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自我最可靠的依赖

来源 :高考金刊·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应该是一个多读一些书的季节。在意志力培养方面,不唯西哲尼采等人,中国传统哲学系统自带这方面的营养。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明代的王阳明就是从“心”入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先贤。他一反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提出原创色彩极其浓厚的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为纲领的“心学”理论体系,简单介绍如下:
  知行合一 王阳明
  心外无理。王阳明原是朱熹的信徒,朱熹理学讲究“存天理,去人欲”,本意是要求人们去除私心杂欲寻求真理,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从万事万物中寻求真理。“高中时期”的王阳明曾经按照这个方法“格竹子”格到吐血,也没找出什么道理来。后因得罪权宦被发配贵州龙场,不想因缘际会,王阳明却于人生最低谷晤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外无理”的道理。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知识的接受,习是知识的运用;学是知,习是行,学习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孝”,光嘴上说知道孝并不是“知”,只有实际地表现出孝的行为,去问候、看望、奉养父母,才是孝,才是真知。可见,知行合一格外强调行动和认知的一致性。
  致良知。王阳明领会到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存在(圣人知道,人渣也知道,只不过圣人知行合一有所不为,人渣则怙恶不悛行恶无忌)。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可是由于欲望、利益的遮蔽,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偏离良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如何返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的问题,也就是回归到“良知”本身,使良知重新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此所谓“致良知”。
  很多同学要问了,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为什么还要学习?须知,就像镜子一样,良知也有大小明暗之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思想世界,尽可能让自己的思想澄澈、深刻,使我们的心灵无限地广大、厚重。心灵或良知的容纳能力本来就是无限的。这个扩展心灵的过程,就是学习。
  顺境逆境坦然处之
  要做到知行合一,功夫就得从“心”开始。王阳明的教诲是“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明明留了一大堆假期作业,可是却要等玩够了再写;别的孩子有最新的手机,你也非得找家长要一个,尽管你并不那么需要;明知道伤害别人是错误的,偏偏一见到某人就忍不住冷嘲热讽……这些可以说就是放任私欲的行为。“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就是有所不为。《静心录》云:“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提高自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别人考多高的分数,都是仅供参考的对照,认认真真查找自己的不足,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假如在生活中受了伤害,请不要再去伤害生活和别人,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一切,不断努力奋斗,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传习录》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心静下来是学进去的第一步,学习就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浮想联翩,否则等于浪费时间。《传习录》有云,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阳明“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是道”,人生处处是修行,无事不可作磨练,保持心情愉快,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在龙场做驿丞(县招待所所长)的时候,王阳明写了一篇《瘗旅文》,记述了一位从京城来的小官路经龙场去上任,天黑路雨投宿苗家,第二天小官死了,下午儿子也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了。王阳明让随从掩埋了尸体,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们会死。因为我看见你们愁容满面,忧心忡忡,如果你真的贪恋这点公务员工资,你就应该高高兴兴。路途遥远,风餐露宿,饥渴劳累,瘴气遍野,如果再加上心情不畅,内外夹攻,焉是长久之道?”王阳明在龙场,虽然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极端清苦,但他都能保持着豁达愉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悲悲切切、怨天尤人。这段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相当有启发意义。学习好比在跋涉山川,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内心不能保持心情愉快,如何能够长期地保持学习的效率?所以。出现一些中途放弃的情况,也是在料想之中的事情。
  正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真相?那么崇高的理想,那么真诚的愿望,那么刻苦的努力,可是却只能暂时收获这么点分数,面对这么多挫折、失败、打击和痛苦,这公平吗?在你哀叹的时候切不能忘记,你仍然拥有自己的心灵,仍然没有抛弃渴求和努力的信念,没有放弃努力,这一切,对你来说,才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东西。
  寻找最好的自己
  “心”不仅仅指你左胸膛里面的那颗热烈而欢快的器官,还包括你的情感、意志、智慧、勇气等等。强大心力的养成,必然是一个艰苦历练的过程。哭的时候没人哄,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学会了勇敢;烦的时候没人问,学会了承受;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学会了自立。就这样我们找到了自己,原来你一直都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渐渐地你成熟了,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所以现在偶尔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这种成熟,正是心力强大的状态。
  无疑,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困境、险境甚至是绝境。很多情况下,衡量选择之利弊得失的天平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学着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和无奈。能驾驭自己的人。才能驾驭命运。不能驾驭自己的人,只能服从社会和他人。有强大心力的人,在山下不灰心,在山巅不失态,在泥淖中不抱怨,在乱花中不迷路,能淡定从容地对待成败得失。以51%的精力追求事业,49%的精力营造心灵的后花园,人生才会更加优雅从容。
  看看王阳明的生平,或许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助益:小时候他少言寡语却才思敏捷;12岁特立独行,口吐狂言,不要读书登第做状元而要读书做圣贤;15岁一人一马远出塞外考察地形实践兵法骑射;16岁为求知“格竹子”到吐血;结婚当天没了踪影,和一道士彻夜探讨经义;考了三次才考中进士(因不务正业看兵、佛、道等各家学问之故);32岁才将自己的思想定位于儒学,并称儒学为“圣学”;37岁在祖国边疆蛮荒之地(贵州龙场招待所),在人生最低谷悟出“心学”之精要;48岁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老弱残兵平息宁王朱宸濠叛乱,救万民于水火……王阳明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心力增进的一生,唯有如此心力,方有如此功绩!
  他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
其他文献
提到Wi-Fi,大家都不会陌生。公司、家庭、餐厅、酒店、机场……Wi-Fi无处不在。Wi-Fi的广泛普及,不仅因为它具有高速、便捷、低成本的优势,还得益于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蓬勃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设题中,多项选择题、简述题、探究题为全国各卷必考题型,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分析文体特征、理解句子的含意等题型则在各地试卷中交替出现。多选题一定要审好题干,是要求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简述题答案主体内容肯定在文本内,但答题时要联系文本做适当拓展。  笔者以例题引入作讲解分析。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
2016年12月29日,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在行业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交通运输各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普及程度显著提
2012年9月份,在我送完初三毕业班之后,又重新到初一,接了两个初一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因为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初三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艰难,我痛下决心,一定在初一的教学中就抓好每一
近年来,艺考风愈演愈烈,编导、表演、摄影、播音、美术,这些是很多艺考生学习的“专业”,相信很多同学对编导、播音、表演、美术这些专业很熟悉,很清晰,知道这些专业需要学习一些什
本文主要结合通信网络中最核心的部件进行探讨,分析通信电源最常见的供电不足问题,并基于此结合其特性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改善通信电源供电不足问题,保障其运行稳定性。
依据单相大功率变流器的特点,介绍了PWM整流器的运行原理,分析了其网侧谐波,设计出一种同步信号数字滤波器。对模拟电路设计方案及合理性进行了讨论,使用双线性变换对滤波器数字化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该数字滤波器进行了现场试验,分析表明该数字滤波器有效可行。
摘 要:对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的幼儿来说,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向幼儿普及意外自护常识是形势所迫。  关键词:幼儿;安全自护;能力培养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的美好愿望。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