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大会:全球语境下的中国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ICHS)上,全球历史学家共同探讨了此次论坛的新议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从全球历史维度看中国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元素的融入,构成了本次会议的亮点。
  历史的中国是当代中国的借鉴
  100多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经有一个愿望,邀请世界各国历史学家到中国开会,一起探讨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
  一个世纪后,这个愿望成为现实。代表全球史学界最前沿研究水准的2600多名史学家,来自90多个国家,8月相聚在孔子的故乡—中国山东,展开一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大会发来贺信,他说,“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致辞中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注重历史研究的大国。本次大会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作为主要议题,体现了国际历史学会和全球历史学家对中国的重视。
  会议期间,李清照纪念馆的一张地图引起了复旦大学教授陈雁的关注,因为这张图显示了李清照的生命轨迹。
  “传统说中国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李清照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最远到了贵州,还去过江西。”
  同李清照的开放相比,陈雁意识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才慢慢开放。
  “事实上就像刘延东在报告中说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其实跟西方、即使东方都有一个互相交融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涉及关于中国议题的论文多达9 0篇,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既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地多设在欧洲国家,仅有两届分别在美洲和澳洲举行。这次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15年来首次走进亚洲。本次大会首次创新性设置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议题,论文作者分别来自中、意、法、日、美及卡塔尔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站在全球视角分析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试图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世界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辉认为,“全球历史学家对该主题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
  “大家分析的是历史上的中国,最后的效果很可能不仅是看到历史的中国,而且看到现实的中国。”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表示,“把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联系在一起,可能是这次会议达成的最好目的。”
  打破欧洲中心主义
  谈及国外的中国史研究,德国历史学家约尔顿·科卡表示,在德国关注中国史、中国文化是一个漫长的传统。“过去,这些工作往往由专家们完成,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研究变得越来越主流,也越来越大众化,而且也具有了更多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色彩。”
  “这2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地位跟以前完全不能相比。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在历史学方面也越来越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历史学会执委陶文钊在接受采访时说。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一直强调,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张海鹏认为,由法国学者说出这句话,意义深远。
  对此,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彭慕兰深表赞同。他认为,中国、印度等国对欧洲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说欧洲自己影响世界这个观点不成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万明以《明代的白银货币化》的演讲佐证了这个观点。此事件发生在16世纪全球化开端之前,它直接引发了中国和全球的联系,中国因此变成全球化的一部分。
  “白银一开始并不是西方欧洲人到美洲首先要寻找的货币,而是在亚洲、在中国的巨大白银需求下促使美洲的银矿开发。”万明说。
  对此,彭慕兰有独到的分析,“欧洲当时在南美开银矿,25%-30%的银子出口到中国,除此之外还有15%-20%到了印度,中国和印度加起来占欧洲银矿出口总量的近50%。”他认为,“如果没有中国和印度市场,欧洲的殖民就不可能成功。”
  “欧洲人长期以来仅仅关注欧洲史,对其他地方的历史关注很少,欧美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也都缺乏了解。中国人却大都知道西方文豪。”陶文钊认为,从这个角度提出打破“欧洲中心论”是有实际意义的。
  他坦言,“探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还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对中国的研究。另外,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不仅仅是涉及到中国,还涉及到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关系,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推进全球跨国史研究
  历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注重全球视角和整体思维。厚重、复杂、多样性的全球史研究正在把中国还原到世界舞台的大环境中。
  谈及中国研究,法国历史学家塞尔日·格鲁津斯基(Serge Gruzinski)表示,“如果不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并且认识到我们通常对她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无法书写历史,哪怕是美洲的历史都下笔维艰。”
  以济南为例,格鲁津斯基分析了与整个世界连接的重要性。他表示,今天在西方有很多人崇拜孔子,可以以此为连接点,建立起这种联系。
  “山东是孔夫子的故乡,看济南的时候,不仅是看它对整个省、整个中国的影响,也要看它对亚洲和西方的影响。”他表示,从济南的视角出发,可以把它和山东,以及中国、亚洲、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
  格鲁金斯基的宏观视野受到国际历史学界的重视。本次大会第一次为历史学设置了国际大奖—积家历史学奖,得主正是这位法国人。
  “今天我们在考察欧洲文艺复兴时,若无视中国等16世纪地球上的主要行动者,遑论对新世界的思考。”格鲁津斯基表示,“唯有打破欧洲优越感与所谓‘政治正确’的陈词滥调,才能促使我们进行反向思维,并激励我们永不停歇地自我反问。”
  在接受采访时,罗伯特·弗兰克表示,格鲁金斯基虽是法国人,却致力于拉美历史研究,他成为首个获奖者,正说明欧洲中心主义研究框架的突破。
  格鲁津斯基的研究是后殖民时代用当代历史眼光来观察全球的历史。方辉认为,这是区域历史、国家历史在全球视野下的转向。“他是西方人,但他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
  还是做学生的时候,格鲁津斯基就知道“中国很重要”。在他的著作《鹰与龙》中,他尝试把1517年发生的两件事情进行比照,即西班牙入侵古巴、墨西哥以及葡萄牙入侵中国。西班牙在南美洲侵略扩张的同时,葡萄牙的侵略却遭到了中国的抵抗并因此而失败。
  “全球史实际上是解释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人们对全球化的一种抵抗。每个国家在写全球史的时候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去写。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全球史和欧洲的全球史是不同的。”
  在格鲁津斯基看来,西方人习惯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中国。对各自而言,大家都应试着去理解对方。当今世界充斥着新的变化,中国的“存在感”无处不在。“我们都无可避免的需要努力去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其他文献
英国与中国有着深刻复杂的联系,双边经贸往来历史悠久。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并成为世界强国。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促使中国从“锁关闭国”转变为对外开放,被迫与西方国家进行通商。另一方面,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年),并于1997年归还中国香港。新的世纪,中国和英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和英国互为
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或红绿互动出现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趋势。绿营智库与大陆涉台智库合作,首次在香港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开创红绿智库合作互动之先河;绿营最大执政县市——高雄市长陈菊4年后再度访问大陆,推动高雄市与大陆城市互动、合作;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正式运作,一年之内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与九次扩大会议(号称“华山会议”),寻求建构新型两岸政策的解决之道,并确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昏迷病人院前急救的诊断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104例不明原因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院前急救后,好转28例,稳定64例,恶化4例,死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3例.发病时间12~48小时。结果13例病人经溶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傅里叶变换对电磁脉冲作用于建筑墙体后发生的反射和透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分析。采用周期边界实现了不同建筑墙体对电磁脉冲响应的数值计算,对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