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诊断时间、急诊停留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段、复发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可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急诊护理路径值得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症护理路径 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粥样化心脏病的一种,是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病情中、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的特点[1]。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工作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我院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极大的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 55.8±12.4) 岁;梗死部位:前间壁31例、广泛前壁25例、下后壁16例,高侧壁8例。合并症:高血压54例、2型糖尿病43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如根据医嘱做抽血检查、开通静脉通道、开展心电监护等急症护理抢救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为:科室的急诊护理路径小组接诊患者后,根据疾病护理路径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开展早期检查和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迅速将患者送入抢救室,通是医生抢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开展给氧、测血压和血样、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监测仪检测血压、心电和血样;做心电图、采集血液标本。抢救过程中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如配合溶栓、除颤、观察心肌梗死进展,针对患者的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出休克或心力衰竭,做好配合抢救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观察组的诊断时间、急诊停留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段、复发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路径概述
急诊护理路径是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特点制定规范的护理模式,根据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并且使用根据标准化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2]。和传统护理方式相比,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更加规范合理化的护理方式。通过规范化的护理流程,消除了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上的差异,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集体的作用。通过多步骤的急救护理操作同时进行,提高护理质量,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3.2 急诊护理路径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发病快、病情种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抢救对抢救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將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意义重大。李婵[3]和王继君[4]等人分别在其研究中发现,急症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可减少诊断时间和急诊停留等待时间,提高效果,降低复发几率。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急诊护理路径在减少诊断时间、停留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复发率中的效果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结论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可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急诊护理路径值得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新华.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08(18):40-41.
[2]高鸾,邢爱民,曹文超,鲁丹.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04):260-261.
[3]李婵.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对比探讨[J]. 现代养生,2014,02(14):207-208.
[4]王继君.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3(18):45-47.
作者简介:杨蕾弘(1983—),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岳池人,护师,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川北医学院。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症护理路径 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粥样化心脏病的一种,是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病情中、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的特点[1]。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工作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我院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极大的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 55.8±12.4) 岁;梗死部位:前间壁31例、广泛前壁25例、下后壁16例,高侧壁8例。合并症:高血压54例、2型糖尿病43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如根据医嘱做抽血检查、开通静脉通道、开展心电监护等急症护理抢救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为:科室的急诊护理路径小组接诊患者后,根据疾病护理路径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开展早期检查和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迅速将患者送入抢救室,通是医生抢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开展给氧、测血压和血样、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监测仪检测血压、心电和血样;做心电图、采集血液标本。抢救过程中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如配合溶栓、除颤、观察心肌梗死进展,针对患者的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出休克或心力衰竭,做好配合抢救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观察组的诊断时间、急诊停留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段、复发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路径概述
急诊护理路径是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特点制定规范的护理模式,根据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并且使用根据标准化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2]。和传统护理方式相比,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更加规范合理化的护理方式。通过规范化的护理流程,消除了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上的差异,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集体的作用。通过多步骤的急救护理操作同时进行,提高护理质量,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3.2 急诊护理路径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发病快、病情种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抢救对抢救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將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意义重大。李婵[3]和王继君[4]等人分别在其研究中发现,急症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可减少诊断时间和急诊停留等待时间,提高效果,降低复发几率。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急诊护理路径在减少诊断时间、停留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复发率中的效果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结论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可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急诊护理路径值得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新华.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08(18):40-41.
[2]高鸾,邢爱民,曹文超,鲁丹.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04):260-261.
[3]李婵.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对比探讨[J]. 现代养生,2014,02(14):207-208.
[4]王继君.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3(18):45-47.
作者简介:杨蕾弘(1983—),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岳池人,护师,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