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外画”让广播有声有“色”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用声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展现事物是广播最根本、最主要的手段和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受众的文化与精神需求日趋提高,另一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正呈现白热化。面对压力和挑战,广播媒体要想保持自身在传媒中的重要地位,除了要发挥传播迅速、参与方便、沟通能力强等特色优势外,更要在挖掘拓展声音艺术、更新创新声音运用等手段上下足工夫,寻求突破。
  笔者认为,追求和强化广播节目中的“音外画”效果,应该成为现代广播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有效运用现场音响,体现“音外画”效果
  
  广播是单一以声音为媒质的传播媒体。采集发掘声音资源、合理运用声音资源,应当成为广播记者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在与其他媒体的比较中,“现场音响”的作用无疑成为广播的天然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和不可比拟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广播新闻是从延安时期播送新华社新闻脱胎而成的。当初,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只是单一的播音员口播。如今,广播新闻正在“走自己的路”,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使用性能好、操作便捷的设备与设施陆续配备到广播战线。支撑广播新闻采录和使用现实多姿多彩的“声音源”已经成为现实。
  现场音响是展现广播传播特性的方式之一,它能充分激发受众的想像力,将受众带往现场。人们接受事物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反映到大脑皮层进行初加工,再经过大脑思维,判断对事物的初略印象与认知。同样,广播中传递给受众的新闻现场音响、被采访者的谈话,不仅给受众以亲临现场的感觉,还可以有效激发受众的想像空间与形象思维,使受众在接收到现场逼真音响的信息刺激后,自觉在大脑中生成相对真实形象的现实场景,充分发挥听众的想象空间。这是广播以外的其他媒体的先天不足。
  以本人采写的一篇专题《唱不够的“拉魂腔”》(2005年度江苏省优秀栏目《戏迷俱乐部》下半年代表作)为例,为了表现徐州云龙湖畔一个戏迷组织的活动,我采录了大量的现场音响,包括开场前的准备、戏迷现场学唱、表演等,并在节目中穿插运用,深受听众喜爱。比如,开场白后,主持人说:“这‘拉魂腔’就这么令人着迷?我看,咱们还是到云龙湖畔去转一转吧!”之后,便播出现场录制音效(鸟鸣、湖水拍岸等音响),使听众自然想到了风轻云淡的云龙湖畔。随后,主持人介绍:“走下湖堤北侧的台阶,便可以看到一块半圆形的空地,大约有100多平方米,空地中间的两棵雪松就像两顶‘大伞’把这里遮了起来。您还别说,真像是一个天然剧场。”对戏迷活动场地做了描述。随后,嘈杂声、调弦试音声等戏迷活动现场音响适时插入,听众自然感受到了现场的气氛,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幅戏迷齐聚云龙湖畔准备听戏的画面,随后主持人再做补充介绍:“上午9点不到,已经有人摆开了场子,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戏迷们早已落座,只等着好戏快点开场!”如此一来,节目就自然顺畅,有声有“色”了。
  
  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形成“音外画”效果
  
  广播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是广播的重要特点与特色,也是广播接近受众、吸引受众的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了广播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也就拉住了受众群,巩固了广播媒体存在和竞争的基础。将特定的信息尽可能地通过生动形象、诙谐通俗的广播语言,准确、直观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只闻其声,就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是广播采编人员的责任。在广播史和现实工作中,这类例子亦很常见。
  比如,1944年6月6日,美国广播公司播出名为《乔治·赫克斯现在向各位播音》的现场直播报道,记者乔治·赫克斯在报道一开始就说:“各位听众,现在我在美国海军旗舰信号台上面的一座塔楼上向各位播音。这艘旗舰离法国海岸线只有几英里,在那里,欧洲登陆战已经打响了。现在是5时4 0分,登陆艇都已离开了母舰,向着法国蜿蜒的海岸线进发。纵目望去,海岸线尽收眼底。我军炮击舰队摆在旗舰周围,开始猛烈炮击对面的海岸,我们能清楚地见到黄色火焰不断地升起……”显而易见,乔治·赫克斯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极其传神地描绘战争现场,让听众似乎“看”到了现场的紧张场景,弥补了广播只能“听”不能“看”的缺陷。
  
  通过播报者的二度创作,加强“音外画”效果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广播节目播报者的二度创作,对于强化、打造广播语音的画面景象即“音外画”效果,不可忽视。
  人们观察任何对象,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尤其是对于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客观意境必然是通过播报者的主观理解,即译码之后而呈现的。播报者认真“研读”原作,与创作人员深入交流沟通之后,对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再经过仔细揣摩,用心体验,才可以找准意境。当作品中的意境与播报者的主观理解相结合后,便产生了一种创造物,即作品的意境通过播报者的主体感受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作为播报者,应尽力使作品的真实意境与感悟意境相吻合。而要使两种意境尽可能吻合,除了积累体验外,播报者还必须熟练掌握播音技巧,力求寓画于音,融境于音,才能将心中的意境转化为活生生的广播中的音画意境。
  除此之外,广播节目中音乐音效的合理运用、声音的蒙太奇处理等,也可呈现不同的画面感。当然,无论是现场音响,还是语言描绘,抑或播报者的二度创作等,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应用,强化广播节目中的“音外画”效果,通常这几方面会同时使用。
  总之,广播节目通过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和运用现场音响、借助形象通俗的语言和播报者的再创造,充分展现广播声音载体的“音外画”效果,将会极大满足广大受众的收听和审美需求,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播在传媒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一台富有绍兴地方特色、浓郁时代精神、水乡气息的本土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于2月12日晚在绍兴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上演。 A native Shaox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spir
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存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认真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有着认真的工作精神,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做好档案管理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由于其管理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岗位职员的人员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特点,本文提出了改善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有效对策,从思想上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注重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整个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相互依赖、相户补充,相互制
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度城市化和快速车辆增长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导致了低下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严重的城市污染。在此背景下,为满足特殊
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日益成熟,全球生产要素的合理调配,劳动分工的协同合作,各国集团间的经济联系等因素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产业集群正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不仅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逐渐成为主要的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型之一--B2C电子商务(BusinesstoCustomerE-commerce)在走出了网络经济的低谷之后,即将进入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受重视度不强,难以发挥其社会效益.本文从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
东方艺术·大家:能聊聊这次参加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缘起吗?毛同强:这次这个大型邀请展是策展人、包括主办方在内根据展览的需要来统一选择参展艺术家,以及具体到参展艺
该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目前常见的一些项目组织行为的文化根源,通过分析,研究这些行为出现的动机和必然性,提出改善这些不良行为的对策.首先深入分析了项目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