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再转身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西方的批评——“不敢直面社会尖锐矛盾”,他嗤之以鼻。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中“一向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管谟业从小的梦想是做一个集市上的说书人,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是一个令同乡人侧目的梦想。
  多年后,管谟业变成了莫言。梦想中的说书人变成了现实中的作家。而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永远无法走出的故乡。所有小说都生长于那个充满荒诞、愁苦、乖张、朴实的山村,这部最新的长篇《蛙》同样如是。
  一身居家打扮的莫言坐在北京的家中,他的公寓位于这个城市商住楼22层的高空。他从窗户望出去,把记忆抛到高密东北乡。“这部小说是因为我的一个姑姑。”莫言这样说道。
  
  《蛙》:荒诞派的收敛
  
  在《蛙》里,姑姑是一位乡村妇科医生,曾经见证着生命的繁衍,后来却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计划生育”的战役之中。从此,姑姑的生活被夹在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和流产妇女的谩骂里。
  年轻时的姑姑本有着似锦的前程,但她的飞行员未婚夫毫无征兆地叛逃台湾后,一切急转直下。经历了灰暗无比的特殊十年后,进入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重新激活了姑姑的热情。她再次被重用。
  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生命的毁弃变成了天平两端无比沉重的砝码,姑姑努力保持着内心的指针不被某一端的重压崩断。步入晚年后,这个国策的忠诚执行者,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她对自己曾经的忠诚并不怀疑,但对死去的胎儿和孕妇们开始了忏悔。姑姑与一位泥塑艺人结婚,还魂般地与丈夫一起捏出无数泥娃娃,并且开始帮助不孕的妇女生育,内心如磐石的姑姑在这样的转变中慢慢老去。
  现实中,莫言的姑姑确实是一位妇幼医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计划生育的时代,只是小说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
  “写这个题材,也不完全是回应西方批评中国作家不敢直面社会敏感问题。主要还是想塑造姑姑这样一个人物。”莫言这样说道,“这个人物也是时代塑造的,要解释这个人物会颇费周折。”
  小说以古老的书信体写成,夹杂着信件、故事叙述和剧本。写信者蝌蚪以文学爱好者的姿态向一位日本作家讲述姑姑的故事,最终以一部荒诞派的话剧剧本形成了与叙述的反衬。“有些不方便说的,用荒诞的方法写在最后的戏剧部分里了。”莫言承认转换形式的用意。
  《蛙》最初写于2002年,初稿的15万字被莫言废弃。当时的小说有着复杂的叙事结构,穿插着回忆、联想和现实。“我觉得没必要用这么复杂的结构给读者接受造成很大障碍。”莫言说。于是在完成上一部长篇《生死疲劳》之后,他开始重新布局。改变结构的同时,莫言也放弃了他商标式的狂欢化语言,以收敛和“语文老师挑不出错”的文法述讲述故事。
  现在的《蛙》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蛙”本身就是先民生殖崇拜的图腾,小说中的泥娃娃与婴儿、养蛙厂与代孕医院都是掩体与实体的对比。在写信者蝌蚪为姑姑的辩护中,复杂和尖锐的国策成为了难以判断对错的存在。
  《蛙》在结构形式上似乎是对于90年代另一部长篇《酒国》的呼应,但于文本层面,新作有着更为简洁的语法。从2003年出版的《四十一炮》开始,就可看出莫言改变语言的自觉的尝试,但刻意控制的文字力度远不及早期的绚烂肆意。
  
  狂欢式语言的强转弱
  
  1984年底,莫言写出了让他功成名就的《红高粱》,张艺谋的改编和电影的获奖,让莫言成为了一个明星般的作家。那是一次新历史主义写作的尝试,从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视角还原了一段民间叙述的历史。
  “我爷爷”“我奶奶”和高密东北乡像魔咒般被不断提及,还有那个村庄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闪影,莫言由此被贴上了“中国马尔克斯”的标签——即使当初这也是一个误读。彼时,莫言尚未读过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对我的影响远不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莫言坦陈。在彻底否定了颂歌式的伪现实主义写作之后,莫言开始向民间回归。《红高粱》只是一个开始。
  1989年,莫言动笔写作《酒国》,这部小说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个异数。《酒国》有与新作《蛙》相似的结构,书信和小说文体的交替,虚实合力建构叙述漩涡。小说虚构了一个灰暗的县城,里边有着诡异的侏儒和食婴儿的官员。“我把很多想说的狠话都藏在里面了。”莫言回忆。在一直关注莫言的评论家王尧看来,“《酒国》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小说,直到现在,这部小说也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
  和敝帚自珍的《酒国》相比,莫言在90年代中期出版了引起巨大争议的《丰乳肥臀》。争议来自这个具有挑逗性的书名,实际上这部与身体写作毫无关系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民族受难的历程。小说前半部秉承了一贯的新历史主义,后半部对80年代后的社会充满反讽和讥诮,这应和着书名——对生命力的歌颂和对欲望泛滥的批判。这是一部壮年的作品,无论整体篇幅抑或细部描写。“前两天重新校对《丰乳肥臀》,看到里面大场面的战争描写,自己觉得叹为观止。”莫言笑着说。
  在接着写作了一系列的中短篇之后,《檀香刑》出版。小说语言的狂欢达到极致,民间戏曲“猫腔”的一韵到底被莫言征用,小说的悲悯意识和受难情绪包裹在华丽的血腥描写中。莫言在后记中写到,“这是一次大踏步的倒退。”作者所说的倒退,是指语言再度深深扎入民间。这似乎是一次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一片“西方翻译调”的文坛,莫言用土腔上位。
  自此,莫言将恣意妄为的叙述方式冻结在《檀香刑》内部,开始寻求文体狂欢以外的可能。
  
  作品“一向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我希望每一部和上一部完全不像一个人写的。但那不可能。”莫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在新长篇《蛙》中,叙述语言收敛而正确,不再有排比和铺张,不再有信手拈来的比喻。其实,作家自觉改变语言方式的尝试始于几年前。
  《檀香刑》实际上是莫言一个阶段的终结。在那之后,他曾说对于新长篇的写作“每一句都很艰涩”。至于未来的变化只有“天知道,鬼知道”。等到人们看到莫言的变化,是2003年《四十一炮》的出版。
  在文学彻底式微和作家自我寻求语言转变的情境下,《四十一炮》这部叙说农村变革的小说虽然获得某个年度杰出奖,但与之前的作品的影响力相比下降很多。小说仍以孩童的视角展现90年代农村变革中的人性、观念冲突。语言方面部分残留着以前的汪洋恣肆,部分向平实靠拢,撕扯中让作品陷入平庸。
  在《檀香刑》出版之后,莫言曾表示“有生之年再写一两部自己觉得很好的长篇就可以了。写那么多干吗?”但事实上,这更像一个成功作家的说笑之词。2007年,一部50万字的《生死疲劳》问世。一个土改中被枪毙的地主六道轮回为动物,以动物的口吻叙述五十年的乡村史。与先前作品趋同的主题和毫无控制的叙述,让小说显得絮叨而冗长。
  莫言承认,作家的语言和生活经验不可能完全超越,“每一部作品能稍有不同已经不错了”。现在的莫言已然是中国一线作家的代言者,每部重要作品都被翻译为各国文字,应邀代表中国出席国外书展,与诺奖得主对话且往来频繁,不情愿但仍被故乡设立了莫言文学馆且保留了故居……
  不可避免地,他也承受着西方的批评——“不敢直面社会尖锐矛盾”,但他对此嗤之以鼻。“我一直不能接受这样的批评,我的作品中一向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莫言这样说道。莫言所言属实,他每一部作品都有对社会的批判,甚至写出过《天堂蒜薹之歌》这样的愤青之作,但只不过一切批判的锋芒都被他收纳到叙述的迷宫中,显得隐晦难寻,这是形势环境之下作家的表达方式,或许也是性格使然。
  《蛙》是莫言的又一次尝试,用“去莫言化”的语言更直接地面对一个敏感题材。虽然有些地方仍显得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但是他在意的是“这样的敏感题材这不也写了吗”。★
其他文献
“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在交流之中”    许钧:你7岁的时就开始在轮船上写小说《漫长的旅行》了。那时写作的动因是什么?  勒克莱齐奥:说起来动因,每个时期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不断地读书,眼睛看得多了,总要有想法的。毕飞宇跟我说,他小时候是因为没有人听他说话,他就有一种说的欲望。写东西其实就是渴望跟别人沟通,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在交流之中。正是因为交流,使人与人之间亲近起来,隔膜都有可能在交流之中被了解
10月3日至10月8日,连续6天,炮声在叙利亚和土耳其边境响起。  自2011年3月反巴沙尔大规模抗议活动在叙利亚爆发后,曾为亲密盟友的叙利亚和土耳其化友为敌,关系急剧恶化。如今,此起彼伏的炮声中,“开战”的声音也从土耳其领导人的嘴中接连喊出。  已陷入内战僵局长达一年半的叙利亚,会否同时面临外战炮火的洗礼,并迎来内战“拐点”?  谁打响第一炮?  10月8日,一枚从叙利亚境内发射的追击炮弹在土耳
据报道,中山大学将于11月底开设超级富豪班,要求报名者是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只招收30名学生,学期两年。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关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回应称,中山大学面向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开办“后EMBA”班,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在企业的资产规模最好在30亿~50亿。  不管实情如何,这一新闻让一个舆论并不熟悉的概念“后EMBA”浮出水面。当下多所内地高校,大都举办了“后EMBA”
姑妈一直很为表哥担心,因为表哥爱吹牛。  不久前的一天,姑妈拿着一张报纸给我看,上面有条新闻,大意是:某老汉平日爱吹嘘家里有钱,某夜盗贼光顾,老汉反抗被杀,事后盗贼追悔莫及,因为老汉家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吹个牛,白白搭进去两条人命,何苦呢?难道不吹就过不得日子?”姑妈叹息道。  其实,就像一首老歌所唱,白天不懂夜的黑,姑妈这样的人无法理解,吹牛就像毒瘾,要表哥这样吹了半辈子的人戒吹,谈何容易
前两年我读英国经济史学家尼尔·福格森写的《世界历史的时代地图》时,心里确实感到欣慰。书中为自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2150年的七十个帝国排序,美国第68位,中国第69位,最后一个是欧盟。作为中国人,我虽然不希望欧盟取代中国,但希望它俩能并驾齐驱,毕竟我侨居在此二十年,已是半个欧盟人。  2004年匈牙利入盟,我跟当地人一样兴奋,他们兴奋于“重返欧洲”,我则兴奋于“走进欧洲”。2007年岁末,匈牙利
四年前,奥巴马曾以成为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而创造了美国历史。11月6日,奥巴马在美国历史上少有的近8%的失业率,美国经济依然低迷,美国人民对未来日益失去信心的情况下,连任美国总统成功。  从五年前开始认同奥巴马的政治理念,到投入到他的竞选团队,参与和目睹了奥巴马团队2008年竞选的许多风风雨雨,以及过去四年奥巴马治理美国的方方面面,我知道他的成功连任决不是历史的偶然或福星高照。  他上任后推动的涉及
无所顾忌。无所怜悯。他的眼中,只剩下钱,已经没有了人。跟恩怨性犯罪不同,在他举起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子弹所射,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当他终于暴毙街头的时候,当有关人士弹冠相庆的时候,仍有很多谜团也许永远无法解开。是什么魔力,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底层青年,辗转成为冷面杀手。在第一次举起枪之前,究竟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发生嬗变的迹象。要有多么深不见底的人性的幽暗,才能催促他一次次站在光天化
卡恩事件将一个重要的道德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那些信誓旦旦要支持国际经济发展、帮助贫穷国家的国际机构以及掌管着那些机构的官僚们,到底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以世界发展的名义从工业国家纳税人那里拿走的款项,到底有多少被那些人浮于事的机构内部消耗掉了    历史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出现突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在纽约的旅馆中因为涉嫌性侵犯女服务员而被捕,也许有可能会成为这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  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1943年和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杂志》《天地》《古今》和柯灵新接编
8月底,法國巴黎市郊一家私立医院的10多名病人身上,发现了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其中有5人死亡。调查发现,耐药菌源自一名希腊病人,该病人是通过辅助呼吸器感染病菌的。令法国卫生部门担心的是,这种感染很容易在加护病房内传播,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正是超级细菌中的一种。不过,随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死亡是因病人各自所患的疾病所致,并非因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感染本身。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再次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