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G322某过镇路段路面“白改黑”设计要点浅析

来源 :交通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国道G322线某过镇路段路面改造设计为例,浅析路面“白改黑”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对类似作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道G322;方案设计;路面改造;白改黑
  中图分类号:U418.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前期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国道过镇路段,主要铺砌水泥混凝土面层。对于我国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行车的舒适性和行车速度要求,为了更好的提高道路的服务运营能力,过镇国道路面设计,普遍采用旧路“白改黑”的改造措施,以提高人们对道路行驶的舒适性。
  1 “白改黑”路面的特点
  工程建设中常说的“白改黑”,是通过将沥青路面加铺在原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上,使得刚性路面结构通过加铺沥青面层使得道路行车舒适性更好,利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存在两方面的优点:①可以对路面的结构性能进行改善。②可以节约工程总造价。
  (1)沥青路面维修速度一般需要几小时就可以通车,对交通运行影响较小。沥青路面维修不需要破坏原有的面层结构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加铺。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后存在修补困难的缺点,因此当路面出现断板后,应针对相应位置进行混凝土破除,并重新澆筑。该养护方法较为简便。
  (2)沥青路面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因此汽车在路面上高速驶过时,会产生较小的噪音[3]。
  (3)沥青路面结构中碎石是主要起摩擦力作用的结构,车辆高速行驶时,由于沥青路面级配碎石的存在,增大了路面与车辆轮胎间的摩擦力,最终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沥青路面结构表面粗糙,能够很好的吸收灰尘,提高城市行车环境,提高街道空气质量。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本文以国道G322某过镇路面为例,对“白改黑”路面进行研究分析,本项目路线全长为20.479 km,其中K1+300.00+K1+600.00为过镇路段,过镇路段中原道路横断面布置如下:路基宽度12 m,组成形式为(0.75 m硬路肩+2×3.5 m机动车道+0.25 m路缘带+1 m侧分带+3 m人行道)。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为:
  水泥混凝土(厚度为24 cm)
  沥青封层(厚度为1 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20 cm)
  级配碎石垫层(厚度为20 cm)。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现状
  通过对现场调查发现: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整体完整性较好,局部路面存在裂缝和缺角病害。病害范围为:裂缝病害的长度为86 m;破碎板的面积为235 m2,缺角面积为55 m2,DR(路面破损率)为2.96%,路面破损状况等级为良。
  2.3 交通现状
  本段道路人流、车流量较大,为当地交通以小车为主及农用车为主,重车较少。
  2.4 “白改黑”改造方案
  通过对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目前水泥路面“白改黑”比较成功改造方法,改造方案如下所示:
  (1)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挖除,对基层进行加固补强,然后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
  (2)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结构,加铺沥青路面面层,以达到白改黑的目标,这种加铺方案是最常用的加铺方式,这种加铺形式常采用三种方式:
  方式A:旧路面进行破碎压实,铺设补强层,铺设沥青路面。
  方式B:旧路面进行处治,铺设补强层,铺设沥青路面。
  方式C:旧路面进行处治,铺设找平层,铺设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沥青路面。
  2.5 方案比较
  通过对现场调查,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本项目病害程度较低,混凝土面板完整性较好,且交通量较小,可对该道路进行沥青罩面工作。通过工期、造价、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分析,最终决定采用方案C。
  2.6 路面改造结构层设计
  (1)车行道路面加铺。本文所依托工程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对现场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对车行道进行以下方式处理:
  对旧路面进行换板、裂缝修补等处理,然后在面板的纵缝和横缝位置铺设防水卷材,宽度为0.5 m。然后进行面层的加铺。加铺结构层如下所示:
  上面层:AC-16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厚度为4 cm)
  中面层:AC-20C中粒式改性沥青(厚度为6 cm)
  下面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厚度为2 cm)
  路面加铺层的总厚度为12 cm。
  (2)人行道路面结构改造设计。现状道路无人行道位置应进行新建,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如下所示:
  上面层:AC-16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厚度为6 cm)
  上基层:ATB-25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厚度为10 cm)
  下基层:级配碎石(厚度为16 cm)
  底基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厚度为2 cm)
  路面加铺层的总厚度为34 cm。
  2.7 旧路面病害处理
  本次病害处理以节省投资、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并根据病害的不同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案:
  (1)混凝土换板。板块破损严重,有两条裂缝或两块角损坏,要对其进行基层挖除置换,填充致基层标高位置,填充材料选用C15混凝土,最后铺筑C35混凝土面板。
  (2)裂缝。局部板面较好,但板内有裂缝,无翻浆,无需对基层进行处置,仅需清缝后采用环氧砂浆灌缝处置。
  (3)构造缝。通常包括有缩缝、施工缝、缩胀缝等,经现场查看,全线的填缝材料均较好,故仅有分离,则需进行清缝再填缝处理。   (4)错台。板与板之间由于热胀冷缩发生错台的地方,且错台不明显的时候,用磨平机进行磨平,倘若错台位移较大,则用挖除换板处置。
  2.8 道路平纵横设计
  (1)道路平面。本项目改造全长0.3 km。道路设计中线与实测现状道路线位偏差0.75 cm,道路中线往左调整调整。另外,道路边线与沿线建筑物应做好无缝衔接。本项目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工程,加宽、超高均按现有道路板块接顺。
  (2)道路纵断面。道路纵坡拟根据现状道路纵断面和路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道路纵坡与现状道路纵坡基本一致。道路纵断面基本按现有路拱高程抬高12 cm进行改造,将现状水泥砼路面病害处治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3)道路横断面。道路橫断面设计时,横断面形式保持不变,行车道横坡为2%,人行道横坡为2%。
  3 白改黑路面需注意的难点问题
  3.1 路面裂缝反射问题
  针对路面裂缝反射问题,在进行路面设计时,应铺设橡胶沥青作为应力吸收层和上面层。预防反射裂缝的扩展。通过实际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橡胶沥青对裂缝加固不能达到100%的效果。因此在对路面结构施工前应对路面病害进行相应的处治。并对路面裂缝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
  3.2 层间粘结问题
  加铺完的沥青面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应处理好面层与面板间的粘结问题。土工材料在施加前应对基层进行清扫,保证表层的清洁程度。
  为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旧路面存在的石料棱角以及标线等进行清理。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层施工时,底基层应防
  止有柴油、汽油等油料污染。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机械设备不会出现漏油的现象。为了保证层间有较好的结合效果,应对路面的光滑部位进行拉毛处理。
  3.3 护栏设计问题
  沥青加铺完毕后,导致护栏高度不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因此波形护栏采取的措施是将原有波形护栏拨出,再利用原有旧波形护栏在原地进行加高重新安装设计应对沿线波形护栏进行加高,同时完善标志标线。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对白改黑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和比较,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方法是目前改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种可选主方案,并且可减少废弃混凝土板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设计时,首先对其使用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和测试,逐段进行统计,掌握第一手外业基础资料,其次针对水泥混凝路面的各种破坏情况,采取相应的修补方法,然后根据公路等级要求,设计年限以及其它有关规范要求,按照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沥青加铺层结构。按时间是检验质量的最好标准,我们持续跟踪项目改造过程中和通车运营后的使用情况,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卓弦国.道路路面白改黑设计要点分析[J].四川水泥,
  2019(12):75.
  [2]李惠成,苏荣耀.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设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4):298-299.
  [3]蓝安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白改黑”设计要点探析[J].道路工程与技术,2020(5):92-93.
  [4]刘佳.道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改造方案及技术[J].路桥工程,2016(7):102-1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社会发展脚步日益增快的当下,我国的路桥工程也在迅速增多。在路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是非常促进路桥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工作,而在这其中对于造价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路桥工程造价对于整体工程的施工进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企业最终获得的利益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路桥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对造价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并且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路桥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U
期刊
摘 要:地铁施工难度较大,隧道施工是地铁施工的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TBM施工等有效措施进行破岩掘进并降低爆破施工的影响。  关键词:地铁;隧道施工;TBM技术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法有很多,例如明挖法、暗挖法等,而TBM法属于暗挖法,在隧道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施工时需科学选择TBM设备并加强施工工艺管理,充分發挥TBM在地铁施工
期刊
摘 要:利用冲击碾压试验,对土石混填路堤的强度性能进行测试,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路基混合体整体的压实度。本文以京秦高速公路土石混填冲击碾压试验应用为探讨主题,通过规范化的试验流程,测试碾压前后路基压实度的变化,以及冲击碾压对高填路基沉降量、填料密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土石混填;冲击碾压;试验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利用冲击压路机,冲击并碾压处理地基土,是提高
期刊
摘 要:为了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强化桥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文章结合实际在阐述桥梁结构风振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桥梁结构控制风振思路以及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希望探讨后可以给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桥梁结构;风振控制;设计思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桥梁结构风振控制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能够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是越来越多。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如果遇到围岩软弱地质,就不能为公路隧道提供有效的支持,可能会导致出现隧道变形问题,对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而且会对施工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在公路隧道施工中,通过隔壁施工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围岩的支撑强度,避免公路隧道施工出现变形问题,保证公路隧道施工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公路隧道隔壁施工工艺特点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阐释,以供参考。  
期刊
摘 要:通信电源系统设备是通信的重要基础,是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通信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因此,保障通信电源系统设备安全运行,是推动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保障地铁通信电源设备运行的角度出发,采用设备安全控制的来分析配电系统的安全,达到快速有效预防电力通信系统故障的目的。  关键词:地铁通信;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U231.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某机场工程项目为例,针对路拌法的应用优势展开分析,内容包括减少临时征地使用、工作效率较高、作业成本较低等,通过研究铺料及碎土处理、掺洒水泥作业、土料拌制及运输、进行摊铺和碾压、结合面刨毛作业、削坡及养护施工等技术作业要点,其目的在于提高机场跑道处理质量,提升机场运营过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膨胀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V351.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预应力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进行探讨,首先结合工程实例明确了技术应用效果,其次探讨了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预应力施工技术;道路桥梁;施工建设;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5.6;U445.5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道路桥梁是我国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相关项目建设的数量正不
期刊
摘 要:以软土路基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其概念、施工技术现状,论述了软基的特点和施工因素,最后着重分析了几种软基施工技术方法。主要目的是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在实际施工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切实提升软基的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公路施工;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土地基是公路工程中的常见形式,由于含水量较大,因此承受力较低,不利于
期刊
摘 要:对于梁式桥梁而言,在运行一段周期之后就会受到车辆荷载环境因素的影响,整体性下降不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梁式桥梁的整体安全以及稳定性,需要采取加固技术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文章联合实际以体外预应力技术为研究背景,在分析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优势的同时,对该技术在梁式桥梁加固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梁式桥梁;体外预应力;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5.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