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有效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科特点、学生情况、自身特色,为课堂呈现选择最佳的方法、顺序,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有效教学既是备课的最终目标,又可作为理论指导并促进各阶段的备课。
【关键词】有效备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93-02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占良在一次全国生物教学研讨会上谈到:“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愈来愈高。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所以备课是否有效到位,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台上的四十分钟进行精彩地呈现,需要台下“N轮”精心的准备。
一、第一轮备课——备教材,即确定并编排每节课的内容。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果的课堂教学。
“有效果的教学”是通过教学,学生掌握课时的知识点,解答相关练习和试题。这是有效教学的初级目标,属知识性的。这需要我们备课时做好以下几项: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首先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的主题、编写目的,了解在全冊的位置、所起的功能,来确定备课的方向;接着要确定内容,将此节课所包含的内容主干拉出,进行延伸扩展并具体化、细节化。
2.分析练习、研究典题、琢磨相应高考题。生物学科的内容多且细,称为是“理科中的文科”。通过对试题的钻研,可以有效地把握内容扩展的“度”,特别是牵连的细节内容,需要注意的还是可带过的;同时牵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延伸点、常考点、易错点、混淆点等等。有人认为课改应从素质教育出发,不提高考,这是不科学的。检验高中三年磨练的直接出站口就是高考,所以课改不能脱离高考,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心中有高考,而且高考与课改并不对立。
3.进行板书的初设计。初步确定哪些内容用幻灯片,哪些内容需要板书。对于大纲主干内容,我一般都集中在一张幻灯片呈现,简单明了,并用符号“★”突出重点;对于各内容的延伸点、细节点、易错点,我则采取用符号“①、②、③”在黑板一边一一罗列,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大体进行布局规划后,还要通过第二轮、第三轮备课慢慢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第二轮备课——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有效率的教学”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记得稳,记得牢,记得久。是“少教”与“多学”的结合,是学习低遗忘率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更有效记忆,我从两方面入手:
1.备教学方法。
(1)筛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具。比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些有动态过程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展示是非常有效率的;而探究性的内容如《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通过“问题驱动法”及“讨论法”相结合的模式,使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生物的实验设计有初步的认识,为他们的实验操作垫定理论基础。
(2)尽可能使知识简单化、系统化,并串联知识点。特别是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多想想简洁实用的记忆方法。我常采用一些非思维性的记忆方法用于生物学零散的知识点上,很有效率。比如《微量元素》用“铁猛碰新木桶”来记很简单;《蛋白质功能》用“翠云煮面条”来记,学生记得好也记得牢,而且还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记忆中。
(3)细节讲解要清晰。易混乱的概念、易忽略的细节、易错点等等都要强调并作为板书或标记。比如“体液调节”与“体液免疫”、“生长素”与“生长激素”、“DNA数”与“DNA链数”等等。
2.备学生。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班级的差异性等等,都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进去。特别应注意学生容易走神的时刻(包括生理疲劳期、知识疲劳期),及时采用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好好把握学生,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三、第三轮备课——备课堂。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益的课堂教学。
有效益的教学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级层次,不是书本知识的单一调味剂,还有与之相符合的情感交流,是“双重营养”。若说有效果的教学是“给予鱼”的话,那有效益的教学就是“给予渔”!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生活。要达到此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不仅要课前备的好,还要课堂上得好,即是我们常说的要有“内才”也要有“外才”。所以在备课堂时我常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堂进程。包括模拟课程进度、讲解顺序、讲解语调等等。模拟课堂是正式上课前必做的环节,而且经常还要多模拟几遍,确保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课堂上胸有成竹,从容淡定。
2.备课堂氛围。调节课堂氛围应从导课就开始,所以导入语要多花心思去构建,另外知识点之间的承接语也要贴切、自然;在讲解过程中语调的合理控制、生动地表述也要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经验、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新闻等,有效预防“疲劳期”;当然,适宜地展示个人的幽默及魅力也是非常有效的“调节剂”。
3.备突发情况。包括可预知的情况和不可预知的情况。
(1)可预知的突发情况。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前瞻性,才能在课堂上心中有数,也会让学生更信服。对于学生提出的普通疑问,及时解惑;对于部分学生思维发散的情况,则适时肯定、及时转移。 (2)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要根据突发情况的价值度,采取不同的策略。一般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课堂。
①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可采用“讨论法”对待,教师要善于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②教师无法即时确定的发散性问题,这时需要及时结束并继续课堂,以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可采取“保留法”让问题留到下一节课解答;或用“任务法”让学生自主去找答案。
③问题具有一定的探讨力,对教学内容又有促进。若出现这种状况,我会果断将课程内容中止,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还有可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4.備板书设计。板书也是一门学问,做好了就是一门艺术。不过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时常会忽略板书设计这一环节,总是大体规划布局一下,草草过了。自从犯过几次明显失误,我就开始认真对待板书,查阅资料,明确板书的相关要求及注意点,以此规范板书形式;接着编排好内容如主板书、副板书、注意点、细节点,还有板书的时间安排;确定之后还要在模拟课堂进行反复琢磨、推敲,最终确定板书。总之,课前精心准备,一定会呈现出一个有美感的板书。
四、第N轮备课——课后反思、时刻备课。
正如我省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梁光明老师在我市扶贫研讨会上所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进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让之后的课堂呈现得更完美,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后及时反思。适于所有教师,特别是对新教师的成长不可或缺。一节课感觉再完美,也能发现可以完善的环节;而一轮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显得尤其重要,查漏补缺、修改细节、修改教案。我自己的教案编写一直都是在一轮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此时思路最清晰,编写最流畅。
2.集中集体的智慧,吸取他人的精华。多制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如听课、参加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学习交流会等等,一旦发现与内容相符合的好思路、好点子,将其记录并尽快载入教案中。
3.多与学生交流。不能忽略或小视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及问题提出力,经常可以从他们所问的问题中发掘好题目,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课改研究的核心,也是历代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的问题。所以备课也不仅仅只是在某节课的课前课后关注一下就过了,而是要建立时时备课、终身备课的观点,因此就得抱着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对待教育,不断促进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备课水平。
【关键词】有效备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93-02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占良在一次全国生物教学研讨会上谈到:“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愈来愈高。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所以备课是否有效到位,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台上的四十分钟进行精彩地呈现,需要台下“N轮”精心的准备。
一、第一轮备课——备教材,即确定并编排每节课的内容。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果的课堂教学。
“有效果的教学”是通过教学,学生掌握课时的知识点,解答相关练习和试题。这是有效教学的初级目标,属知识性的。这需要我们备课时做好以下几项: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首先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的主题、编写目的,了解在全冊的位置、所起的功能,来确定备课的方向;接着要确定内容,将此节课所包含的内容主干拉出,进行延伸扩展并具体化、细节化。
2.分析练习、研究典题、琢磨相应高考题。生物学科的内容多且细,称为是“理科中的文科”。通过对试题的钻研,可以有效地把握内容扩展的“度”,特别是牵连的细节内容,需要注意的还是可带过的;同时牵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延伸点、常考点、易错点、混淆点等等。有人认为课改应从素质教育出发,不提高考,这是不科学的。检验高中三年磨练的直接出站口就是高考,所以课改不能脱离高考,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心中有高考,而且高考与课改并不对立。
3.进行板书的初设计。初步确定哪些内容用幻灯片,哪些内容需要板书。对于大纲主干内容,我一般都集中在一张幻灯片呈现,简单明了,并用符号“★”突出重点;对于各内容的延伸点、细节点、易错点,我则采取用符号“①、②、③”在黑板一边一一罗列,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大体进行布局规划后,还要通过第二轮、第三轮备课慢慢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第二轮备课——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有效率的教学”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记得稳,记得牢,记得久。是“少教”与“多学”的结合,是学习低遗忘率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更有效记忆,我从两方面入手:
1.备教学方法。
(1)筛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具。比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些有动态过程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展示是非常有效率的;而探究性的内容如《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通过“问题驱动法”及“讨论法”相结合的模式,使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生物的实验设计有初步的认识,为他们的实验操作垫定理论基础。
(2)尽可能使知识简单化、系统化,并串联知识点。特别是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多想想简洁实用的记忆方法。我常采用一些非思维性的记忆方法用于生物学零散的知识点上,很有效率。比如《微量元素》用“铁猛碰新木桶”来记很简单;《蛋白质功能》用“翠云煮面条”来记,学生记得好也记得牢,而且还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记忆中。
(3)细节讲解要清晰。易混乱的概念、易忽略的细节、易错点等等都要强调并作为板书或标记。比如“体液调节”与“体液免疫”、“生长素”与“生长激素”、“DNA数”与“DNA链数”等等。
2.备学生。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班级的差异性等等,都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进去。特别应注意学生容易走神的时刻(包括生理疲劳期、知识疲劳期),及时采用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好好把握学生,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三、第三轮备课——备课堂。备课目标及指导理念:有效益的课堂教学。
有效益的教学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级层次,不是书本知识的单一调味剂,还有与之相符合的情感交流,是“双重营养”。若说有效果的教学是“给予鱼”的话,那有效益的教学就是“给予渔”!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生活。要达到此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不仅要课前备的好,还要课堂上得好,即是我们常说的要有“内才”也要有“外才”。所以在备课堂时我常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堂进程。包括模拟课程进度、讲解顺序、讲解语调等等。模拟课堂是正式上课前必做的环节,而且经常还要多模拟几遍,确保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课堂上胸有成竹,从容淡定。
2.备课堂氛围。调节课堂氛围应从导课就开始,所以导入语要多花心思去构建,另外知识点之间的承接语也要贴切、自然;在讲解过程中语调的合理控制、生动地表述也要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经验、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新闻等,有效预防“疲劳期”;当然,适宜地展示个人的幽默及魅力也是非常有效的“调节剂”。
3.备突发情况。包括可预知的情况和不可预知的情况。
(1)可预知的突发情况。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前瞻性,才能在课堂上心中有数,也会让学生更信服。对于学生提出的普通疑问,及时解惑;对于部分学生思维发散的情况,则适时肯定、及时转移。 (2)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要根据突发情况的价值度,采取不同的策略。一般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课堂。
①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可采用“讨论法”对待,教师要善于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②教师无法即时确定的发散性问题,这时需要及时结束并继续课堂,以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可采取“保留法”让问题留到下一节课解答;或用“任务法”让学生自主去找答案。
③问题具有一定的探讨力,对教学内容又有促进。若出现这种状况,我会果断将课程内容中止,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还有可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4.備板书设计。板书也是一门学问,做好了就是一门艺术。不过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时常会忽略板书设计这一环节,总是大体规划布局一下,草草过了。自从犯过几次明显失误,我就开始认真对待板书,查阅资料,明确板书的相关要求及注意点,以此规范板书形式;接着编排好内容如主板书、副板书、注意点、细节点,还有板书的时间安排;确定之后还要在模拟课堂进行反复琢磨、推敲,最终确定板书。总之,课前精心准备,一定会呈现出一个有美感的板书。
四、第N轮备课——课后反思、时刻备课。
正如我省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梁光明老师在我市扶贫研讨会上所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进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让之后的课堂呈现得更完美,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后及时反思。适于所有教师,特别是对新教师的成长不可或缺。一节课感觉再完美,也能发现可以完善的环节;而一轮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显得尤其重要,查漏补缺、修改细节、修改教案。我自己的教案编写一直都是在一轮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此时思路最清晰,编写最流畅。
2.集中集体的智慧,吸取他人的精华。多制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如听课、参加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学习交流会等等,一旦发现与内容相符合的好思路、好点子,将其记录并尽快载入教案中。
3.多与学生交流。不能忽略或小视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及问题提出力,经常可以从他们所问的问题中发掘好题目,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课改研究的核心,也是历代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的问题。所以备课也不仅仅只是在某节课的课前课后关注一下就过了,而是要建立时时备课、终身备课的观点,因此就得抱着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对待教育,不断促进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备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