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学家”的迷人声场

来源 :雲爆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aron曾与同伴Steve Cordova和Sonia Li发明了一种叫作“Glockentar”的东西,它是一个靠吉他弦弹拨发声的机械钟琴。每弹拨一次弦,一个放在钟上的电磁就能敲出相应的钟声。当我们弹拨琴弦的时候,就会有一束光线被投射到每根弦上,光便在弦上上下流动,声音与光线配合,演奏出奇特的乐器音色。没有人会拒绝音乐,这绝对是件深得人心的发明!对音乐的喜爱,让Aaron用现代的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音乐模式,这显然比用电脑直接做音乐有趣得多,每一件超现实的作品一放到眼前,那种质感总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说不定再过几十年以后,人们已经普遍开始用这些乐器演奏了呢。


  纽约是很多怀揣音乐梦想的人的理想之都,就像那个集聚了诸多艺术家、音乐家、文人的切尔西酒店,如一个天才工厂,从那里走出来的永远都是最耀眼的明星和最令人敬仰的人。纽约永远都是一大批人的梦想圣地。Aaron获得了纽约新学院大学爵士乐和当代音乐BFA(艺术学士)学位。现在的他是Tribeca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家,也是纽约大学电信工程硕士学研究生。他从小和艺术结缘,15岁就已经把音乐玩得很专业了,他来到了纽约。在那里,Aaron组过几支乐队,然后在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里演出,从Birdland到非常有名的摇滚俱乐部CBGB。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音乐人,为著名的Weezer乐队主唱Rivers Cuomo工作,这还不够,他还写了不少电影、戏剧、舞蹈的曲子。


  2010年,Aaron 通过了一个叫Pauline Oliveros的朋友了解了“Max”这个概念,Max所带来的另一个奇妙的世界让Aaron的艺术创作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他在创意艺术编码中探索出了无限的可能。比如他和同伴Mike Alison一起,创作了一面奇特的“墙”,这面墙乍一看,无非是弹力纤维材料伸展到一面大框架上而形成的,但只要你用手触碰这面墙,就能产生令人惊讶的视觉效果——墙面会随着你触碰的力度发生微妙的变形。最妙的是它对声音的感知,你能在这块非常有弹性的薄膜上鼓捣出各种旋律,而且触碰薄膜的轻重缓急都能决定音乐的节奏和强弱。而整个过程都被用视频记录了下来,你以为是用了电脑后期效果、或者这是一部魔幻短片?不,这只是“Geek艺术家”蛊惑人心的把戏。


  这张膜的深度测量是由微软的Kinect进行的,音乐则通过使用Max/MSP软件的相关算法生成,而音乐的音量和速度变化由所施加的压力决定。就像是件专为音痴打造的超现实感的乐器——任何一个人,只要你面对这面神奇的墙,然后表情和动作配合到位,也能在完全不懂音乐的情况下来一场迷乱、酷炫、疯狂、深情款款、高潮迭起、感人肺腑,且兼具观赏性和欺骗性的演奏。用Aaron的话来说,就好像获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音乐剧体验一样。
  Aaron说,做这样的一面墙,是因为受到了今年6月刚首演完的名为“Mizalu”的表演启发。2011年,他通过和舞蹈家Kiori Kawai的接触,发现了Purring Tiger这个多元文化、多媒体、实验表演团,他们总是带给人们那些关于艺术的语境,以及关于奇迹的隐喻。Aaron说:“在‘Mizalu’(Purring Tiger表演团和舞蹈家Kiori Kawai一起表演)的一个场景中,舞者将按压到一面具有弹力特质的面料上,观众在另外一面……这个表演就是关于死亡的真实体验,所以我们设计的这张薄膜代表的就是你能感受到的一个平面,但你无法穿越过去。你越是想知道生与死之间存在些什么,你将越迷惑。”


  如果大多数的艺术都是感性的,它们可以自说自话、自圆其说。那么有一部分理性的艺术家就总在推翻这种思维模式,要用科学性来证明一切事物,哪怕是艺术。这是因为,他们哪能允许模凌两可的事情发生啊!所以还是那句话,Geek们要是来搞艺术,绝对不只是为了供人观赏,一定还要实用才行。
其他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ries to make clear the meaning of “assessment” and “test” to an EFL classroom practitioner,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Dynamic Assessment (henceforth DA for short), its th
期刊
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至今为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农村学生的辍学直接影响了“普九”进程,制约了教育发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有
期刊
说起上瘾,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对象都是毒品或烟酒,但事实上,上瘾的对象类型可要比这些广泛得多。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行为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上瘾的倾向。就算是上述所提到的盲目翻阅电视频道,在专门研究上瘾行为的学者眼里,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产生盲目翻阅电视频道的原因之一是此行为能让人们产生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快感,下一个节目对你来说永远是未知数,手指动一动满足的不仅是观影需求,更能带来一种将未知现实化的
期刊
湿婆的两件礼物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大麻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文化中,这一点在印度教的《吠陀经》中得到了证实。大麻和印度教所崇拜的毁灭之神湿婆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人们认为她喜欢大麻。大麻不仅仅是人们侍奉神的供品,同时还被印度教中的力量之神所热爱,是力量之神给予其子弟的在学习宗教和音乐过程中的礼物。  不得不说印度能成为嬉皮士们的乐园也和大麻有关系,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迷茫和堕落之后,一些西方人开始
期刊
遁入虚无  这部片子很适合一个人晚上边喝酒边看。  这是一部很有争议的电影,喜欢的人奉若神片,不喜欢的人觉得根本不是电影。导演加斯帕·诺埃是一名不大受欢迎的导演,他的作品时常与臭名昭著等词语联系在一块,尽管不至于像地下实验电影那样去摧残观众,然而《遁入虚无》依然可以残害许多人的视觉神经。  全片大多时候由主观镜头所组成,镜头充当了主人公的眼睛,他嗑药跑路,灵魂上天,自由穿梭在几个世界。有吸食毒品后
期刊
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与我们所知道的希腊、埃及、印度及中国神话色彩实在是很不一样。比如北欧神话中关于人类被创造的部分,首先被创造出来的是女人,且创造的材料不是大多数神话中所示的泥土,而是一根树枝。北欧神话的世界不是永恒的,它更贴近现实;神也是不完美的,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比如奥汀为了获得知识牺牲了左眼,被吊在树上九夜、饱受创伤后才得到了象征其力量的长枪。但世界上的一
期刊
凯伦?伊兰(Karen Eland)来自美国俄勒冈州,她就是那类用饮料和食物来作画的艺术家,如过茶叶、白酒和很多其它的东西。反正总的来说,除了我们所常见的传统颜料以外,她几乎都想试一遍。凯伦从小就喜欢创作,14岁时画的一幅肖像画意外将她推向了艺术的生涯。凯伦因咖啡画上了英国的《每日邮报》,文章中介绍她的作品评价颇高:“继法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那幅《有胡子的蒙娜丽莎》之后,美国艺术家凯伦?
期刊
本期观点版块就“瘾”主题向读者征集个人经历并进行了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读者受众的姿势水平和普遍心态,我们耐心地阅读了每一份读者来信和留言并选择性进行了回复。  为了表示对读者的重视,我们特别对部分读者留言内容向专业嘉宾进行了咨询。比如有一位读者来信说他对“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上瘾,我们的医学嘉宾判断他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还有一位读者留言说他对“在楼上用激
期刊
当啤酒被装入玻璃瓶中出售时,啤酒的纸商标其实还没有诞生。尽管纸张的发明比玻璃的发明要早900多年,但欧洲的玻璃税一直制约着纸商标的出现。这让酿造商们不得不在啤酒瓶上刻下记号,来区别于其它酿造坊的啤酒。直到十九世纪,欧洲全面取消玻璃税后,纸啤酒商标才慢慢取代了在玻璃瓶刻记号这样繁重的工作。但最初的啤酒商标十分简略,仅有产品文字名称就没别的了,涵义也就仅仅是表明产品的出处而已。后来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了,
期刊
写在前面的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自称对咖啡因上瘾,中学开始每天就大量饮用咖啡(雀巢速溶)和可乐,那时候的理由是每天学习费脑子,需要咖啡因来提神,于是大家都很佩服他,觉得他很牛逼。尤其是那时候大家都是在教室前面的饮水机接热水,他每次在饮水机旁将可乐一饮而尽,然后用可乐瓶冲咖啡再在饮水机旁边把咖啡摇均匀。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他就不能在座位上把可乐喝完再去冲咖啡,或者回到座位上再摇,而是必须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