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某油田产量、检泵等指标任务日趋紧张,压裂井数量也较大,综合因素影响凸显了压裂井管理难度,因此,各岗位之间的紧密协作尤为重要。某区块措施井管理一直实行以厂级地质大队、矿领导、基层地质队与基层采油队的四级措施管理体系,各级部门职责明确:地质大队编制措施方案,优化剩余油的挖潜方式;矿措施小组把握工作重点,下达管理任务,加强沟通交流、服务保障工作,高效组织措施在有利措施时机施工;地质队及时跟踪措施进度,做好动态分析,搞好措施后保护,同时以例会形式协调解决措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采油队严格执行措施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地质队。所以,结合某区块对措施井的管理经验,我们开展了将基础数据库应用到压裂井创新管理工作,旨在对矿地质队与采油队的压裂井管理更有效、更精细。
【关键词】基础 数据库 优化 压裂 管理 效果
1 基础数据库进行优化压裂管理的优势
按照“措施前培养,措施中监督,措施后保护”的基本思路,以构建压裂井数据库为管理基础,将压裂井各阶段重点工作,以各相关岗位对数据录取、井况反馈的书面填报进行汇总的形式,实现统筹兼顾的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使基层工作主线紧紧围绕“措施井三阶段”管理重点,另一方面,实现压裂单井管理的高效运行。
2 主要做法
(1)确定压裂井管理目标。第一,压裂前一是要依照方案设计要求,落实单井数据、泵况的准确性,依照压裂前保护方案的要求落实相应工作;二是要对该井目前的生产运行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应情况,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措施前培养方案的实时调整。第二,在施工中,一是对于喷势大且不能正常下泵投产的井,采取带压作业下泵或自喷生产措施,井口自喷生产压力控制在0.8~1MPa之间;二是为避免压裂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砂卡问题,投产15天内严格监督,禁止洗井;三是严格监督压裂井放喷情况,并在压力下降的第一时间,协调作业队施工。第三,在开井后,一是确保资料的规范性、准确性,严格落实开井初期连续10天取样、量油,开井3~5天内录取动液面、抽油机井录取功图;二是及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上调生产参数,确保压裂效果;三是对压裂井进行旬度跟踪对比分析,针对措施递减等情况反馈至相应部门,进行调配注等相关建议。第四,上传数据库,通过上传至网络上的“数据库”的明确导向作用,令各个岗位在压裂井管理上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协调统一并且全年压裂井资料完整、数据提取便捷。
(2)构建压裂井“数据库”,升级四级管理体系中的基层两级管理。在采用实施压裂井精细化管理后,原本的基层两级管理地质队、采油队得到了管理体系的升级优化,具体方式为:由地质队措施岗,以压裂前、中、后三个时期为骨架,构建压裂井数据库,使地质队、采油队具体工作任务更细分更明确,使各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与数据库的各个项目精确对应,各责任落实程度的考核依据更清楚,反馈更及时,此外,数据库上传至网络,还大大促进了各岗位间的协调、沟通,使相互间配合更加流畅。在压裂井管理中我们引入“数据库”。由地质队对“数据库”中各压裂单井按压裂前、中、后三阶段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将各个管理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嵌入数据库汇总表,并由地质队组织例会,明确落实数库中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地质队、采油队各岗位责任人,各岗位依照数据库中各项进行落实并及时填写数据库,即资料落实和执行方案。采油队填报信息后,由地质队进行监督考核。数据库明确指导压裂井各阶段所包括的各环节中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位,以数据库中各项数据的落实为依据,由专项岗位负责进度跟踪、效果分析与核实监督,统筹兼顾,打破原有的以采油队为单元的各自独立管理模式,使压裂井基层各管理单元协作更紧密、任务更明确、反馈更及时。
(3)完善压裂井管理制度。压裂过程中的井况跟踪、现场管理,对地措施效果将产生较大影响。为确保压裂过程合理有序地进行,我们制定了《某区块措施井管理办法》。
(4)确立细分指标项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由矿领导、项目组负责制定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并制定详细的扣分制度,分数与各基层队、各岗位人员的奖金直接对应。
(5)强化监督,对资料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由地质队以数据库对各岗位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空白项是否及时填写、规定时间内未及时录入数据的项目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考核,并对于现场落实数据与基础数据库数值不吻合的、差值较大的压裂井,所对应的岗位职责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采用扣分制直接与责任人当月奖金挂钩。
(6)及时上调参数,促进压裂井初期效果。对于在数据库中体现的压裂初期液面浅、泵效高等各项指标适宜上调参数的压裂井,由地质队第一时间通知机采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出调参方案发送相应采油队。
(7)精细机采管理,确保压裂井平稳运转。制定一套明确有效的压裂井机采管理制度,细化泵况井监控、核实和处理。对生产数据异常的压裂井,及时落实泵况,将泵况井及时上报,并进行密切跟踪。并于每周一下午的机采管理分析例会,对相关压裂井,尤其是日产油在5吨以上的高产井进行问题反馈、井况汇报与方案调整,确保各井运转时率,主动降低泵况发生的可能性,积极控制检泵率。
(8)旬度效果分析,跟踪压裂井注水调整。地质队各区块负责人运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日报跟踪、旬度对比、月度分析的精细管理数据跟踪形式,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注水井调整方案,对于正在实施的方案进行跟踪注水调整。
3 实施效果
通过基础数据库进行优化压裂管理,总体取得了显著效果:
(1)各部门协作优势见效,压裂井在措施前没有一口重复报检,降低了检泵率,杜绝了重复作业井的经济费用支出;
(2)上调参数及时、准确,对压裂井的措施效果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共上调参75井次,累计増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在推广区块的压裂井管理方面全部达到了方案预产要求;
(4)降低了管理运行的费用;
(5)初步形成以数据库信息平台为主线的基层管理经验,為分公司推行的“数字化平台”与“精细化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基层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6)增进了各部门、各岗位间的相互协作,使压裂井管理各阶段各环节通过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基本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疏忽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
(7)使得压裂井管理的动态资料、方案调整每一步都做到了有据可循,将基础数据库在网络上的存根,作为之后的压裂井管理经验,并随时用来提供相关数据。
同时,这一方法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压裂单井的重点管理指标,并且更进一步细化岗位责任,使各岗位在数据库的引导作用下管理更有序、思路更清晰,在数据库的反馈效果上纠错更及时、监督更有力,增强压裂单井在整个措施见效阶段的资料落实的准确性,更优化了各岗位间的协作沟通,积极全面调动基层压裂井管理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基础 数据库 优化 压裂 管理 效果
1 基础数据库进行优化压裂管理的优势
按照“措施前培养,措施中监督,措施后保护”的基本思路,以构建压裂井数据库为管理基础,将压裂井各阶段重点工作,以各相关岗位对数据录取、井况反馈的书面填报进行汇总的形式,实现统筹兼顾的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使基层工作主线紧紧围绕“措施井三阶段”管理重点,另一方面,实现压裂单井管理的高效运行。
2 主要做法
(1)确定压裂井管理目标。第一,压裂前一是要依照方案设计要求,落实单井数据、泵况的准确性,依照压裂前保护方案的要求落实相应工作;二是要对该井目前的生产运行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应情况,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措施前培养方案的实时调整。第二,在施工中,一是对于喷势大且不能正常下泵投产的井,采取带压作业下泵或自喷生产措施,井口自喷生产压力控制在0.8~1MPa之间;二是为避免压裂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砂卡问题,投产15天内严格监督,禁止洗井;三是严格监督压裂井放喷情况,并在压力下降的第一时间,协调作业队施工。第三,在开井后,一是确保资料的规范性、准确性,严格落实开井初期连续10天取样、量油,开井3~5天内录取动液面、抽油机井录取功图;二是及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上调生产参数,确保压裂效果;三是对压裂井进行旬度跟踪对比分析,针对措施递减等情况反馈至相应部门,进行调配注等相关建议。第四,上传数据库,通过上传至网络上的“数据库”的明确导向作用,令各个岗位在压裂井管理上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协调统一并且全年压裂井资料完整、数据提取便捷。
(2)构建压裂井“数据库”,升级四级管理体系中的基层两级管理。在采用实施压裂井精细化管理后,原本的基层两级管理地质队、采油队得到了管理体系的升级优化,具体方式为:由地质队措施岗,以压裂前、中、后三个时期为骨架,构建压裂井数据库,使地质队、采油队具体工作任务更细分更明确,使各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与数据库的各个项目精确对应,各责任落实程度的考核依据更清楚,反馈更及时,此外,数据库上传至网络,还大大促进了各岗位间的协调、沟通,使相互间配合更加流畅。在压裂井管理中我们引入“数据库”。由地质队对“数据库”中各压裂单井按压裂前、中、后三阶段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将各个管理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嵌入数据库汇总表,并由地质队组织例会,明确落实数库中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地质队、采油队各岗位责任人,各岗位依照数据库中各项进行落实并及时填写数据库,即资料落实和执行方案。采油队填报信息后,由地质队进行监督考核。数据库明确指导压裂井各阶段所包括的各环节中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位,以数据库中各项数据的落实为依据,由专项岗位负责进度跟踪、效果分析与核实监督,统筹兼顾,打破原有的以采油队为单元的各自独立管理模式,使压裂井基层各管理单元协作更紧密、任务更明确、反馈更及时。
(3)完善压裂井管理制度。压裂过程中的井况跟踪、现场管理,对地措施效果将产生较大影响。为确保压裂过程合理有序地进行,我们制定了《某区块措施井管理办法》。
(4)确立细分指标项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由矿领导、项目组负责制定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并制定详细的扣分制度,分数与各基层队、各岗位人员的奖金直接对应。
(5)强化监督,对资料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由地质队以数据库对各岗位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空白项是否及时填写、规定时间内未及时录入数据的项目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考核,并对于现场落实数据与基础数据库数值不吻合的、差值较大的压裂井,所对应的岗位职责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采用扣分制直接与责任人当月奖金挂钩。
(6)及时上调参数,促进压裂井初期效果。对于在数据库中体现的压裂初期液面浅、泵效高等各项指标适宜上调参数的压裂井,由地质队第一时间通知机采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出调参方案发送相应采油队。
(7)精细机采管理,确保压裂井平稳运转。制定一套明确有效的压裂井机采管理制度,细化泵况井监控、核实和处理。对生产数据异常的压裂井,及时落实泵况,将泵况井及时上报,并进行密切跟踪。并于每周一下午的机采管理分析例会,对相关压裂井,尤其是日产油在5吨以上的高产井进行问题反馈、井况汇报与方案调整,确保各井运转时率,主动降低泵况发生的可能性,积极控制检泵率。
(8)旬度效果分析,跟踪压裂井注水调整。地质队各区块负责人运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日报跟踪、旬度对比、月度分析的精细管理数据跟踪形式,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注水井调整方案,对于正在实施的方案进行跟踪注水调整。
3 实施效果
通过基础数据库进行优化压裂管理,总体取得了显著效果:
(1)各部门协作优势见效,压裂井在措施前没有一口重复报检,降低了检泵率,杜绝了重复作业井的经济费用支出;
(2)上调参数及时、准确,对压裂井的措施效果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共上调参75井次,累计増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在推广区块的压裂井管理方面全部达到了方案预产要求;
(4)降低了管理运行的费用;
(5)初步形成以数据库信息平台为主线的基层管理经验,為分公司推行的“数字化平台”与“精细化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基层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6)增进了各部门、各岗位间的相互协作,使压裂井管理各阶段各环节通过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基本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疏忽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
(7)使得压裂井管理的动态资料、方案调整每一步都做到了有据可循,将基础数据库在网络上的存根,作为之后的压裂井管理经验,并随时用来提供相关数据。
同时,这一方法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压裂单井的重点管理指标,并且更进一步细化岗位责任,使各岗位在数据库的引导作用下管理更有序、思路更清晰,在数据库的反馈效果上纠错更及时、监督更有力,增强压裂单井在整个措施见效阶段的资料落实的准确性,更优化了各岗位间的协作沟通,积极全面调动基层压裂井管理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