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Ms6.1地震余震强震动流动观测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强余震流动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绘制了余震等值线图,讨论了相关问题。通过对P波分析看出:P波显示出明显的方向性,强余震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呈现出多普勒效应。为今后强震动观测资料的使用及强震动流动台站的布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21日,云南省盈江县北部发生Ms5.9地震。架设在周边的数字强震动固定台和3个地震应急流动台获得了这次地震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计算了各观测点的谱烈度,并与宏观烈度进
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SLJ-100型三分向力平衡加速度计,进行泉州东、西塔结构脉动反应测试和模态分析,可为同类古塔的测试和研究提供参考;提出了砖石古塔自振周期的计算公式,可为砖石古塔的抗震计算、鉴定及抗震加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小波基函数的幅频特性,并利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对模拟地震记录进行时频分析,以期找到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地震信号时频特性的小波基函数。结果表明:利用dmey
通过对2006年山东省地震电磁扰动监测台网的电磁扰动异常资料的分析,定义了地震电磁扰动异常信息量S,并用来定量研究异常信息的特征。结果表明,S值大小可能与地震的震级有关,并且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活动强度和研究区f域的地震活动。最后从物理机制和震例两个方面对S作了进一步论述。
基于凹陷地形对SV波的散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解析解的对比,对所采用的数值算法进行了检验,然后利用钟形脉冲作为SH波输入,获得了浅圆山谷地形的地表响应,进而获得了不同观测点对自由场地点的谱比,并利用谱比研究了浅圆弧形山谷地形特征尺寸(深宽比)、波的入射角度以及介质阻尼效应等几个因素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浅圆弧形山谷地形的特征尺寸和地震波入射角度对地震动谱特性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与入射地震波频率
针对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的多源性、复杂性、离散性、异构性特点,按照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等原则,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将灾情信息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
通过对地震时不同型号仪器及不同采样率获取的水位观测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数字化水位观测的两种主要观测仪器ADP系统与LN-3(A)在记震能力上的差别主要是由采样率不同引起的,与仪器性能及水井的深度关系不大。由于水震波的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因此只有加大采样率,才能记录到波型更为完整的水震波和更为丰富的水震波震例。分析认为,数字化水位观测必须最终向实时记录的方向发展,才能更真实准确地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到一些明显的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用水位观测资料提取了0S3、0S4和2S1等3个振型的谱线分裂周期,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
通过分析首都圈实时强震动台网对文安5.1级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及其加速度等值线图的对比,结果表明:(1)仪器记录峰值加速度衰减特性可以反映地震宏观特征;(2)仪器记录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可以作为基岩水平理论衰减关系峰值加速度的一种标定方法;(3)这次地震为我们今后进行强震动观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及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