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狂犬病的罪魁吗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与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狂犬病毒在食肉野生哺乳动物中传播。许多野生动物感染狂犬病毒后,如狐、狼、豹、熊、臭鼬、鼠、猫鼬、蝙蝠等均是本病原的主要储存宿主,成为传染源;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但在自然界中主要易感的动物是犬科与猫科动物,猪、马、牛、羊、鹅、鸭等家畜家禽也可感染狂犬病毒。
  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才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潜伏期2~8周。在发展中国家犬是狂犬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在传播人狂犬病中起主要作用。在发达国家狂犬病主要是由蝙蝠和野生动物引起。
  
  我国是世界狂犬病第二大国
  
  除印度我国是狂犬病第二大国。犬的免疫覆盖率影响着人狂犬病的流行。无论防治人狂犬病或狗狂犬病都应以犬的免疫为主,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防止狂犬病的经验。我国目前养狗约9000万左右,农村约占85%。但是农村狗的狂犬病免疫工作几乎是空白,如湖南全省约2000万只狗,接受疫苗的仅占2.1%,而国际流行病学公认免疫率达到70%才能形成免疫屏障。
  在发达国家,对狗的狂犬病免疫是首位的强制性预防措施,还会给野生动物投放口服狂犬病疫苗,这也是WHO(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提倡的防治狂犬病的主要措施。
  我国历来狗的狂犬病免疫接种率很低,狂犬病防治工作比较落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狂犬病防治策略始终是灭杀、禁养狗。尽管许多健康的狗遭受无辜伤害,但我国的人狂犬病发病率并未下降,这是因为狗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措施及狗肉市场的管理始终未引起足够重视。
  
  狂犬病的防治
  狂犬病并不可怕,流行病学显示,易感人群被病犬咬后的发病率约为15%~30%,被病狼咬后约为50%~60%,若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0.15%左右。被狂犬或其他发疯动物咬伤、抓伤后,均应立即处理局部伤口,方法是:①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②用碘酊或酒精消毒数次;③按WHO推荐的暴露后程序注射疫苗。
  
  狗与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目前许多妇产科医生常告诫孕前就诊弓形虫检查的年轻女士:“接触狗会传染弓形虫病,赶紧把狗处理掉。”这种说法曾经常见于大众传媒。因此,造成了孕前人士的严重困惑,也是一些人弃掉爱犬的主要原因。
  笔者就相关问题,访问了曾留学美国并经常出席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讨会的安徽医科大学资深临床流行病学专家祖述宪教授和曾在澳洲行医多年资深的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高得仪教授。
  
  接触狗不会传染弓形虫病
  祖述宪教授和高得仪教授都一致回答:“狗的确可以感染弓形虫,但是和猪、羊、鸡等动物一样,弓形虫在它们身体组织里,粪便和排泄物没有传染性,如果不吃狗肉就不会传染。因此,接触狗不可能传染弓形虫病。有人说狗与人接触密切,是人类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还有人生下的孩子出现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多了一个手指头,就归罪于自家或邻居的狗,都是毫无根据的。”也就是说接触狗不会被传染弓形虫病,只有吃了狗肉才会被传染。因此大可不必因为误导丢弃自己的爱犬。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怎么一回事;狗是怎样传染的?
  二位教授的解释是“钩体病是一种螺旋体感染,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眼结膜充血、皮疹,严重的可有黄疽、肾功能衰竭。此病基本上是动物的感染,在我国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猪和鼠类,狗、马、牛等也可以传染。
  螺旋体在感染动物的肾脏内,随尿排出,在干燥环境下迅速死亡。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动物的尿污染水源,人或动物接触被污染的水会发生感染。此病在我国的流行都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养的狗,如果不散放,并且接种了含有钩端螺旋体成份的六联疫苗,是可以预防的。
  一位英国友人说:“还没有生我的时候,我们家就有狗,我一睁眼就跟狗在一起,我不知道跟狗一起生活有什么危险。人类把一些病归罪于动物,是人类的无知,不敢承认责任的表现。”
其他文献
2004年10月,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拥有伴侣动物的人比不养动物的人每年上医院看病的次数少15%~20%,也就是说,养有动物的人比其他人更健康,上医院看病的次数更少。  大量的事实与案例证明,豢养伴侣动物不但对特殊人群有着诸多裨益,对于生活在紧张的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伴侣动物更是提供了诸如安全感、被关心、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以及个人价值感等,有效地缓解了人们由于生活压力和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关于动物福利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已愈演愈烈:关于“活熊取胆”的“斗争”已绵延数年;“硫酸伤熊”等动物受虐待的事件,也频频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被公众所认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成为大众话题只是近几年的事。回顾历史,世界上第一部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出台于1822年,由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院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