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的白衫使者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f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爱的高老师:您好!儿子昨晚很好地完成了作业——帮长辈洗脚,尽管第一次,但他做得很虔诚,很认真,我作为父亲感受到了孩子心里细微的感情变化。希望高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国学文化对于内在的影响,让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浸染到孩子的每寸肌肤,乃至心灵,让孩子更深切地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感恩老师。”
  “高老师:女儿今晚第一次为妈妈洗脚。她端来水,倒进脚盆,可是烫了手,哭了,一会儿又往盆里加了冷水,再为妈妈洗脚搓脚,她洗得很开心。愿女儿天天为妈妈洗脚,洗出孝道,洗出恭敬,洗出做人的道理,洗出一片亮丽的天空。谢谢老师!”
  上面是两位家长给高老师的信。信中的高老师叫高少轩,80后的他出生在河南濮阳的一个小山村,他没念完高中就辍学了。但他并不安于务农,而是办起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名曰“文殊书院”。
  之所以说“文殊书院”特殊,一是行头特殊,作为老师的高少轩,一年四季身穿白色长衫,手拿折扇;二是教室布置特殊,一幅幅装裱一新的书法作品,溅着些许墨汁的练字台,墙上挂有古琴、宝剑和孔子像;三是学生特殊,坐进教室的,有小学生、中学生,还有高中、大学的老师,以及一些政界人士;四是教学内容特殊,主教《弟子规》《孝经》《朱子家训》,兼学书法、国画品鉴、古琴欣赏。
  高少轩自幼爱好古典文学,14岁开始尝试写古诗词,在初中就阅读和手抄了大量的古书。由于酷爱古书,上学时,他常常从生活费中省钱买书,也因为过度沉迷古典文学,致使偏科太重,自知考大学无望,便在高二辍学,抱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理想,背着一箱子《红楼梦》“四书五经”等,开始了他的“游学”之路,游山水、觅古迹、访名贤。
  一路走来,高少轩以打工挣钱,作为游学的经济来源。这样边打工边游学的日子历时5年,他的足迹印在了广东、辽宁、天津、江苏、山东等地,山川河流、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一路滋养着他,他积累下了人生的第一笔宝贵财富。回到濮阳后,他就创办了以弘扬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文殊书院,主要招收6到16岁的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大众每周办一期公益国学讲座。
  开办文殊书院,他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只盯着分数,国学精髓全然不知,父母爱他们,他们不知道孝敬父母。高少轩说:“仁爱,这个社会正好缺少的就是这些东西。人何以为人,知道仁义礼信也。”
  办这样的书院并不容易,不说资金困难,单说人们的理解,首先是家人不支持,家人想要看到最实惠的东西就是能赚多少钱,而书院收费很低,能保持房租等日常开支就不错了,而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是不收费的,中午还补贴午餐。其次,外人也没有太多支持,起初是学生寥寥,观望者多,闲评者多。
  然而,一段时日以后,家长发现孩子确实变了,一些平日里流里流气、不学无术的孩子变得彬彬有礼了;家里铺床叠被、洗菜烧饭的家务,孩子都乐意伸手帮忙了;父母劳累了一天,孩子能主动帮忙打水洗脚,拿袜拿鞋了。家长们心里暖暖的,更有甚者,抑制不住激动,便给高老师写信。面对这样的“成就”,朴实的父母也开始支持儿子办学了,有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了过来,有时,家长自己也恭恭敬敬地坐下来听。如此,高少轩更加坚定要把文殊书院办下去的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是值得的。
  有人质疑,高少轩是借弘扬国学作秀,否则,为何要长衫打扮呢?高少轩解释说:“这是为了营造学习国学宁静素雅的氛围,穿长衫不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它代表着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而且有着中国传统典雅庄重之美感。穿长衫,讲国学,文与人合而为一。”
  随着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高少轩有了传播国学的“白衫使者”的美名,有很多外地企业来请高少轩给员工作培训,有的甚至干脆聘请他去做老师,但高少轩都拒绝了,他说,他是一名农村孩子,他想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端正孩子的学习心态,懂得感恩,明辨是非,樹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为成就美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书院欢迎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这是文殊书院私塾教育国学堂2014年冬令营国学班招生通知。其实,在教孩子的时候,当看到孩子做人做事能按照正统的正能量去做,能让孩子以及家长从国学中受益,高少轩会很快乐。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开国大将徐海东,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疤痕,可谓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毛泽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1933年初春,红二十五军奉命围打湖北红安七里坪,伤亡3000多人,还久攻不下。军长徐海东在总结会上,愤怒指责上级派来的顾问瞎指挥,不顾红军战士的死活。正在此时,敌方反扑过来。被责令听候处理的徐海东知道,他很可能因为触犯领导,被认作是“肃反”对象而被处决。将军觉得,与其这样,不如死在战场
6岁时,妈妈在我的印象中是小人书里的人物,永远活蹦乱跳,永远张牙舞爪。  海边,白白的浪花欢快地向沙滩奔涌,冰凉的海水抓住了我的脚丫,我吓得哇哇大叫着往回跑,妈妈却一把把我揪住,硬套了件救生衣,把我往水里扔。尽管只是个假动作,我仍是眼泪鼻涕流满一脸,妈妈则抱着我得意地笑。  在某个混搭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的时代,无辜的我被妈妈打扮一新,留下了一张难忘的照片:绿毛衣、牛仔裙、黄袜子、红皮鞋,头上顶着一
一  他们以捡垃圾为生,男的每天早出晚归,女的在“家”整理垃圾。而每到饭点他必定带吃的回家,两人有说有笑地吃饭。慢慢地,他们的“家”多了很多“家具”。一辆老式、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一个很小的柜子。女人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还养了些不知名的植物。那个“家”愈发有生气。  南方的夏季,台风时常光临。有一天雨下得很大。外出回来时,看见女人站在垃圾房前玩水,而他们那个“家”早就被风刮得不像话,完全不能避雨
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是一个为人谦恭的真君子。  请导师,甘居人后。1926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院,请来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四大导师的到来,亏了吴宓先生的一己之力。尤其是在请王国维时,他本来拒绝来清华为师,可吴宓手执聘书,亲自到王家厅堂上行三鞠躬礼,打动了王先生。后来,王先生曾对吴宓说:“我本不愿意到清华任教,但见你执礼甚恭,大受感动,所以才受聘。”  可见,请王国维出山,吴宓功不可
19岁,他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入学前夕突遭车祸,大脑受重伤,让他成为植物人,5次开颅后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竟然奇迹般清醒过来。  21岁,他步入校门开始大学生活,因右脑缺少三分之一,他被称为“半脑男孩”。  25岁,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被学校评为“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毕业生”之一。  他叫王亦恺。  80后的王亦恺出生在丹阳市,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高考后被东南大学建筑
他喜欢她,这一喜欢就是九年。  九年里,他画了好多的画,他做了好多的卡通娃娃,他写了好多的日记……而这些亲手做的东西。只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喜欢的那个女孩。看到这里,谁不会为之感动呢?  在这个物流横飞、信息飞速的时代,有谁还能安心,一下下做这些东西呢?可是,这些真情实意的东西,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却不能感受到其中的爱情。尽管,他从那个遥远的北方,一直追到她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但她还是拒绝了他
“淮阴第一状元”丁士美是嘉靖、隆慶、万历三朝重臣。史料称他“淹贯经史,正直忠厚,朝野共钦,坦荡无私”,敢在御前直言劝谏,开导事理。明神宗感其品高德正,赐书“责难陈善”。  在丁士美读书的年代,明朝规定凡廪生都可以领到官府月供六斗米。那些年龄较大和家境贫寒的廪生,经常偷偷把丁士美的米给分了,而丁士美依然和颜悦色。后人余杰武断地感慨道:“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权利的人,必不会保护他人的权利;一个以忍辱来获
道光十八年九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清廷,坚决主张严禁鸦片。以大学士穆彰阿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因大量收受外国鸦片贩子的贿赂,而反对禁烟。身为军机大臣王鼎挺身而出,大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他向道光帝进言:“林则徐多谋善断,有守有为,堪当重任。”道光皇帝采纳了王鼎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州禁烟。  后来,清廷在侵略者面前屈膝投降,将林则徐革职继而充军新疆的时候,王鼎曾领衔保奏,但未成功。当时
鲁迅先生1923-1926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他的文章当时已经很出名了,所以慕名来听他课的人很多,这天鲁迅要给学生们讲如何写创新文章,学生们知道后把原本狭小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鲁迅先生等大家安静之后,开始讲课,他先是谈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极力反对浮夸和没有内涵的文章,最后他说写文章要创新,不要照本宣科要深挖掘,选好角度非常关键。  学生们问怎么能做到呢?鲁迅先生为了形象一点,恰好外面雷雨
◎ 1 ◎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可以藏得住的背后。  譬如,对着A,在背后说B的种种不是。你以为A是最知己最贴心的人,是最可信赖的“背后”,密不透风,可以为你藏住这些事。即使A当时什么也没说,但在心里一定会觉得,你既然能在他这里出卖别人,也一定会在别人那里出卖他。  我们总是在最信任的人那里,丢掉了信任。一个人最终不被别人信任,首先是自己这里城门四开,最后才一点一点的,在所有人那里土崩瓦解。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