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村生活老师,一群留守儿童的“甘妈”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凯,甘妈是什么意思?”
  “甘妈就是孩子们的妈妈。”
  “为什么要叫甘妈呢?”
  “因为甘妈对我们很好,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沙头镇高坑村,甘知华的车开回村里,在村头玩耍的几个孩子认出了她的车,热情地招手喊:“甘妈!甘妈!”他们口中的“甘妈”是沙头镇花坦小学的一名生活老师,这些孩子都是她的学生。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甘知华是江西萍乡人,1994年嫁到沙头镇。年轻时,她卖过被子,开过超市,也在工厂做过工。四年前,为了不再错过自己第二个孩子的成长,甘知华放弃打工,选择返乡陪伴。“在担任花坦小学生活老师前,我就曾尝过与孩子分离的痛苦。那时候我在外地开超市,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每次与孩子通电话,听到孩子哭着要妈妈,就感觉心痛得要命。”
  抱着陪伴儿子成长的愿望,甘知华来到孩子就读的花坦小学从事后厨工作。在花坦小学有80%以上学生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儿童,她就利用工作之便照顾他们。2017年底,学校聘任甘知华担任生活老师。慢慢地,她成了这些留守孩子的“甘妈”。
  “孩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您甘妈的呢?”记者的这个问题让甘知华陷入回忆。“好像是凯凯最先开始叫的。他刚来我这儿的时候想叫我妈妈,但我儿子不肯,他就开始叫甘妈了。”凯凯是甘知华带了四年的一个孩子,他的妈妈在国外,爸爸在外地,爷爷奶奶去世,外婆家离学校又远,一年之中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甘知华身边。周一到周五他住校,甘知华作为生活老师就住在学生宿舍隔壁,周末他则跟着甘知华回家住。每逢假期,他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假期就意味着要离开照顾自己的甘妈。“他和我儿子是同班同学,两个人能玩到一块去。反正现在是我去哪,他俩都要跟着去哪,就跟自己亲儿子一样,他也总说等我老了要养我之类的话。”甘知华笑着说。
  “也好像是小毅开始叫的。”小毅从小就没有妈妈,爸爸在外地,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读中学后,他去了镇上,奶奶腿脚不方便,便托甘知华经常去看看孩子。“一来二往,我每次去镇上的中学看他,他同学就喊‘你妈来了’,他也和同学说我是他妈妈。我问他是不是想妈妈了,想的话就叫我妈妈吧,后来他就一直喊我甘妈。”
  “甘妈”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呢?甘知华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反正就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甘妈就是孩子们的妈妈。”她身边的凯凯一边玩耍一边抢答道。作为一名也曾外出打工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母亲,甘知华明白留守家庭的无奈,能够体会到孩子母亲的忧虑,更能感受到身边留守孩子的孤独和思念。“我用自己的爱心照顾这些孩子,给他们一点关怀、一些温暖,使他们生活中有大人的陪伴,有大人可以说话。我做这些事情,不仅仅是由于孩子们对我的需要,更是我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些孩子割舍不下。不关心照顾他们,我不忍心,也不放心。”
  生活是教育最质朴的表达
  甘知华是花坦小学唯一的生活老师,除了要照顾学校住校学生的生活起居外,她还有厨房的工作要忙。每日晨曦薄露未消时,她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清晨5点多起床,前往厨房准备早饭;做好早饭后,叫孩子们起床,带年龄较小的孩子去洗漱;洗漱完领孩子吃早饭,如果有孩子没吃饭就去教室的,甘知华还要跑去教室把孩子“逮”回来,“早上一定要让他们吃好!”;孩子们上课后,她便去厨房,帮着准备午饭、晚饭;晚自习结束一般是晚上7点多,她会让孩子们自由玩耍一会儿,然后催他们洗漱、睡觉;晚上11点,再查一次寝。这是甘知华的日常节奏——“孩子上课的时候,我就去厨房帮忙;孩子下课了,就围着孩子转。”
  与留守儿童相处久了,甘知华发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导,他们的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失”。“我带的学生里,没有几个体验过过生日的感觉;有的女孩子读到四年级,也不知道洗完头要吹干头发、在生理期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都需要甘知华在生活中慢慢地教,慢慢地改变。
  凯凯以前总是不好好吃饭,有时早上起得晚就不吃饭,所以脾胃很虚,他一打嗝全班都听得到。在甘知华的严格督促与精心照料下,他养成了按时吃饭的好习惯,身体也越来越壮实。
  冬冬的父母也不在身边,他跟着婶婶生活。从前的他十分邋遢,经常蓬头垢面,性格也很内向,不愛跟人说话。甘知华买了剃发刀替他打理头发,经常找他谈心,用一点一滴的关怀与照料打开了他封闭的内心。“现在冬冬能照顾好自己,人也开朗了许多,看见老师会主动打招呼。”
  小金是去年毕业的学生,他当年在花坦小学属于“校霸级人物”,人长得高大,脾气暴躁,在学校经常打架。他的妈妈是外省人,生下他之后因为家境贫穷而出走,被母亲抛弃的经历让他极度渴望母爱却又憎恨母亲。每当提及家人的话题,他甚至会说:“我恨我妈妈,我要杀了她!”在学校谁都管不住他,除了甘知华。当他言语偏激时,甘知华会说:“你叫我甘妈,我也是你妈妈,你说这样的话,我会很难过的。”当他欺负同学时,甘知华推心置腹地同他说:“照顾所有的孩子是我的工作,我希望你能把他们当作弟弟妹妹一样照顾,帮我管一管他们,让甘妈不那么辛苦。”渐渐地,小金变了,会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也会照顾低年级的小朋友,同学们都不再害怕这个“校霸”了。
  说起一个个孩子的故事,甘知华又心酸又感动,心酸于他们的家庭身世,感动于他们的懂事。“要先了解孩子、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们的心都很善良、很柔软,只是缺失一点关爱。”
  在甘知华付出爱的同时,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她的爱。比如:他们总爱跑到甘知华的房间里,和她撒娇,抱着她说,“甘妈,你身上好香啊,是妈妈的味道”;有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变得爱学习了,因为他们承诺甘妈“等我考上大学,我要带你去外面玩”;碰上甘知华腰酸脚疼的时候,孩子们会抢着给她端洗脚水,为她按摩;还有个孩子母亲欣喜地打电话给甘知华:“女儿回来和我说她很幸福,不仅有自己的妈妈爱她,在学校还有甘妈照顾。”“我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不知不觉间有了这么多孩子。”甘知华笑言。
  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给予孩子母亲般的爱与温暖……甘知华在琐碎的日常中传递出生活教育的真谛——让孩子学会爱与表达、学会独立生活与自主思考,勇敢地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2018年底,在温州市的“益动全城·与‘她’同行”公益项目大赛中,甘知华申报的《关爱留守儿童 呵护健康成长》项目入围十强,并获公益阳光奖。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接更多社会力量,针对留守儿童在心灵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乡村小学在心理辅导、情感培养等方面的师资配置。现在,甘知华不仅是花坦小学的生活老师,也是村里的儿童主任,还是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员,她和这里的留守儿童紧紧连在一起。犹如微光,虽然不灼目,但足以温暖孩子的整个世界。
  (注:文中孩子名字均为化名)
其他文献
“前一秒亲妈,下一秒后妈”的场景并非特例,现已成了中国家庭陪写作业的真实日常写照。数据显示,中国超7成的小学家长,每天下班后輔导孩子作业。9月25日,淘宝发布《冷静育儿报告》:近一个月,50万“90后”搜索了戒尺,其中大部分可能是年轻的家长。此外,淘宝上静心字画的搜索量飙升了59%。可见,辅导作业已然让家长身心俱累,不少家长吐槽,“就像每天都打两份工”。  其实,在作业问题上,为难的不只是家长,让
期刊
静水流深,是魏明奎的微信名,也是他的教育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魏明奎教了三年高中,做了六年教研员,而后成为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副局长。任副局长的同时,他一手建起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当了8年校长。  2010年,洛阳市成立伊滨经开区(以下简称“伊滨区”),魏明奎调任新区教育中心主任。2017年,魏明奎兼任新建学校——洛阳魏书生中学校长。  从校长到主任,从教师到决策者,魏明奎始终如一地践行“静水流深
期刊
“减负与增负”的拉锯战持续了几十年,但当前“课业负担过重”的大山依然沉沉地压在每一名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身上。其中,作业被认为是学生负担的最直接来源,成为社会热议的重要话题。  基于核心素养形塑新时代的作业观  在课程与教学发展史上,很多教育教学的论述中都或多或少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提及“作业(设计)”这一概念,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论述和实践研究多是从教学论视角和课程论视角展开。前者有以福禄贝尔和蒙台梭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作业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评价手段,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作业的优化创新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手段的出现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海量数
期刊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即不简单。无论是赴学生“陪考”之约的宿管阿姨裘益君,还是被孩子唤作“甘妈”的生活老师甘知华,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校园“后勤人”。她们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朴素的爱温暖着她们在学校里的“孩子”。她们没有高深的学问,也顾不上打扮自己,却拥有感染人心的人格魅力。她们用质朴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期刊
主持人简介  袁长林,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珠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珠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数学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先后获得珠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珠海市名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省级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新时代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继
期刊
在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探索着作业创新之道,他们布置的作业或以兴趣为指引,或运用跨学科思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积极回应。或许他们的探索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思考。  兴趣指引是最好的作业  一个“旋转降落伞”  高一考完期末考试,学校留我们多上了一个星期的课。这一周课业轻松,物理老师布置了一个极为有趣的作业:  亲手制作一个“旋转降落伞”,只要从高处抛下时,降落伞的桨叶可旋转并能缓慢平
期刊
近日,宿管阿姨一次性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相关话题下阅读量达4.3亿,讨论量破1.9万。网友惊呼:“阿姨也是最强阿姨!”还有人自愧不如:“我输了,看到阿姨这么努力,我也要更努力一点。”  这位“最强阿姨”就是浙江万里学院的宿管阿姨裘益君,她今年报名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并一次性通过。裘益君参加考试的想法,来源于一名参加该考试未通过的学生。  “这有什么的,阿姨陪你一起考”  年
期刊
刘春生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激活课堂、技术融合等方面已取得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而作业这块深水区,亟待人们为它打开新的局面。通过作业改革推进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发展和更生动活泼的学生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评价、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每所学校做出努力。  作业变革应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教育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作业作为学生学习链条中的重要一
期刊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作业是其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有质量的作业环节,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师生矛盾,而化解作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则成为教育领域中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让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以作业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变革,正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上学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时期所憧憬的生活,因为上了学,意味着有小朋友一起玩,有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