,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努力而成,如同一棟高樓的興起需要建築師、設計師、裝修人員、清潔人員等不同角色人士的合力才有可能完成,所以在健康城市的建設中要確立政府主導、大眾參與、多界別跨部門合作的思維,才有可能以機制化的方案來推動。
  放下私心,聆聽民意
   任何一座健康城市,對於平等的追求大家都是孜孜不倦的。城市建設中各種積極力量都應該得到平等進入、發展的機會,社會的發展不能單靠一種力量,或者被一方利益所左右,最終導致出偏頗的政策指定、執行或者不利於社會團結合力的發展。所以這對為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權者要放下私人利益,要有民族、國家、社會的使命感,了解民眾真實的需求,從整體大局的角度來尋求互利共贏的方案,從而在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將社會矛盾降到最低點,努力打造“生命共同體”。
   因此,澳門在推動健康城市的建設中更需要聆聽民意,充分考慮市民意見,因為參與城市發展不僅人人有份,也人人有責,我們追求的不是健康長壽全球第一的簡單量化指標,而是確立一座城市的價值與永續發展,用眾人的智慧來看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優質方案。對於社會中每一個群體,無論是青少年、中壯年、老人都能夠在社會資源的使用上,在社會責任的奉獻與承擔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只有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才能真正適材適所,團結奮鬥。政府召開非常多的諮詢會議,也設立不少專業機構,試圖收集民意,但核心的一步在於聆聽之後,如何結合民眾的建議,真正的需求來制定合理的政策,而非將諮詢對專業界別的意見征詢作為一種“過場形式”,最終仍堅持己見訂立涉及公眾利益的政策,這樣並不能調動民眾、業界的積極性,也無法培養他們在城市建設中的使命感與榮耀感,對於長遠的城市建設而言弊遠大於利,所以為政者身居高位更要戒慎恐懼,思考人民所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句“都是為居民好”就可以一刀切或者一意孤行地制定、推動政策的執行。
  公私並行,科學發展
   同樣在專業的醫療發展領域,我們也需要真正了解澳門市民的醫療需求與業界發展的期待。回歸後經過20年的發展,澳門的醫療質量大幅提升,也逐漸打造出一支可以滿足澳門市民醫療需求的專業醫護團隊,民眾對於醫療發展雖然各持己見,但基本醫療的滿意度還是較高,值得肯定。近年來結合本澳學生赴內地等學醫以及本地的醫生、護士教育系統的培養,醫生護士群體的專業素養是有保證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從總體比例上看,本澳醫生的數量暫時可以支持到醫務診療的需求,而隨著老齡化、人口增多等客觀問題的出現,本澳醫護人員數量仍然出現一定比例的缺口,無論是官方還是學校教育系統,都在嘗試合理優化醫護比例、護病比例等。
   當政府看到民眾的醫療需求後,確實加大了對於醫療資源的投入。但事實上,政府對於公立醫療系統的投入是完全傾斜式的,這種幾乎高比例的資源傾注也加劇了本澳公立、私營醫療系統的失衡,當公立醫院獲取絕大部分資源後,一方面對於醫護系統會產生強烈的磁吸效應;另一方面也會將私營醫療系統的人流等進一步逼出,使得本地私人醫療市場進一步萎縮,很多具備專業能力乃至在本澳專業界別稱之為名醫的醫生一旦投入到私營診療體系,就會面臨到非常大的生存壓力。所以,公私營醫療系統,理應平等合作,平衡發展,共同攜手為大眾市民服務。
   於此同時,我們更看到體制僵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政府以“安全”的名義,對於私營醫療系統進行超限度的管控,尤其是專門區分出“醫院用藥”與“診所用藥”兩個系統,很多病人在醫院開出的基礎藥物,在診所卻禁止開出與配備,這變相禁止病患前往私營診所系統就診,是非常嚴重的“機會不平等”現象,縱觀其他地區,包含鄰埠香港,既有實力強健的公立醫療系統,也有豐富的私營診療系統,香港卻沒有對於公私系統帶著“有色眼光”來區別對待,試問澳門又為何堅持如此,這種風氣的引導之下,只會加速澳門看病難的困境,病患要輪候更加長的時間才能就診,很多時候山頂醫院從普通門診到急診都是人滿為患,又需長期輪候才可能看到醫生,迫使很多民眾前往香港或者內地就醫,對於澳門的醫療口碑同樣是一種負面打擊。    再者,本澳因為獨特的產業形態與職場文化,民眾就診一般都會有“假紙”需求,目前政府系統並不承認診所體系開出的假紙,這對於私營醫療系統而言,完全不受尊重,讓業界普遍有備受輕視的感覺。所以從這些一刀切乃至偏頗的政策上,我們看出“機會平等”對於業界、公私醫療系統的平衡發展何其重要,我們更期待當政者能夠看到社會呼聲,加速改革,推動機會平衡,以更加開放、公正公平的姿態來鼓勵各方積極力量不斷發展,共同完善澳門的醫療診療系統。制度的制定不應該偏離民眾的真實需求與公平的初衷,否則效果往往南轅北轍,大打折扣。醫療界更是政府在主導推動健康城市建設中的關鍵力量之一,應該積極與之攜手,努力合作,而非一刀切扼殺私人市場,使澳門失去了醫療資源、診療市場平衡發展的良機。所以資源的錯配如果是過去不當政策的根源,未來我們期待政府能夠更加合理地優化資源分配,調和公私系統的平衡,最終為大眾市民服務,打造“全澳民眾生命共同體”,提升總體生活質量與城市價值。
  灣區整合,互補不足
   澳門現有的醫護系統除了本地培養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內地,尤其是暨南大學醫學院等系統,可以說過去幾十年澳門的醫學發展離不開與廣東省的密切合作,隨著澳門人口、遊客數量的增加對於醫護專業水平、數量的要求也會逐漸提高,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確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好機遇。三地同文同種,但各自資源存在差異性,具有明顯的互補性。9+2城市格局的形成,確立了灣區城市的新形態,也是國家改革開放深化推動的大局戰略,澳門如何在國家級的資源聚合中掌握、利用好核心資源,是大家必須快速思考與面對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面臨到人口基數少、土地面積狹小的問題,灣區的確立將進一步帶來制度的創新,澳門能夠以內地作為發展腹地,開展相關醫學研究,加快醫學生等的培養,包含綜合性醫學院的設立等都是值得政府與醫學界合力探討的。澳門的醫學生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澳門,學在澳門,實習在澳門,看診在澳門,而澳門人口限制下導致的病例缺乏、病種不全等的問題將不利於醫生專業水平的提升,因此未來政府如何在灣區的利好之下幫助這些年輕醫生、醫學生提升專業水平、發揮更大價值就應該快速啟動政策探討程序如何加強與廣州、珠海、深圳等城市的合作,提供更多專業實習、專科培訓的機會,讓澳門醫生在三地中提升競爭力,打造澳門醫療的好口碑與高質量,恰是我們可以藉助國家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積極把握到的方向之一。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業界都要保持開放的姿態,不能閉門造車,要積極主動爭取資源,助力澳門醫療界發展,加強與粵、港地區的深度資源整合,推動教育的提升,進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找出澳門在灣區中的獨特定位與核心價值,形成澳門特色,這需要政府等多方的智慧,如同鄧小平先生提出“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前瞻性政策的智慧一般,執政者、參與者都要不斷培養出自己看待長遠發展的智慧,用更加客觀公平的初心與機制來制定政策,推動公共政策的執行,確保健康城市的永續發展。
其他文献
近年來,澳門經濟持續向好,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特區政府更積極主動參與灣區建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作用,改善社會民生福祉,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及支援,值得肯定。  隨著政府財政儲備達5600多億,本人在2013年提出成立全民基金公司,以投資方式,建立成果分享機制,實現“人人做老闆”,讓市民共享經濟建設的成果,相關意見及思路亦得到政府肯定,並表示會研究
期刊
健康指標在近年來的全球城市評比與治理中越發凸顯其重要地位,從醫療、養老、疾病預防、宣傳與教育等領域都在加強力度,“健康城市”建設更是21世紀掀起的全球風潮,澳門於2004年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導的“健康城市”,並被接納為世界健康城市聯盟創始會員。近年來政府在醫療領域付出不少努力,且在九澳、離島等區域興建專門醫院加強專業服務;在突發疫情的管控上也愈發成熟,掌握主導權,從應對SARS的積極舉措令全
期刊
都市更新關係城市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更涉及重大的公共利益,坊間期望甚大,羅司曾公開强調,都市更新不是解決舊樓重建問題,政府、都更委、都更公司、私人發展商各自應發揮什麼角色?   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指出,近年政府房屋政策集中在興建公共房屋,以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而忽略了很多居住在舊城區老居民冀望都市更新早日推動,改善居住環境的期望。   由最初的舊樓重建概念到都市更新概念的演變,正是社會期望的轉變
期刊
關懷弱勢,成果顯著   健康城市的推動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這本身就涉及到國家、社會、社區、家庭、個人等多個不同的主體,在此過程中更期待令到大家對健康有共識,認知到自己需要改變什麼。尤其是社區中因為健康理念的推動,讓居民更有意識地了解、學習相關知識,改變對於疾病、健康的認識,同時也加快了居民間的共融相處,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澳門政府結合全民力量來推動健康城市建設是卓有成效的,
期刊
澳門早在2004年就已經成為世界健康城市聯盟的創始會員,15年的時間,澳門用最實際的努力來證明在打造“健康城市”上的成果,人均壽命的增長,嬰兒的存活率全球居冠,基礎醫療的制度保障與體系的完善都獲得極高的民意支持,所以全民對這座城市的進步有著深深的體會。雖然國際上列出考核健康城市的11項社會功能、數十項具體指標來進一步量化,我們發現一座健康的城市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宜居”。   澳門在回歸以後,得益
期刊
9月份博彩毛收入22億澳門元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發佈最新賭收數據,顯示9月份澳門博彩毛收入為22.1億澳門元(下同),比8月上升66.2%,是自今年4月份以來錄得最高賭收數字,而按年跌幅亦收窄至90%。今年首9個月澳門累計賭收為386億元,按年下跌82.5%。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10月1日表示,新一期失業人士多為博彩中介和酒店業等,澳門政府今年至9月調整了1.45萬名外僱,明年會投入逾177億
期刊
由三年前設立都更委員會到增設都更公司,有否違精兵簡政的立埸嗎?未來的都更公司由政府全資擁有及主導,意味著社會大眾對其運作知之甚少,就如何提高透明度及發揮最大成效,有何建議?   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提到,由三年前設立都更委員會到目前增設都更公司,可以說從架構的設置到有關立法的配套,為展開都市更新工作創立了條件。都更委作為政府智囊機構,職責是反映社會意見,推動立法工作,制定政策等發揮作用,而都更公司
期刊
鼓勵全民,投身運動   無論是先前的體育發展局還是重整架構後的體育局,多年都一直積極參與推動澳門“健康城市”的打造,作為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們深知體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改善市民的身體素質,所以多年來我們通過多方面的工作來強化體育運動,推動市民養成健康的運動習慣,從而加速“健康城市”的建設:   首先,體育局多年來致力於完善現有的體育運動環境,包含增加不同的體育設施,開拓更多的體育活動空間等,希望給
期刊
本期時事辯論特別邀請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澳門都市更新委員會陸惠德委員、澳門建築師協會梁頌衍主席、澳門群力智庫中心秦昶理事,共同探討澳門的都市更新發展,並且提山各自的見解。   談羅司曾公開强調,都市更新不是解決舊樓重建問題,政府、都更委、都更公司、私人發展商各自應發揮什麼角色?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指出,近年政府房屋政策集中在興建公共房屋,而忽略了很多居住在舊城區老居民冀望都市更新早日推動,改善居
期刊
澳門藝術節迎來三十歲生日。今年以“致敬經典”為主題,呈現二十二套近一百場豐富多元、風格各異的節目及延伸活動。在品味經典的同時,致意經典、打造經典,讓久經淬煉的經典作品,為澳門增添人文氣息。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由本地藝團足跡擔綱,該節目於2009年首次面世,透過嶄新視角詮釋當下風物,包括對城市發展的戲謔、身份認同的追尋等。而今沈澱數年後,觀光博士咖哩骨將當年在矮人國的所見所聞,寫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