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47位开国上将功勋榜(五)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萍:指挥一江山岛陆海空联合作战闻名遐迩
  一代名将张爱萍一直以军政全能、文武双全,擅长诗词、书法和音乐而著称,被誉为“军中才子”、“马背诗人”。
  张爱萍虽然进入主力红军的时间较晚,直到1934年9月,已24岁的他才被分配到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任政治委员,但是他的革命资历却比较老:15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19岁为坚定革命志向而改名,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说起改名,就要提起张爱萍的原名张端绪。改名的缘由是他憎恨鱼肉人民的“川陕边防督办”军阀刘存厚。为了打倒军阀,就必须要有武装;为了革命到底,就会有流血牺牲。这是年轻共产党员张端绪的想法。于是,他把“张端绪”改为“张爱萍”。萍的含意,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再加上一个“爱”字,更彰显其革命信念。
  1934年11月,时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参加了长征中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1935年1月,张爱萍在师长张宗逊负伤、师政治委员黄克诚生病均暂离指挥岗位的情况下,责无旁贷地挑起指挥红四师参加土城战役的重任。在正面主攻郭勋祺的青杠坡战斗中,红四师英勇奋战,给川军的“模范师”以严重打击。1935年2月,红三军团由3个师缩编为4个团,张爱萍任第十一团政治委员。紧接着,他率部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一系列战斗。作战中,红十一团不是担任前卫,就是负责主攻,为红军长征途中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5月中旬,红军在向大渡河进军途中,张爱萍又改任第十三团政治委员。
  6月18日,在经历了抢渡大渡河与凶恶敌人的战斗,翻越夹金山与恶劣环境的博弈后,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兴奋不已的张爱萍赋诗一首——《翻夹金山》:
  夹金六月犹飞雪,
  红军渡泸从头越。
  夜宿南麓孤月升,
  晨攀北峰冷日斜。
  银海茫茫鸟兽绝,
  寒风凛凛休停歇。
  狂喜两军巧会师,
  欢声雷动天地裂。
  8月的盛夏,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的红一、四方面军继续北进。第十三团作为右路军的先锋之一,经过艰难跋涉,终于通过了人迹罕至、气候无常的数百里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后,张爱萍不禁赋诗一首《过草地》:
  绿原无垠漫风烟,
  蓬蒿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
  干草火烧驱夜寒。
  坐地随意堪露宿,
  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
  谈笑低吟道明天。
  9月12日,一路北上的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根据中共中央俄界会议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团改称大队。张爱萍任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政治委员。在一个星光朦胧的夜晚,支队司令员彭德怀让素有“摸黑清”之称的张爱萍记下一个命令。在黑灯瞎火的夜间,彭德怀一边口述,张爱萍一边以膝盖为桌撰写文书。不一会儿,张爱萍就把这份命令写好了。彭德怀审阅着字迹清楚,行距相等,字距匀称,没有漏字、叠字的命令文书,不由得夸赞张爱萍真是“一遍清”啊。聊起这份“绝活”,张爱萍自豪地说,这是他每天晚上都以此方式记日记或写“打油诗”练出的硬功。
  10月19日,越过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激情满怀的张爱萍精心完成了一首《胜利到达吴起镇》:
  秋风凉月伴征程,
  马不停蹄步疾行;
  未遇人群逾四月,
  夜半宿营吴起镇;
  晨见村头聚乡亲,
  高喊欢迎铁红军;
  方知陕北苏区境,
  惊喜已抵自家门;
  军民相会激情涌,
  欢呼声震九重云。
  1935年11月,张爱萍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为了能够从容指挥部队,张爱萍开始认真学习马术。他从基础学起,如何上马,怎样坐马,怎样牵马,如何赶马,如何喂马,怎样饮马,就连如何刷马洗马都学到了。接着,他又学习马上劈刀、射击等各项战术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挥小型实战,张爱萍做到了骑术精湛,刀枪纯熟,而且人马合一。在红军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中,张爱萍率骑兵团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牵制敌军,纵横驰骋,有力地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后来,骑兵第一团演变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骑兵营、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张爱萍作为首任骑兵第一团政治委员,为这支团队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40年,张爱萍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1941年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同年冬升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1942年冬兼任新四军第八旅旅长、旅政治委员。在1943年春的反“扫荡”斗争中,张爱萍统一领导第八旅和第七旅二十一团及地方部队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方针,抗击日军的“扫荡”,处处占据主动。
  在反“扫荡”战斗中,张爱萍抓住战机,迅速集中内线兵力,对敌实施反击。在阜宁中心区对我军威胁最大的是陈集据点,拔掉这个据点,有利于改变敌我态势,争得战场主动权。于是,张爱萍果断决定,由胡继成率第二十三团攻取陈集,结果全歼守敌崖畅野中队。与此同时,谢振华率第二十四团攻占八滩,歼敌220余人;陈发鸿率第二十二团在单家港遭遇战中,歼敌200人。这三仗是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反“扫荡”作战中的著名战斗。张爱萍赋诗《陈集歼灭战》一首称赞道:
  风送春暖鱼水融,
  月照铁马虎胆雄。
  千村人迎招手笑,
  百户犬卧抚怀中。
  大圣扬威罗刹腹,   小鬼跪降龟壳丛。
  陈集歼敌获全胜,
  丧魂落魄寇技穷。
  1944年秋,张爱萍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1946年,因重伤赴苏联休养。
  新四军第三、第四师主力日后成为我军著名的王牌第三十九军和第二十一军,张爱萍作为这两支部队的领导人之一,为它们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4月23日,中央军委在百万大军强渡长江之后,立即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此,人民海军开始启航!
  8月28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了张爱萍等华东军区海军负责人。张爱萍在汇报中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同志,共同建设人民海军”的原则,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之后,应张爱萍请求,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写了“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的著名题词。
  11月8日,第一批2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学员培训班结业。不久,人民海军第一支战斗舰艇部队诞生,编配7艘护卫舰、9艘炮舰,编成两个舰艇大队。
  1950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诞生一周年,华东军区海军将一批修复和改装好的舰艇列入战斗序列,分编成第五、六、七3个舰队,并举行了命名典礼。从此,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齐全,正规编制的作战部队也建成,为不久后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后来,华东军区海军演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张爱萍在人民海军的发展史上,起了开拓者的作用。
  1951年1月,张爱萍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1954年底,浙东前线三军将士在前线总指挥张爱萍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的厉兵秣马,对一江山岛发起的攻击,是共和国首次也是迄今为止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台州湾东海洋面,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盘踞的浙东沿海中心岛屿大陈列岛之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随着张爱萍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正式打响。空军首当其冲投入战斗,我军战斗机夺取了战场制空权并掩护轰炸机对一江山岛进行轰炸。陆军部队随即搭乘登陆船只,在海军舰艇支援下向一江山岛进发。接着,在南北一江山岛沿岸的28个登陆点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数以千计的陆军指战员在枪林弹雨下奋力地攀登着嶙峋的崖壁。当日14时29分30秒登陆成功,比预定的登陆时间提前了30秒钟。至1月19日凌晨,我军扫清残敌,胜利占领全岛。
  以强攻一江山岛为中心的大陈列岛战役,终于以浙江全境的解放而告胜利结束。国内外高度赞扬这次战役的成功。连当时与我敌对的美国也认为:“共军的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是经过周密准备,并且进行得很好的。”
  从1955年3月到1967年3月,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12年间,先后在总参谋长粟裕、黄克诚、罗瑞卿和杨成武(代)领导下,分工负责军事行政、军队组织建设,还参与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组织领导工作。期间,1958年5月23日,他被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5月,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62年11月,进入“中央专委”,主要是担负领导我国核弹和导弹发射试验的重任。这期间,张爱萍先后担任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发射试验的总指挥,为试验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军队组织建设方面,张爱萍提出了将人民解放军8大总部撤掉5个,只保留总参、总政、总后的建议,并奉命负责制订具体方案,于1958年实现了3大总部的设立。最终,这一编制体制整整运行了40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张爱萍被林彪集团一伙诬陷,遭遇了8年的痛苦磨难。1975年3月8日复出后,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同时恢复了副总参谋长职务。8个月后,江青一伙刮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张爱萍再遭厄运,被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组织的“批邓联张”专门机构猛烈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彻底平反。
  巧合的是,1977年3月8日,张爱萍再次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接着,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又恢复了副总参谋长职务。从此,张爱萍步入了革命军事生涯的第二次辉煌阶段。1980年8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防科技、国防工业。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成为唯一担任过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开国上将。到1988年4月为止,张爱萍在第一线参与了国家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在新时期军队组织建设方面,张爱萍提出将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办公室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隶属军委建制,受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建议。最终,得到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的批准。国防科工委的成立,对全军来说,是在编制体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一个新的创举。对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究、设计、立项、试验定型和生产,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国防科工委后来也成为我军组建总装备部的雏形。
  这一时期,张爱萍先后担任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并发射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潜地导弹的总指挥,7年时间里再次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杀手锏”试验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9年12月底,即将进入90高龄的张爱萍,在迎接21世纪到来之际,赋诗一首《迈步二十一世纪》,抒发了耄耋豪情:
  此身九轶未忘根,
  矢志追索向阳春。
  万水千山等闲过,
  更喜今朝越昆仑。   邓华:有勇有谋,敢提建议,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
  邓华在4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上将中间,是年轻的老资格。年龄排在倒数第13名,入党时间却是正数第13位。他参加过湘南起义,坚持了井冈山斗争,虽然没进过军校,但军政素质提高很快,职务上升得也快。1930年6月中旬,红一军团成立时,任红十二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时,任红二十军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政治委员。10月7日,红一军团整编时,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政治委员。此时,邓华刚刚20岁,成为红一军团最年轻的师政委。在同期的师政委中,他比朱良才小10岁,比李涛小5岁,可谓红军中的后起之秀。
  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磨炼,邓华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爱动脑筋,敢提建议、很有个性的著名将领,对敌作战中尤以擅长攻击而闻名。
  红军时期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时,邓华与三十六师师长张宗逊一道,指挥所部同敌张辉瓒第十八师卫队营激战,几番勇猛冲杀,全歼了这个全副驳壳枪装备的卫队营,有力地促进了全歼张辉瓒部的胜利。紧接着,第三十六师受命作为正面攻击力量,与友邻部队协同,取得追歼谭道源部两个团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时,邓华与团长黄永胜一道,指挥红三团在乌江圩战斗中,冒雨追击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残部,干脆利落地歼敌一个营。红三团是由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压缩而成的一个大团,再往前推就是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邓华与黄永胜搭档一年,为这个红军主力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之初,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政训处主任的邓华与团长杨得志一起,为指挥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取得平型关大捷做出了贡献。接着,他作为邓华支队一肩挑的军政主官,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而后,作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邓华与司令员宋时轮为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三次攻打四平时,邓华率辽吉纵队参战。经过对敌我情况的判断,邓华认为只以两个纵队攻城,把握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就比较可行。后来,他将请示的电报稿改为: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增加两个师也行。但是,林彪实际上只增加了一个师到四平,还只能当战役预备队。最后,因我军攻击力不够锐利,导致三打四平功亏一篑。到四战四平时,林彪吸取了教训,把攻城兵力增加到3个纵队,邓华又率第七纵队参战,结果,一天一夜即全歼守敌1个师,顺利解放四平。
  1947年9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邓华第七纵队的任务是破击北宁铁路,并阻击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北返。临战前,邓华发现,附近的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等地都有敌军驻守。于是,他决定改变上级的原有作战方案,以一部兵力破击北宁铁路,而以纵队主力歼灭附近之敌。随后,第七纵队主力突袭法库,攻克彰武,取得两连胜。随着战斗的进行,邓华发现敌新六军没有北返,便抓住战机,率第七纵队主力再夺新立屯,又占阜新,直取黑山。其部机动灵活,利用17天时间,连克5城,既打了胜仗,又完成了规定的破袭任务,连受东野总部通令嘉奖。
  1948年11月,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辽沈战役首先发起,邓华奉命率第七纵队南下北宁线,执行包围锦州的任务。最初东野的兵力部署是以12个纵队中的4个纵队直接攻取锦州。邓华经过实际分析,认为应把攻锦部队增加到6个纵队,并把这个建议正式向东野总部提出。电报发出后,林彪没有答复,但不久调来了2个纵队。最后,在锦州攻坚战时,邓华指挥3个纵队在南城助攻,为31个小时攻克锦州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12月,在平津战役中,邓华奉命指挥3个纵队夺取天津的海上门户塘沽。他经过实地勘察和试探性攻击后,发现海上敌舰艇炮火强盛,地面上河沟纵横,对我军强攻显然不利,不如直接强攻天津市区,同样可以封锁北平之敌军的海上逃路。他把自己的意见与兄弟纵队的领导进行交流,结果大家看法一致。于是,邓华向平津前线总部拍发了电报。后来,毛泽东给林彪等回电,同意放弃攻击塘沽,用5个纵队攻取天津的建议。1949年1月14日,邓华指挥两个纵队由东向西突破天津守军防御,为29小时攻克天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2月,时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的邓华,奉命准备渡海解放海南岛。在叶剑英的领导下,经过反复研究,邓华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主力最后强渡相结合的作战方针。1950年3月5日,邓华统一指挥两个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立体封锁,一举成功登陆海南岛。接着,在海岛陆地作战上,双方势均力敌,但我军气势更盛,战术更高,最后战胜敌人。历时58天的海南岛战役,既是邓华军事生涯中的经典之战,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渡海作战的成功范例。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时,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第一助手,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按原计划,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赴朝。而此时“联合国军”的地面部队有5个军,还占有海空军优势。一向实事求是的邓华感到,我军必须具备优势兵力才能取得初战胜利,于是,他和副司令员洪学智连夜向彭德怀提出建议。邓华直言应该一次派4个军入朝,洪学智也认为,一旦美军飞机把鸭绿江大桥炸掉,部队再想及时过江就困难了。彭德怀觉得他们说得有理,第二天一早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志愿军首批4个军全部过江。毛泽东随即复电同意。
  后来,邓华进一步研究敌情和战场形势,建议继续增调部队,得到彭德怀的认可并向中央报告。不久,就有了第九兵团3个军及第六十六军提前北上的决策。
  10月25日,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6个军发起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第四十军在温井打响了战争第一枪。由于我军指挥有方,战役突然,战术对头,经过12天激战,歼敌1.5万人,一下子就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我军大获全胜。   部署第二次战役时,邓华提出的作战方针是“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具体兵力配置是西线6个军,东线3个军。得到志愿军党委的批准。第二次战役的战果更大,歼敌3.6万人,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随后,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了第三至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基本上都实现了预期的战役目标。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第二天,美军著名将领魏特迈在美参议院作证时说: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因而,美方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邓华作为中方代表出席停战谈判会议。
  在胜利面前,邓华很冷静。志愿军原准备再发起第六次战役,举行更大规模的运动战。邓华分析认为,敌我装备悬殊,我方又供应困难,如果想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敌人多少个建制师,迅速结束朝鲜战争,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在开城向彭德怀和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如我军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战役攻击,伤亡和消耗都会很大,对我军很不利,不如以防御为主,适时进行一些战术反击。
  毛泽东对邓华的建议十分重视,他经过思虑后,果断决定停止发动第六次战役。此后,志愿军在战略上作出了重大改变,由运动进攻为主转为阵地防御为主,直至最后停战。
  作为一名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优秀将领,邓华总是在关键时刻,大胆讲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准确看法,让决策者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体现出了邓华的有勇有谋和对战略或战役全局的敏锐把握。对此,彭德怀多次表示: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52年6月11日,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他指挥的中朝军队总兵力已达150余万。为了掌握战争主动,邓华指挥志愿军进行了全线性反击作战。接着,为了粉碎敌人的“金化攻势”,志愿军又发起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3年5月,邓华指挥中朝军队发起夏季反击战役,经过历时1个月、共两次进攻作战,我歼敌4.5万人,促使停战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时,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激起了中朝人民的满腔愤慨。邓华向彭德怀报告应再打一仗,好好教训李承晚。彭德怀立即同意,并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答复,再打一仗,“极为必要”。于是,7月13日夜,邓华指挥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役。此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经14天战斗,我军歼美伪军5.3万余人,向南扩展阵地140余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迫使美方于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至此,历时3年零33天的朝鲜战争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
  邓华作为仅次于彭德怀的志愿军高级将领,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到朝鲜前线签订停战协定,参与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所有重要进攻与防御行动,为志愿军取得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文军)
其他文献
市政府新闻办5月8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了《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关情况.市商务委副主任
期刊
摘要:诉讼程序是伴随着纠纷解决而发展,作为一种化解主体间纠纷的程序,除具有工具价值外,还应具有程序内在价值。忽视这些价值,不但工具价值难以实现,甚者程序自身价值也无法实现,难以起到维系社会安定功能。  关键词:程序价值;法的创制;诉权规制  一、导论  人类发展程中,纠纷的出现并很好地解决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纠纷解决方式经历了从低层次的、简单的向高层次的、复杂的程序转变,从血亲复仇式的解决方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干货,而且释放出了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智慧力量。  接地气,激活力,补短板,惠民生,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干货,而且释放出了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智慧力量。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并且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报告》筹
期刊
党的十八大多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探索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阶段性量化评价分析,及时掌
列宁时期“民主的集中制”可以概括为十一项基本内容。战争时期的极端集中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国内外战争刚刚结束 ,俄共十大与列宁即对和平时期“民主的集中制”
要敢于争取日伪航空人员和技术人员为我军服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认为,我军建立空军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东北建立一所航空学校,为今后创建自己的空军培养人才。  中共中央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去苏联学过飞行的王弼、常乾坤等同志。王弼,中共中央从留苏学生中选派学飞行和航空工程的学员之一。他毕业后在苏联空军服役。1938年回到延安,任
上海浦东新区将全力推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工作,推出4个专项行动,聚焦15个领域,立足于打造“自贸功效”“科创引领”“全球时尚”“先
期刊
当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专利保护时,专利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已于2008年将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为中国企业带来契机.面对挑战
郑一俊,是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元老,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前辈.rn提起郑一俊,必须先说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二人在苏联的那段生活.现在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知晓有位无微不至照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