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体育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获得极大的身心愉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实现快乐体育,很多教师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
中学体育课不仅是体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因此应当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极其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开动脑筋,不断学习,更新课堂内容,融入一些富有乐趣的项目,如踢毽子、柔道、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另外,可以同时提供几种项目,让学生自行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活动,比老师主导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中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课任务繁重,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而且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不在同一个水平线。因此教师不应当搞一刀切,相反应当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引导、制定目标。对于体质强,要求高的学生,可以安排运动量大、挑战性强的项目,如摔跤、武术;对于体制弱的学生可以安排趣味性强、难度较低的项目,如踢毽子比赛,体育舞蹈等。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差别,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满足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在笔者执教生涯的最初几年,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硬性要求,结果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出现了逃课的现象。后来笔者对教学方法作出了调整,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特长和爱好,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结果,学生恢复了对体育课的兴趣,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也日益减少,直至消失。所以,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是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二、开展体育游戏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需要,游戏消除了一切外界的功利性的强迫,给人类以快乐和满足,使人的身心达到完美的统一。用孔子的话来形容游戏,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德国思想家席勒说得更直接:“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在历史上,体育和游戏就是相生相伴的,古希腊人就是将体育作为一种游戏来对待的,从游戏中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应该重视体育游戏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课程中开展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师生关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强,灵活度高、形式多样、不受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等特点,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游戏的目的,如游戏和规则的辩证关系,还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样一来,体育课又平添了德育的因素,符合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另外,教师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准备和开展体育游戏,注意保护学生,充分考虑和杜绝不安全因素。使体育游戏完美的发挥作用。
三、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课
活动课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得更多的锻炼,有利于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一方面中学生文化课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由于活动课内容单调,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活动课往往成了走过场,学生参与的意愿非常弱。因此,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活动课教学和管理模式,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体育俱乐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培养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指的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自行管理、自愿参加、获得锻炼的体育活动模式。在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调配体育器材、划定场地,制定方案、明确方针,并建立各项制度,以保证俱乐部的顺利实施。可以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建立不同的俱乐部,如羽毛球俱乐部、跳绳俱乐部、体育游戏俱乐部等。每个俱乐郜由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经常更新体育器材。
教学实践证明,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活动课的极佳形式,也是实现快乐教育的途径之一。自愿参与和自我组织,比被迫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使活动课真正发挥作用。体育俱乐部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气氛轻松愉快,而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必趣爱好、体质情况选择项目和活动量。因此,对活动课的态度从以前的害怕和讨厌变成了接受和喜欢。同时,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他们比在正式的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因此促进了彼此的感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中学体育课要为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快乐,寓教于乐,亦教亦乐,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开展体育游戏和体育俱乐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体育教师更要努力钻研各种方法和手段,并用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
中学体育课不仅是体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因此应当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极其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开动脑筋,不断学习,更新课堂内容,融入一些富有乐趣的项目,如踢毽子、柔道、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另外,可以同时提供几种项目,让学生自行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活动,比老师主导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中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课任务繁重,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而且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不在同一个水平线。因此教师不应当搞一刀切,相反应当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引导、制定目标。对于体质强,要求高的学生,可以安排运动量大、挑战性强的项目,如摔跤、武术;对于体制弱的学生可以安排趣味性强、难度较低的项目,如踢毽子比赛,体育舞蹈等。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差别,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满足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在笔者执教生涯的最初几年,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硬性要求,结果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出现了逃课的现象。后来笔者对教学方法作出了调整,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特长和爱好,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结果,学生恢复了对体育课的兴趣,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也日益减少,直至消失。所以,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是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二、开展体育游戏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需要,游戏消除了一切外界的功利性的强迫,给人类以快乐和满足,使人的身心达到完美的统一。用孔子的话来形容游戏,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德国思想家席勒说得更直接:“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在历史上,体育和游戏就是相生相伴的,古希腊人就是将体育作为一种游戏来对待的,从游戏中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应该重视体育游戏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课程中开展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师生关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强,灵活度高、形式多样、不受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等特点,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游戏的目的,如游戏和规则的辩证关系,还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样一来,体育课又平添了德育的因素,符合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另外,教师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准备和开展体育游戏,注意保护学生,充分考虑和杜绝不安全因素。使体育游戏完美的发挥作用。
三、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课
活动课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得更多的锻炼,有利于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一方面中学生文化课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由于活动课内容单调,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活动课往往成了走过场,学生参与的意愿非常弱。因此,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活动课教学和管理模式,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体育俱乐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培养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指的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自行管理、自愿参加、获得锻炼的体育活动模式。在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调配体育器材、划定场地,制定方案、明确方针,并建立各项制度,以保证俱乐部的顺利实施。可以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建立不同的俱乐部,如羽毛球俱乐部、跳绳俱乐部、体育游戏俱乐部等。每个俱乐郜由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经常更新体育器材。
教学实践证明,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活动课的极佳形式,也是实现快乐教育的途径之一。自愿参与和自我组织,比被迫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使活动课真正发挥作用。体育俱乐部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气氛轻松愉快,而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必趣爱好、体质情况选择项目和活动量。因此,对活动课的态度从以前的害怕和讨厌变成了接受和喜欢。同时,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他们比在正式的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因此促进了彼此的感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中学体育课要为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快乐,寓教于乐,亦教亦乐,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开展体育游戏和体育俱乐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体育教师更要努力钻研各种方法和手段,并用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