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8119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家一笑即芳辰,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想对金溪有一份知性认识的话,一定要先读一读王安石的《送黄吉甫将赴南康官归金溪三首》。他不但写出了金溪的山水之美、身为当地人的骄傲,还描摹出一幅和谐有趣的生活和出游场景。带着对诗中秀美风光的无限憧憬,我走进了这座书香古韵犹存的南方小城。



  群山環抱中的金溪,自古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江南宗族观念和文化传承意识。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历史上,金溪曾出过2名状元,3名榜眼,242位进士。在这样一个小县城里能如此高密度地出现高级仕宦阶层,真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了,因此人们也称金溪为“江南书乡”。乾坤有精物,地灵出人杰,环境的濡染最终成就了大师的诞生。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的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故乡就在金溪县陆坊村。他提出的许多重要学理如“心即理”“发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个人”“践履工夫”等,上承孔孟,下启王阳明,并与王阳明的思想共同形成了“陆王心学”,是中国儒家精神的真正体现。正是因为陆九渊,金溪也被称誉为“心学圣地”,发源于这里的心学思想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2019年是陆象山诞辰880周年,金溪县举办了首届象山文化旅游节暨纪念陆象山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而近些年象山先生的故居、书院等也都得到了良好的修缮,因此行走在金溪县,象山的印迹处处可寻,象山公园、象山路、象山酒家、象山印饼等路牌、店招,为我们从“心”认识金溪提供了绝佳的线索。我一路循着象山先生的成长足迹,感受他丰厚的思想财富和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


陆氏家庙


  从金溪县东北行14公里往龙虎山方向可到陆坊村,也就是陆九渊的故里。村子规模很大,现在依然老屋连片,石板街巷纵横交错,古木掩映,炊烟袅袅,鸣啼声声。村中的义里门楼最为显眼,这是一座清代宗族门楼建筑,分为三层,蓝顶青墙,砖木结构,楼影倒映在前面的水塘里,如同画卷一般。门楼上的对联已经传了几百年,虽然年年都会新桃换旧符,但文字却一字不改,上联“宋来门第高山斗代有人文冠古今”,下联“六相三贤理学家义门十世儒崇第”,横批“宋陆儒门”。由于保护良好,象山门楼虽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稳稳屹立,是象山故里最为显耀的门面。
  村中还有一座陆氏祠堂,是陆家生活在此地的几十代人的共同精神家园。推开虚掩的木门,明媚的阳光夹着浮动的尘埃透过屋檐照在天井里,四周有回廊通往正厅,廊柱的斑驳纹理透着历史的沧桑。正厅中央挂有明代书法家宋濂题写的“骊珠世家”牌匾,是对陆氏治家有方的彰扬。南宋年间,陆象山一家已经居此十代,全家三百多人没有分灶吃饭,而是和睦相处。祠堂就是陆氏大家族当年就餐的地方;按照他们的家规,餐前会击鼓三下,象山先生六兄弟和子弟们在其父陆贺的率领下祭拜祖先,再同唱《家训歌》,然后才开始用餐。这个二百年不分家的大家族是宋代“孝悌治家”的典范,名震大江南北,曾受到皇帝下诏旌表,至今仍是佳话。在这样的精神熏陶下,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皆学术精湛,成为南宋学界著名的“金溪三陆”
  祠堂后院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址井”,井水清洌,造型别致,外方内也方,形似一个“回”字,由巨石凿成四方井圈,四根石柱直插井底,四周再镶以石板,形成了千年不坏的井筒结构。井底呈八卦状,同时又因陆家被皇帝敕封为“义门”,此井亦称为“八卦义井”。
  村中古巷深深,走在青石板路上,随处可见“翰林第”“进士第”“大夫第”等巍峨门楣。恬静而悠长的石板巷陌,写满了乐山乐水的仁智,散发着古意盎然的魅力。

疏山寺


  疏山寺坐落在金溪县城西20公里的疏山之中。这里青山似黛,林木华茂,绿水长流,自古便被视为“风水宝地”。疏山寺人称“曹洞祖庭之一”,建于唐朝,唐禧宗御笔亲书“敕建”二字,使其成为整个江南地区来说也为数不多的皇家古刹。历代多有名人雅士来疏山寺题咏,晏殊父子、王安石、曾巩、陆游、汤显祖等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
  陆九渊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当他看到书中“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时,便领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而人与天地万物都在这无穷之中,那么人如果仅仅为一己私利而活,就太渺小了,人须做一个大写的人,则宇宙内的事正是自己份内之事了。因而他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十二个大字:“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直接点明了心学的最高境界。后人将这段经历称为“陆九渊疏山悟道”,其实也可以说这是他确定了人生大方向,立定了为圣贤之学的大志向。疏山启悟了九渊,九渊为疏山增色添彩,也正因如此,疏山便对于“象山心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的寺院主体为清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重建,大殿宏伟,庭院开阔,亭阁佛像仍存,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大气磅礴。大雄宝殿前的正中央设有宝鼎一尊, 鼎内终日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礼佛念经,往来不断,我也被他们的虔诚所动,添上了几炷香,祈求家族中的晚生后辈能从小心怀凌云壮志,学业有成。走出疏山寺,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抚河浩渺,小城秀丽,大好风光尽收眼底,这真是一处令人逸兴遄飞的佳胜之地。

Tips


  “躬行”榜样——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他曾在贵溪应天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见其山形如象,因此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是宋明“心学”的开山鼻祖,被后人尊为“陆子”,也与同时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并称为“朱陆”。他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传道授业,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学说,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能动性作用,形成了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的心学。当年在鹅湖之上,陆朱两位大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哲学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仰山书院


  仰山书院位于金溪县城王家巷,它的前身是南宋所建的崇正书院,当时的大儒朱熹与陆象山曾在此会讲,并且“反覆辩论”。书院虽位于繁华市井之地,却独享一片幽远的清静,几百年来承载着各派学理的精微论辩,见证着先贤士子的翩翩风采,与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同为江西著名学府,历代都受文人墨客崇敬景仰
  清乾隆二年(1737年),时任金溪知县阎廷佶倡捐,在原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了仰山书院,这个名称出自《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表达了对陆象山等先哲的崇仰之情。今天的仰山书院经多次重修,依然担负着传承先贤大儒学术遗产和金溪千年文脉的重任。
  书院大门上方的“仰山书院”匾额为清嘉庆年间江西学政王鼎题写,虽经近三百年风雨,但这几个大字依然遒劲,尽显风雅古朴之气。走进书院,白墙青瓦,满目翠色。穿过天井,即是正厅,也就是“陆九淵纪念馆”,安放有陆象山的半身像,长期展出陆象山生平图片,并收藏有各种版本的《象山全集》和各地吟咏象山的诗、词、楹联等。穿过正厅,上堂设有书画作品展和金溪历史人物展厅,正厅的右侧还有碑刻展室。书院东侧的“先儒祠”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那时的学子们春秋两季开学都要在此祭祀先儒朱熹和陆象山。祠内左右有檐廊,分别为状元道与进士道。状元道坎坷而狭窄,意喻独占鳌头要付出的艰辛;进士道则相对宽阔平坦,祈望的是学子们登第后能够仕途顺畅、坦荡为官。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书院昔日朗朗的书声早已沉寂在似水流年里;但行走其中,浏览着展品,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敬仰先贤、崇尚学术的深厚文化情怀。


象山公园


  象山公园是一座集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于一体,兼具旅游休闲、健身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也是金溪县最漂亮、最繁华的一处公园,单单水面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强,且是活水,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园中的“一塔湖图”更是美如画
  其中一塔为“锦绣塔”,高13层,现已成为金溪县城标志性建筑;一湖为象山湖,湖光映着塔影,蔚为壮观;一图为县图书馆,古色古香,与一湖一塔协调搭配,不是事先设计却胜似事先设计。象山是公园中最重要的展示主题,园内陆象山像、象山阁、象山湖等主要景点和建筑的命名均与象山关联。象山阁里不仅有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书写的象山语录、题咏楹联,还雕刻有陆象山人生四个精彩片段——“鹅湖之会”“象山讲学”“白鹿传经”“荆门八政”。
  我们遇到很多市民在这里休憩、健身,还有两对新人迎着晨光在园中拍摄婚纱照,幸福洋溢在脸上。悠然闲适的场景正应合了它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定位。



  来到抚州,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有两大可永世炫耀之处 ——临川的才子,金溪的村子。临川才子自不必说,那是足以光耀千秋的标识,而金溪的古村也足以让当地人引以为傲。

  至今全县仍留存着格局完整、肌理清晰、历史风貌保存好、古建筑成片的古村落128个,单单国字号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有42个,各村合计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1633幢,几百年历史的府邸和民居比比皆是且保存完好,着实让我惊叹不已,而这也使我深刻明白了,为什么金溪又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带着这种崇敬、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一座座古村,看到了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看到了石雕、木雕、砖雕、宗祠、牌坊、书院,看到了翘角的屋檐、狭长的街巷、“手摇狮”的表演、雕版印刷的坊肆……千百年来,大时代的洪流滚滚而过,这里却大致保留了古村质朴的底色和缓慢的生活节奏;古村也是本地文脉传承的实体介质,让我们的缱绻乡愁有了安放之处。




浒湾书铺街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浒湾的认识是从对它的“误读”开始的。我一张嘴就将它读成“ 浒(hǔ)湾”,朋友直接纠正我要读“许(xǔ)湾”。站在短短200多米的书铺街上,我一时难以相信,它居然是明清两朝盛极一时的江南乃至全国的出版中心,从这里走出的“金溪书”享誉古籍收藏界。
  浒湾镇位于古临川府所在地抚州市与金溪县城之间,紧傍抚河北岸;便捷的航运交通,加上古临川浓厚的书香气,使这个临河小镇的木刻印书业从明代中期便发展起来。至明末,全国印书数量最大的福建建阳书业因种种原因走向衰败,长期与建阳有生意往来的金溪浒湾商人抓住机遇,先是贩卖建阳书本,后又购买了一些建阳刻书世家流出的书版,带回浒湾印刷,一时新的书坊堂号大增,在建阳书业衰败之际,迅速崛起,填补了印刷市场的空白。到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更是达到鼎盛,成为江西的印书中心,浒湾印书销往全国,人称“赣版”或“江西版”。从经、史、子、集到戏曲话本、书法碑帖都能刻版刊行,旧版《辞源》,以及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出版的早期初中地理课本中就有“浒湾男女善于刻书”的记载。明清时期,浒湾书坊达60多家,不仅印书也卖书,在国内各大都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各口岸都有浒湾书坊的分号;明清年间,就连北京著名的琉璃厂书铺,十有八九也都是金溪人开的。当年距离琉璃厂最近的一座同乡会就馆是金溪会馆。“临川才子金溪书”的民谚就这样不胫而走,传遍全国。
  浒湾书坊建筑群由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和礼家巷三条平行的南北走向的街道组成;当年这里曾汇集着数百家雕版印书作坊和店铺,现仍存201家,是目前我国唯一保留的因雕版印刷而形成的古建筑群。走在古朴宁静的老街上,从年深日久的建筑遗迹中仍可窥见当年手工印刷的兴盛,老人们讲起从前的故事来也是头头是道。鱗次栉比的铺栈、书店、作坊均采用的是一种固定的街道格局——它们都首尾衔接,中有谯楼、巷道相通。门面在前书铺街的,后门则在后书铺街;正门在后书铺街的,后门就一定在前书铺街,这样便于来往联系与沟通。而沿街铺栈的建筑式样均为纵深式加厢楼,方便藏书、存版、印刷、售书。
  前书铺街长240米,街口的石拱门从前镶有“籍著中华”的石匾,可惜已毁;后书铺街长170米,街口石拱门上高悬的石匾写有“藻丽嫏嬛”四字,建于清道光年间,这里的“嫏嬛”两字指的是神话中天帝的藏书处。
  除了街道,浒湾因雕版印书而形成的水陆交通、游船码头、深宅大院、观音阁等都基本完整保留了下来,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藏于其间,由此派生的民风民俗、市情行规仍依稀可辨,令人慨叹。


竹桥村


  我对竹桥村的初印象来自于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所以当真正到了村里时并没有感到太过陌生。这是一座由唐代吏部尚书余褐的后裔开创的村落,明代时初具规模,历史上不仅是文风昌盛之乡,也是商贾活跃之地,是金溪于元中期较早经营书业的小村。
  从高处俯瞰,竹桥村形似一柄展开的巨扇,村中的13条巷道如同扇骨,“扇骨”之上分布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建筑连片未损,且大多还有住户,是一处“活”着的古村落。



  村外是一大片荷花湿地,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即视感。村口有三口被石栏杆围成的方形古井,呈工整的“品”字形排列,名曰“品字三井”,包含品秩、品德、品味之意,也是劝告村民喝了这水,不管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全村有门楼三座:总门楼、中门楼与下门楼,串联起村落的纵深走向。村中古民居现存100多幢,说“幢”容易让大家觉得它们是独立的,实际上这些建筑都是一组一组存在,互相勾连,如文林第、十家弄、八家弄等。它们是建筑群像,透着一种“集体”的美——清一色的青墙黛瓦,大多是上下两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开一方天井用于采光;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以雕绘装饰,繁复而精致,华丽又不失灵动,且都含有极好的寓意。据说,动乱年代很多村民用泥糊纸盖,把这些匾额、雕刻保留下来,才让我们今天有了得以一见的机会。除民居外,村子的公和堂、锡福庙等公共建筑及6座祠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民宅群中间,雄阔浑厚、格调高雅的建筑布局透着传统宗族血缘文化的庄严。我喜欢在这些古建筑长长的甬道中徜徉,或者坐在门槛上,摸着残缺的石狮和斑驳的门框,享受斜射过来的阳光和难得的幽静。远处突然走来一队穿着特色汉服的村民,边走边聊着家长里短,皆如寻常,这样的景象恍如昔日时光的重现。快出村时,又看到总门楼前那个清澈见底的月塘,它就是村中七口水塘呈“七星伴月”之态的“月”。此时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倒映着池水两边的古老建筑,仿佛一幅水墨画卷。我在一抹夕阳中离开竹桥,回头远望,它的清远、幽静兀自散发着厚重而迷人的气韵,牵动着我的故梦乡愁。

蒲塘村


  这是一座以“文武世家”著称的古村,其奠基者为后唐时的大中大夫徐慕贞,他辞官后隐居此地,遂成村落,至明朝发展到鼎盛,号称“千烟之厦”。至今,徐氏子孙在村子里已繁衍至第38代。
  蒲塘整体坐北朝南,且东南北三面环山,水村山郭,风光秀丽。村子现在还保存有造型精美的明清古建60多幢,同样有“科甲世第”“进士第”“科甲第”“外翰第”等高门大宅,它們被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古巷小弄连接在一起,且每组建筑群外都建有各房聚居的小门楼。村中历史上名人巨商辈出,且热衷于建设,所以村庄格局井然有序,田园风光与建筑智慧相结合的“蒲塘十景”曾享誉古临川。   蒲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水,全村有塘99口,称得上地道的“水塘水村”,村名“蒲塘”也正来源于此。村中最大的水池叫蒲池,水面有十几亩,池水清洌,波光粼粼,倒映着世宦祠和玉成书舍等古建筑。蒲池东北和西北角各有方、圆两眼古井,合称龙凤井。村民热心地向我介绍立于蒲塘西岸的旌义坊,说它是极为罕见的一座牌坊。我好奇地打量着它——石结构、四柱五楼、精雕细琢。原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巨石横梁上镌刻的“名荐天朝”四字及明洪熙元年圣旨全文和上下款题字(圣旨表彰的是蒲塘村人徐积善捐粮赈济受灾饥民的善举)。在全国来说,将圣旨全文刻于牌坊者极其少见,再加上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洪熙朝遗物少之又少,此牌坊就尤为珍贵。我们在村中各处走走,随时可见巨盖擎天的古树;这些古樟、古柏、羅汉松甚至有千百岁树龄,为古村增添了无穷的沧桑古韵。古树的“长寿”仰赖的是580多年前立下的“禁伐令”,至今这一命令仍赫然镶嵌在村口西成门旁的墙体上。


东源村


  东源紧邻蒲塘村,是先秦儒家圣贤曾子后裔的一处聚居地。这里的曾氏家族是宋代从南丰迁来的,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同宗源。故村中祠堂有巨匾“宗圣清源”(宗圣即曾参);村中门楼上书“南丰世第”;巷口、古宅则铭写有“沂水渊源”“泽维东鲁”“学纪南丰”“三省居”“春风香”等字样。
  这是一座地处锦山绣水之间的美丽村落。双陈河从东南向西北蜿蜒流去,青翠欲滴的繁茂林带围绕着村子,水库、水塘在林木间闪着轻柔的粼粼波光。西、南则为良田沃野,丰收在望。
  村子主街道是东南向的青石大街,九条南北向的青石小巷放射状地直通这条主道,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些小巷之中。这里值得一游的地方很多。村中的祠堂中厅现仍为明代原貌,古朴庄重,柱子之粗需两人合抱;上堂及中亭在清代维修过,宽敞高大;前院的两株老桂树尤其难得,树龄超过400年,依然郁勃繁茂,二树交枝叠叶,如拥如簇,人称“夫妻桂”,花开时节,浓香醉人。
  官厅是古代官员致仕回乡后建造的私家住宅;金溪的古代官厅建筑在全国享有盛名,而东源的“中议世第”官厅则又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官厅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座青石铺砌的大院;八字大门的砖雕石刻极为精美细腻,上书“中议世第”四字,是为纪念宅第主人曾喜顺的父亲获得的“中议大夫”诰封。宅第共有三进院落,一度损毁严重,现已按原貌修复,凡看过的人都会为中国古建的密室崇楼,巧妙而慎密的布局兴叹不已。东源出色的古建筑还有村东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豢灵护应”庙,最先是供奉保佑六畜之神灵(豢灵)的庙宇,为农耕时期遗存,目前全国罕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曾子是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大贤。走过东源,你会觉得,《论语》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再那么遥远,村落中浓浓的桑梓情怀还传承着源自经典的文化温度。

大坊村


  如果说其他古村彰显的是厚重、庄严的气质,那大坊村便是因一批荷兰艺术家的到来而显得生气十足。
  来自异国他乡的艺术家们在不改变古村肌理和古建外形的前提下,在老建筑中置入了一些灵活可变的场景,他们用铝合金焊接飞机模型、用废旧纸壳制作创意雕塑、给独轮车和爬犁刷上郁金香色、把荷兰风车嫁接到瓷器花瓶上……营造出一个新晋的“网红”古村,很多看似随意的景物其实却是匠心独运的创意,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处。我按着村口指示中的“一塔、两厅、三园、四馆、五室、六环、七塘”浏览下来,深觉这种创作的困难之处,它要在创新与守旧、居住与旅游、历史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田园与诗画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大坊村却做到了,并碰撞出一抹惊艳。
  我最喜欢村中的瞭望塔,又称徘徊塔,是大坊村的地标性建筑。它犹如两条巨龙相互缠绕,盘旋而上,既寓意村民团结一心,又预示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事业一飞冲天。当地人也叫它“游子塔”,或许是因为登塔后整个村子能尽收眼底,且能远远望到游子回乡的那条必经之路。

后龚村


  后龚村位于金溪县左坊镇,始建于南宋,是一座典型的传统村落。村周翠竹环绕,村中古树、池塘、古建相映成趣。村子不大,民风淳朴,人口也不多,但却因经历了一段红色历史而闻名。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大捷后,直属部队进入左坊镇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就将后龚村设为了驻地;当时驻地的旧址现在已成为“红色后龚景区”。
  一走进后龚景区,我们就看到广场中央一组身姿挺拔的雕塑,分别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三位革命元勋,周边仿古围墙上镶有22幅浮雕,讲的是金溪战役、红军足迹、鱼水情深等革命故事。拐进村子,远远便能看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香樟树,树下是一座古老的祠堂——龚氏祠堂,这里正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当年朱德总司令经常在树下散步小憩,并且在此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先声战——金溪战役的胜利。祠堂东面有一口红军井,是当年朱总司令为了解决群众饮水困难而带领战士挖成的。目前,村里的革命领袖旧居、教导团旧址、政治部旧址、卫生部旧址、印刷厂旧址、红军洞、红军标语等整体保存完好,带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后龚景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精品红色景区。此外,红色后龚景区内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溪县地处武夷山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这种山脉半环的地形制造着温暖,孕育了河流,也创造了宜居宜游宜耕的自然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01%,水资源非常丰富,群山连绵,鲜花盛开,因此人们常用「六分半山两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来形容金溪的灵秀之美。如今的金溪,不仅乡间有着田园诗画般的风景、翠色欲滴的群山,就算是走在县城里,都不禁要感叹这是一座「绿色之城」——整洁的街道两旁,松柏、银杏迎风而立,玉兰、紫薇点缀其间,丹桂、芳樟幽香暗涌。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大可以到金溪县城来走一走。


翠云山


  翠云山距离县城只有2公里,是人们周末、假期休闲度假的常去之处,堪称金溪的“后花园”。它的绿化率高达98%,森林覆盖率有80%,是真正的“天然氧吧”。山上崖壁苍苍,岗峦叠嶂,云烟缭绕,瀑布悬流。山谷口有两峰对峙,中间夹着一条狭窄的山径,人们称其为翠云关。山高500米,宋代就有“小庐山”之称。现在已成为“红色后龚景区”。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其山、水、岩、洞、寺、庵、碑、塔都可游可赏。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均在这里留有诗文,王安石、王雱父子有翠云五题,陆九韶、陆九渊兄弟有翠云六咏。金溪最早的寺庙——翠云寺就建在此山之中,飞阁仍在,殿堂庄严。寺外道路两侧植有几百株油桐,花开时节,油桐树下落满洁白的花瓣,脚踩到哪里,哪里的“油桐花”便纷纷散开,在轻风中飘曳、飞舞,很容易让人产生美妙的遐想,因此也便有了“桐花雪”这一浪漫的名字。


白马岭


  白马岭是金溪名山,形似白马振鬃,昂首嘶鸣,古人云“奇石飞腾,人惊玉马”,故而得名,又叫“玉马峰”。山上怪石嶙峋,山势陡峭,山路崎岖,行人要手脚并用,攀岩而上,气喘吁吁地走上八九里山路,方可到达海拔640米的顶峰。
  在顶峰,除了极目远眺,欣赏无边风景之外,还可以去金溪最高的寺庙白马寺一游。白马寺原为始建于北宋的“玉马祠”,历来香火旺盛,虽身处峰顶,路险不易行,但到此求神览胜者却络绎不绝,是赣东知名的佛道共处的寺观之一。寺后一口棋盘古井甚为难得,井水终年不斷,喝上一口如饮琼浆,令人周身畅爽。

Tips


  金溪旅游锦囊
  金溪县距离省会南昌约150公里,距离抚州市区约61.2公里,且和抚州市的两个市辖区(临川区、东乡区)都有交界,是距抚州市中心最近的县之一,除自驾外,从市区出发也有公交可达。金溪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春秋两季出游最为适宜。另外,金溪县距离龙虎山景区20公里左右,到龙虎山可以来此顺便一游。
  金溪特产
  浒湾油面为金溪县传统名牌产品,又称龙须贡面、挂面、须面、龙凤见喜、福禄喜面、寿面等,清代曾被选为宫廷食品。它具有爽滑、细腻、烹调不糊、口感不黏、易于消化等优点,还能健脾胃、降血压、祛风寒、催母乳。2010年,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入选江西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溪藕丝糖是金溪县传统名点之一,因外形好似一团洁白的藕丝而得名,具有甜、脆、香酥的特点。它由糯米和小麦制成,辅以芝麻、花生、葵花籽、大豆、葡萄干等原料,口感十分丰富。


何源太山东峰峡谷


  何源太山又被称为崖山、天门岭,似一道山门屹立于金溪县东部,北与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相邻,南与资溪大觉山相望,逶迤数十里,诸峰耸翠,茂林修竹,最高海拔1300多米。太山有六条主要大峡谷,其中又以东峰峡谷最适宜溯溪观瀑。
  东峰峡谷并未经过太多开发,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可沿溪谷逆游而上,到达峡谷尽头的天门岭。一路上,巨石重叠天然地形成了许多巨型山洞,有明有暗,且瀑布众多,仙女潭、高冠峰、凉水坑、访师岩、清泠渊、磜瀑、灵葯谷、青云瀑、龙啸九天瀑布等景点交替出现,野趣横生。林中空气清新,有着山花、绿树混杂而成的恬淡味道,头顶的阳光照下来,斑驳一片,有柔美有暖意,是夏日清凉避暑的理想之地。

香谷小镇


  “香谷小镇”几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香!没错,“华夏香都” 是金溪的另一张名片,香料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它的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占世界8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话语权。
  我慕其芳名,特地到香谷小镇一探究竟。它是全国唯一的香料产业小镇,路上远远地就能闻到悠悠香气。漫步小镇,可以看到成片的香料花海和特色茶园,花的艳与茶的绿交相呼应,让人仿佛置身画中。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是单纯的旅游胜地,你还可以在这里了解香产业、体验香文化。香料知识馆里的“时空隧道”用沙画的形式表现了香料历史,用270度环幕介绍了金溪香料的传奇故事;香料文化展示馆则借助高科技的声、光、画形式呈现从远古到现代香料香精的生产与应用演变史,展示了不同国度民族香文化的内涵;香料博物馆、百香园、香化产品体验馆、香料植物饮食馆等还能让游客品尝各种异香扑鼻的美食,并且闻香识香,亲身体验香薰spa。
其他文献
赫尔曼·黑塞(1877-1962),现代作家,出生于德国,中年迁居瑞士,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著名的斯里兰卡旧都康提坐落在一个狭窄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山谷里,旁边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人工湖。这里除了古老的寺庙,当然还有异常美丽葳蕤的树木,此外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或许它还具有被富有的英国人有计划地腐化了的异国小城的所有恶习和缺点。从康提出发不管往哪
期刊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创作过多篇旅英游记。  英国人爱花草,爱猫狗。由一个中国人看呢,爱花草是理之当然,只要有钱有闲,种些花草几乎可与藏些图书相提并论,都是可以用“雅”字去形容的事。就是无钱无闲的,到了春天也免不掉花几个铜板买上一两小盆蝴蝶花什么的,或者把白菜脑袋塞在土中,到时候也会开上几朵小十字花儿。在诗里,赞美花草的地方要比谀颂美人的地方多得
期刊
马坎老人今年60多岁,身体硬朗。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他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威严长辈,但当和自己心爱的鹰在一起时,他的嘴角就会不经意地上扬。这翱翔蓝天的猛禽,在老人身边也像孩童一样乖巧,那画面每每令我动容。标1.柯尔克孜族的一个驯鹰世家。知道我是摄影师,他们希望我帮忙拍一张合影。在阿合奇,不是所有的柯尔克孜族都能驯鹰,要有当地政府颁发的资格证才行,目前全县只有50多个人拥有驯鹰资格证,相关的考评非常难,需
期刊
黑白照片的手工上色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摄影术发明之初,在西方国家,19世纪40年代即被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彩色胶卷普及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彩色摄影才开始普及,手工上色技术才淡出大众的视野。数码摄影时代,这一带有鲜明年代色彩的技艺又重放光彩,经过艺术家的演绎,呈现出带有复古腔调的独特的视觉效果。90后还历史以颜色  2011年的一天,21岁的瑞典女孩桑娜·杜拉韦(Sa
期刊
行者档案  毛豆子,生于上海,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作为旅行作家,她记录了旅途中自己与陌生房东一场场好奇的邂逅。Seattle  每个房东都  拥有自己的“太平洋”  我遇到的那些民宿房东都有自己的人生传奇,或质朴,或新奇,或温暖,同时其中也不乏怪咖。這吸引着我不断地想去追寻他们的故事,从而将民宿变成了“目的地中的目的地”。  2014年秋,负责美国火星探测车“好奇号”项目的科学家约翰·P·格罗青格
期刊
法国萨瓦勃朗峰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滑雪目的地,共有18片雪域、112家滑雪场。对当地人来说,滑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上午上山滑雪,下午下山跳进安纳西湖游泳,晚上就着奶酪喝点本地产的葡萄酒,就是他们周末的日常。我在萨瓦[确认:这一简称通常是指“萨瓦省”,还是“萨瓦勃朗峰地区”?]探访了几个中国游客尚不熟知的雪场,不禁深深认同滑雪发烧友们所说的:在雪季,这里的每一天,都是理想的一天。4月仍是不错的滑雪
期刊
18天,我搭乘两条河轮,沿莱茵河、美茵河和多瑙河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两岸切换着荷兰、德国、法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风景。2200多公里航程中,我一直试图寻找这厚重长河的“第五岸”,那是由坚硬的历史、柔软的诗歌和氤氲的传说所组成的时光之岸,它们在一代又一代漫游者记忆的洪流中不断浮现。莱茵河慢板  欧洲河轮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每年大约有5000个航次。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北侧的堤岸上停着一长
期刊
行者档案  Pedro(白海龙),来自巴西,17岁就开始了米其林厨师的生涯,多年来就职于全球多家三星级米其林餐厅,担任主厨。来到中国后,住过不同地域的数家有特色的民宿,成为民宿的客座主厨,并寻找当地食材,自创了众多米其林风格的餐品。10年  发现隐藏的“文化宝石”  旅行、发现和尝试,是我的家族传统之一,从童年起我关于旅行的记忆就很深刻,成年后,四处旅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10年来,我行走
期刊
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个海外属地,纯净与狂野交织,原始与现代并存,既有法式风情、欧式建筑、多元文化,又有绝美的潟湖、生长着独特植物的热带雨林,还是一个潜水圣地。当地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上帝在建造它的时候心情特别好,所以将它塑造得十分美丽。”这片位于南太平洋的海岛是南半球的度假圣地,从悉尼乘坐邮轮抵达,2018年1月新喀里多尼亚才正式进入中国旅游市场,不禁让人联想起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期刊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沉淀了数千年的乡村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漫长岁月中建立起来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各地迥异的风俗、节日、文化、礼仪、传统……大多正在凋零、变异或者消失。位于黔东南的榕江县,是隐藏在山野间的苗侗文化祖源地,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原生山地部落”,因为山河阻隔,这里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尚未被大众旅游所覆盖。近年来,有不少榕江人选择返回故乡创业,榕江也特别聘请了一群以设计师、画家、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