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途径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欧盟的第二轮“光伏谈判”目前已经持续三周,有报道称谈判仍处于僵持,还是未达成解决方案,业内人士担心中国光伏产业将会丧失欧洲市场,而这必将打击人们对发展“绿色能源”的信心。
  7月5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葡萄牙政府前经济与创新部部长曼努埃尔·皮诺(Manuel Pinho)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这次光伏争端不会改变能源发展趋势,要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还是得依靠绿色能源,同时,中国还要学习欧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应继续投资绿色能源
  皮诺担任葡萄牙经济与创新部部长时主管能源事务,他非常关注中国的能源格局,认为中国应该在绿色能源领域有更多投资。
  针对近期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皮诺认为:“这都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过程,有些高科技行业刚发展时总会遇到问题,并且不是‘直线’的问题——今天遇到了明天就能解决。但我并不担心,比如在光伏领域,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设定一些目标,给一些指引,但并不能保证从事这一行业的所有公司都会赚钱。”
  在他看来在中国发展清洁能源已经刻不容缓。皮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这次来中国在北京已经待了4个星期,这个城市大部分时间空气污染都很严重。
  依皮诺看,中国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因为它太不清洁了,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又是中国的国情。
  “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与欧洲资源没有那么丰富,大部分依靠进口,但是欧洲比中国在利用能源的效率和技术推进上更先进。” 皮诺认为,要维护能源安全,中国首先要做的是在汽车、建筑等行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实行电力化,再次要加大对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
  “世界能源的格局在发生改变,1973年时超过60%的能源消费是在发达国家,现在发达国家消费只占到40%。”皮诺认为,对中国来说,绿色能源和绿色投资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途径。
  在他看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三个目标:第一要有足够的能源保证发展;第二是减少污染;第三是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这三者同时存在,虽然难以解决,但是不得不面对。
  “‘绿色’能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能源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找到一些新的、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中国可以利用这些领域的机会,建立一些非常大的、有影响力的公司。”在皮诺看来,“生物质能源和电力化能源是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
  “美国的能源更加丰富而且在开发上更有创新思维——美国的页岩气产业就是在这种思维和政策下发展起来的,而且很迅速,中国在这方面跟美国竞争还是很有压力的。”皮诺评价,“但是,美国并未过多投资绿色能源,中国可以看看美国怎样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再看看欧洲怎样发展电力产业,然后找出适合自己国家的能源方案。”
  减排不会导致经济衰退
  有人将欧洲正在经历的经济衰退归因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严格限制,认为这打击了那些能源密集型企业,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但皮诺认为,减少碳排放的战略和战术都没有错,中国也会朝这样的方向发展。
  最近,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在渐次登场,欧洲的碳交易价格却一跌再跌,让中国从业者惶惶不安。皮诺解释:“确实现在欧洲的碳交易价格比较低,但并不是碳交易体系的失败,因为它确实已经将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很低的程度。只不过由于欧洲的经济在衰退,能源消耗量下降,所以导致了碳价格下降。”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减少碳排放作为重要的任务,到2015年单位GDP要减少30%的能耗。”这个目标皮诺十分赞同。
  皮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现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美国也在稳步发展,只有欧盟在倒退,但是欧洲也在努力地追赶。
  “欧洲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这里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另外很多大型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都很有影响力。”皮诺说。
  皮诺透露,他在北京能够看到的欧洲产品比美国产品更多,比如,大部分电器都是欧洲品牌,最好的汽车也是欧洲生产的,更有很多中国的企业非常乐意选择欧洲生产的设备,如德国制造或瑞士制造的各种工业设备,这些产品在中国人心目中意味着很好的质量,在同类产品中价格也比较高。
  “高价格也就意味着高利润,欧洲的工业其实比美国更有影响力,美国经济靠服务业支撑更多,而欧洲经济中,工业的贡献份额一直比较高。”所以,他认为,欧洲根本不需要“再工业化”。
  皮诺曾在2007年担任欧盟理事会能源事务部主席,他认为,欧洲在利用能源的效率方面在全球堪称典范,“能源价格高”等外界猜测的原因并不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掣肘,反倒是高能效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欧洲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周刊》:在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的论坛上,有人提出“由于欧洲经济长期停滞,在大国关系中,欧洲几乎可以被忽略”的观点,您同意吗?
  曼努埃尔﹒皮诺:欧洲经济表现不好更多是金融等领域的政策不协调导致的,也包括欧盟各国现在联系得不够紧密。就好比是中国的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政策,中国也会非常难办。
其他文献
苏格兰“独立公投”前与后  苏格兰“独立公投”,这不仅是一场政治的角逐,也是一次媒体的狂欢。小编带你看独立公投前与后,即9月18日和19日,英国10家报纸的头版分别是怎么报道的。  ●左图为公投前,右图为公投后  《太阳报》  9月18日  标题:不管结果是“是”还是“否”,苏格兰的历史都将在今天掀开全新的一页  在标题的下面,这份报纸特地留下了大片的空白,邀请读者参与设计。有趣的是,一些网友“恶
在去年全球主要钢铁企业中,宝钢盈利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围绕钢铁巨人不乏热点新闻——预期中的宝钢海外资源收购、海外上市,以及国内产能淘汰和生产线搬迁,都会吸引各类财经媒体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却更愿意从绿色产业的角度,来解析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在全世界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宝钢也面临一种调整或者转型,您如何看待宝钢的未来?  何文波:
在壹基金有这么一个现象,当年因为视李连杰为偶像而加入壹基金的人,现在都走掉了,而那些坚持到今天的人现在成为了李连杰在工作上的粉丝。  在深圳壹基金公益支持部总监唐艺蕾看来,现在已不插手具体事物的李连杰对于壹基金而言是精神领袖。但李连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强调,走向公募就要“去李连杰化”。“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谁是李连杰并不重要,壹基金永远传承下去,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
全国政协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则是在1954年9月15日举行,此时,两会的开会时间并不同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开会时间是1954年12月21日—25日。  从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开始,两会的会期出现重叠。人大会议会期为4月18日—28日,而政协会议的时间为4月17日—29日。  从1978年第五届开始,兩会的届数实现了
A股新常态  2014年11月20日,面对还在2500点下方跌跌撞撞的上证综指,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谨慎地预测,2015年这个中国股市的标杆性指数才可能突破3000点。然而,13个交易日后的12月8日,3000点这个暌违3年的指数点位就被轻松突破。  12月9日至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个有着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之称的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
2010年是注定要被载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册的一年,这个还不满20岁的年轻市场在这一年里不仅创造了无数的天价和奇迹,也渐渐从一个小众市场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有一些人质疑奇迹会否是昙花一现,但是更多的人相信,传奇仍在继续。    20件中国艺术品拍价超亿元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逐
2007年,法学家江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曾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的经验就是市场 法治,两者缺一不可。  今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限政府”怎样建设,自由而有序的市场需要怎样的法制环境?12月3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再度采访江平。  国企和民企应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
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中国装潢第一案”红罐凉茶装潢权官司尘埃落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加多宝凉茶外包装已构成对王老吉的侵权,判决加多宝赔偿王老吉1.5亿元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26万余元。  除了经济赔偿之外,广东高院判决加多宝公司于判决生效日起立即停止使用与涉案知名商品王老吉红罐凉茶特有包装装潢相同或相似的包装装潢,停止生产、销售上述包装装潢产品,销毁库存侵权产品,停止使用并移
11月6日,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召开,意味着央企负责人薪酬开始步入全面實施阶段。  此前,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
每个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2014年经济增长的挑战,对每个国家来说,机遇同样存在,关键在于有效的政治领导力。  对中国、美国、日本和17个欧元区国家来说,2013年的增长率已经失去了继续的潜力。对美国、欧洲来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2009年4月,G20峰会上的重要共识引领世界经济成功避免了一次大萧条(编者注: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成果包括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