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追求有效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w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课程实施六年来,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勇于探索。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课堂。我们能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组稿件力求从操作的层面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误区之一: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的“合法性”扫清了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可以随意发挥,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案例:
  一位教师教《落花生》一课,在学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更喜欢谁。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于是。教师让学生展开辩论,最后,“苹果石榴派”战胜了“花生派”。“做人不仅要对人有用,而且还要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
  这位教师看起来确实是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了多元解读,可忽视了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文本本身并没有否定苹果和石榴的价值。而是突出赞扬了落花生的朴实无华,更加实用。作者借落花生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就是注重实效。默默奉献。不图虚名,不求炫耀。这种品格即使在当今社会仍很可贵。再往深处想,即便真的在“苹果”和“花生”之间选择,作为充满理想色彩的小学生,选择前者的可能自然会大得多。但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真正能成为“苹果”式的人毕竟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式的、默默无闻却扮演着社会“脊梁”角色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扮演好它应有的社会角色,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值得尊敬的——如果要谈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这才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接受的价值观吧。
  一篇课文有公认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人文价值是文本的核心,阅读教学中如果这一核心不能得以体现。就不能称其为成功。
  
  误区之二: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相当一部分语文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语文已失去了它姓“语”的功能,这是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的新问题。如果读了六年小学,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表达。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悲哀。
  有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恐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读书与文本对话后,了解课文中介绍哪些恐龙。它们分别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就让学生展示课后所收集的各种有关恐龙的资料,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却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其实,语文课上与文本对话,学生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写”。当然,不经过“写了什么”这一关,又怎能判断出“怎么写”的优劣?但这不能成为喧宾夺主的理由,对话不应浮于表面,应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敲打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智与智的碰撞。
  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白杨》的一个片段:
  师:白杨树的特点书上写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词概括得非常好,谁找到了,就把它划下来。(学生找、划)
  生:高大挺秀。
  师:读了这几个小节,我们知道了白杨树又高又大又挺拔。直。就是挺。但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来形容白杨树?“高大挺拔”不是更准确吗?“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美的意思。
  师:白杨树大家都见过,它是极其普普通通的树。它美吗?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体会。(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美?
  生:大戈壁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这里,而且很茂盛。绿油油的,当然显得特别芙。
  师:是呀!绿是生命的颜色,绿给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作者用“高大挺秀”来形容它,是最恰当不过了。但是,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板书:外秀)也就是说它仅仅是外表美吗?
  生:不。它不但外秀,而且内秀。
  师:对!(板书:内秀)白杨树还有高贵的品格。它有什么高贵的品格?请读读第14小节。
  
  误区之三:脱离文本,拓展无度
  
  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必要的,但拓展延伸要适时,有度。所谓适时,是指根据需要拓展,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所谓有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需要见好就收。
  一位教师执教《三峡之秋》,在播放了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录像后让全班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的层次和大意。接着,教师出示五个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国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此远离文本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
  
  
  误区之四:朗读成了阅读课的一种点缀
  
  近几年来,阅读课学生读的时间增加了,读书的形式多了。但是,有要求无有效指导,朗读教学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目的,看不到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由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得有感情的发展过程。
  衡量阅读课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老师在相应的教学时间里有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不是看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而关键要看教师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作了哪些有效的工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误区之五:以“点”代“面”,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
  
  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班级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在听课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某一段的教学将结束时。教师会指定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结果是朗读者声情并茂,教师心满意足,以为这一段的教学取得了“成功”,于是过渡到下一段的教学。其实。这节课能达到这样朗读水平的学生并不多,教师这是用这样一个“点”,代替一种“面”而已。有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几个学生思路紧跟,妙语连珠,大部分学生只看热闹;还有的课堂预设的 背诵目标。也基本上是一两个学生背诵下来后就草草收兵
  
  误区之六:学生自由发展。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课改以来。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但我们从大量的语文课中发现。不少教师误认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自由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例如,目前课堂上流行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哪怕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按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等等看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导致学生课始不知学什么。课终不知学到了什么。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让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一个学生说:“老师。地球是圆的,如果这个人按照他选定的方向一直走。一定能到达楚国。我看这个人没有错。”教师认为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新意,马上组织讨论:“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达楚圆。为什么?”“他到底错没错?”在这之后的教学,学生始终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最后的结果都同意前面那个学生的意见。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是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它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即使那个学生的假设是对的,也还有一个“舍近求远”的问题。而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的处理显然不正确,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引导学生对寓言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误区之七:注重形式忽视实效
  
  形式是实效的外衣,实效是形式的灵魂,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但目前的语文课堂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云房子》一课时,光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就花了22分钟。我认为衡量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实效,关键要看能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能否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
  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误区,必须掌握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先行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即课前的备课。不少教师以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而非课前的“预设”(备课)。事实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要备好课,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钻研教材。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必须要做一名忠实的读者,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在此基础上,要跳出文本,从读者、编者、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可以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为创新教学设计作好铺垫。例如:《狐假虎威》一文的寓意,传统的解读是“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仗势欺人)”。有位老师研读后认为文本的寓意应是:狐狸假虎威以自救,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芒。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就不可能有如此独特的见解。
  从编者的角度,我们可以读出文本的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如《少年闰土>一课国标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从鲁迅先生的《故乡》中节选出来的,那么,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否与《故乡》的主题一致呢?现将这两课的课后提示练习作个比较:
  《少年闰土》的课后提示练习——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故乡》(国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课后提示练习——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显然,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学习《少年闰土》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我”和少年闰土之间发生的几件事,体会少年闰士的活泼可爱、知识丰富和聪明能干。学习《故乡》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
  从学生的角度我们应当思考学生在阅读时。哪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距离。需要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解决?哪些难以理解的语句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哪些文本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尔后,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一要掌握所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二要考虑课文本身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三要正确把握年段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优化教学环节策略
  一节课的教学通常可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反馈评价三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1,教学准备。通过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为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做好铺垫。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一是要依据文本的内容,二是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某位教师执教《燕子》一课这样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便从南方飞回来。(板书:燕子)喜欢燕子吗?
  生:喜欢。
  师:我知道咱们班有两个女同学是用“燕”字起名的(学生高兴地报出名字)。大家知道她们为什么要用“燕”起名吗?
  生:因为燕子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很美丽,人们很喜爱。
  生:因为燕子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说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人们是非常喜爱燕子的。今天我们学的《燕子》一课,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先仔细读读课文,看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以上情境的创设,巧妙利用所教的班级个别学生用“燕”起名的资源,沟通“人名”与“文名”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教学实施。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关键,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切实提高教学实施环节的效益。必须把握以下“三性”:
  (1)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遵循“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写了什么)一重点突破,理解内容(怎样写的)一整体回归,领悟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整体性教学原则;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整体联系,使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尽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拍、统一。
  (2)层次性。我们从所听的大量的语文课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层次不清。一节课教完,相当一部分学生生字新词不会认读和默写,课文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层次。以精读课文的教学为例,第一课时的整体目标是: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目标是: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学会生字新词。③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②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读写迁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克服肢解分析的弊端,应把握“紧扣中心,板块推进”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优化组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的提问。
  (3)取舍性。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为了应付考试,面面俱到地讲,机械重复地练。面对学生课堂 上的质疑。不分主次和深浅,一概组织讨论,结果一篇课文教完,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却没有掌握。为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合理取舍。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谁提第一个问题?
  生1: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星球?
  师:(板书“没有第二个星球”)不错,从他的话中。我隐约地感受到了他的遗憾,他是希望有,同时我也感受到他对地球的现状开始担忧了。他在找后路。但是我告诉你,书上没有答案。如果你真想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到课外去找一找资料。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讨论了。但我还是感谢你第一个提问题。感谢你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
  师:谁来提第二个问题?(走向坐在角落里的同学)这是一个易被遗忘的角落。你来提?
  生2:“慷慨”是什么意思?
  师:我建议你去读读“慷慨”所在的句子就会明白。读,我相信你。(生2读)
  师:明白了吗?
  生2:“慷慨”就是无私的意思。
  师:对。真不错。第三个问题谁来提?
  生3: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
  师:(板书“为什么容易破碎?”)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画上第二个大问号)。这是一个值得全班同学都认真研究的问题。谁提第四个问题?
  生4:“……周围包裹着水蓝色的纱布”,地球既然那么美丽,为什么不去保护它呢?
  师:(板书“为什么不保护它呢?”)是呀,一个如此美丽、可爱、温柔的星球。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保护它呢?我想你不光在提问,更是在责问,在责问那些人们,王老师发现这两个问题有联系(在第三、四两个问题上画上记号)。
  师:第五个问题谁来提?
  生5:“这是宇航员目睹地球发出的感叹”,请问宇航员发出了什么感叹?
  师:读读这段话。(生5读有关段落)
  生:读懂了。我知道我们的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所以人类不谊破坏它。
  师:一共是5个问题,老师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这5个问题都是你们自己提的。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当然有的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可以到课外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问题书上都有答案,就在字里行间。这些问题王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一定能够自己解决。刚才5个问题,一个已经解决了,一个放在课外,刺下的3个中,挑一个你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自己可以细细研究,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生自读、思考)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大致可分为偏离文本内容的、浅显的、深刻的三种情况。对于偏离文本内容的质疑。随即堵流;对于浅显的质疑,进行现场点化;对于与理解文本重点相关的深刻质疑,则重锤敲打。这样的合理取舍。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衡量,可通过对教学的预定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做到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对于教学效益,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加以分析,看看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评价的标准主要有:①学生是否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能力;②学生能否运用生成的新的知识能力解决新的问题;③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④学生能否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⑤学生能否当堂吸收新知。巩固率好,学习目标的达成率高。
  
  三、因人分屡施教策略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因学生的学业水平的不同和个性差异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采取分步推进、分层达标的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实现有效学习。有的教师采用差异评价的方法。促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有的教师采用菜单式作业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课堂提问等环节,均采用因人施教、分层达标的方法。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都得到提高。
  
  四、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策略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是教师人格的一种体现,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软环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追求一种符合课改精神的新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
  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手势、眼神、位置、站立和行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教师内涵的体现。教师的手势亲切而规范。在学生面前,体现的是个人的修养。一个鼓励的眼神,往往会给学生增添自信的力量。教师在讲台上下的位置变化,能体现师生交流中的和谐。站立姿态的规范会使教师充满自信。也会给学生一份信任感。
  语言表达,包括语言文明亲切、精炼准确、流畅且富感染力等。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的态度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语言的感染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包括教师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程度、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它是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关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责任编辑 邓诗霞)
其他文献
一、复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做了全面的阐述。复习时我们要把这些目标内化为可操作的内容,联系班级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复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拒绝花哨——纷繁嘈杂的情境导入    案例1:老师用课件播放着美丽的大森林。师:孩子们,你们看森林里有什么呀?生:有蘑菇、有小草、有大树、有鲜花。生:有可爱的小白兔。还有小乌龟……师:看到了小乌龟与小白兔。你想到了哪个故事?生:龟兔赛跑。师:你知道最后谁赢了?生:小乌龟。师:为什么它会赢了?生:……师:今天,小乌龟和小兔子又一次比赛了,他们这一次是打靶比赛。猜一猜他们谁会赢?为什么?生:可能是
期刊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能飞越太平洋,而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然后落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鱼,困了就在上面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食物、鸟窝等用品,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还能飞这么远吗?  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小鸟的飞翔一样,那么,教师该怎么给孩子那截树枝,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
期刊
我从小就爱打篮球。但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篮球。每次打球,都要靠玩伴来叫,有时玩伴忘记叫。我会一整天不高兴;有时早早跑到球场,玩伴没来,我还是没球打:有时玩伴输了球,有意不让我打;遇到奇数个人、分组不平,我也要等哪个玩伴打累了,才能上场。更多的,要讨好有球的人,比如帮提书包、占球场。  从初一开始,我就想买一个篮球。那时。一个篮球要8元钱啊,是父亲月收入的七分之一。我省吃俭用。还收集牙膏皮、破铜烂铁之
期刊
今年是我省步入课改第六个年头,广大一线教师在课改实验背景下,采用新教材第一次组织毕业总复习。如何在总结课改经验的基础上,落实课改实验精神,科学组织总复习,是摆在我们毕业班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以《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走进教材    总复习时,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真正地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期刊
喜欢上喝茶,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每天上班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茶,看茶叶在杯中缓缓地舒展、下沉渐渐地有了倾诉的姿态,浅浅的醉人的绿一点一点地浮出来,酽酽的气息飘出来,淡淡的苦味滑过之间,生出不可言说的暗香,心也会跟着柔柔地打开。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对于茶的知识并不是能说出一二,只是固执地喜欢而已,慢慢地觉得第一遍喝的茶的香,第二遍才是茶的味。知道自己一直是个生活得很狭窄的人,却
期刊
一、以童心走进童心    孩子有着完全不同于成人的心灵和生活世界,教师开启这个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就是保持一颗童心。在某种意义上让自己变成一个儿童。  童心未泯的教师。仿佛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在教态上,充分发挥眼神、表情、手势作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心领神会;童心未泯的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又“话”又“表”的教态自然而然地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使其乐于加入到愉悦而富有童趣的教学
期刊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4-66。    [教学目标]    1 在“比一比”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初步认识百分数及其读写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百分数广泛应用的观察、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
期刊
御膳汤火锅店有五层楼,一百多张桌子,像这样豪华气派的火锅连锁店仅上海市就有六个分店。
期刊
一个带狗的男人气势汹汹地对宠物店老板说:“你把这条狗卖给我看门,昨天晚上小偷进我家偷了三百元钱,可这条狗连吭都没吭一声!”  老板立刻回敬道:“这条狗以前的主人是个百万富翁,这三百元钱它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希望    牧师问教友:“当你躺在棺材里的时候,你最希望别人怎么说你?”  一人说:“我最希望别人说我是个顾家的人。”  另一个说:“我希望别人说我乐于助人。”第三个人说:“我最希望别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